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

第五十七章亦失哈二

朱祁鎮說道:“亦公公可有對策?”

亦失哈躬身說道:“奴婢有一愚之得,還請陛下斧正。”

朱祁鎮說道:“講。”

亦失哈說道:“而今的局面,女真大旱,不有所作爲,不知道有多少女真人都要死在今冬,故而不管怎麼辦,女真今年必有決斷,越長城而南,劫掠而去。大抵明年女真會派人請罪,以求寬恕。”

ωwш★Tтká n★¢ ○

朱祁鎮也明白,這是距離大明太近的小部落的無奈。

大明得罪不得,但是不得罪大明,去什麼地方找糧食,今日冒犯了大明,讓全族大部分人活下去。

然後去向大明請罪,大不了用幾個人頭平息大明的怒火。

以大明政治觀念,決計不至於趕盡殺絕。

縱然有所懲罰。

比要比大部分族人餓死在這個冬天強多了。

不過,朱祁鎮理解歸理解,但卻不能接受。

他是大明的皇帝,又不是女真三衛的頭領。他需要爲大明百姓負責。

朱祁鎮目光之中隱藏一絲冷色,對亦失哈說道:“不要告訴朕,女真犯境,你們居然抵擋不了?”

亦失哈立即跪在地面上,說道:“陛下息怒,非奴婢不盡力,實在是遼東地形負責,千里邊防,哪裡有處處守備的地方,很多地方根本就是無險而守。”

“楊首輔,已經令工部籌劃遼東邊牆,待邊牆一成,奴婢等人定然讓女真不敢南下一步。”

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後世赫赫有名的明長城,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工。最少遼東沒有完工。

朱祁鎮也知道東北的地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堵住女真南下劫掠,根本不大可能,除非在此之前,對女真進行防禦性進攻,一戰將他們打瘸了,自然無事了。

不過,這個念頭,朱祁鎮在腦中一過,就知道不行。

原因有二,第一女真而今,還沒有起兵,雖然蠢蠢欲動,但畢竟沒有真與大明交鋒,如果單單是有可能,就將女真建州三衛給打殘了。

奴兒干都司人心,就更加不好收拾了。

其次,就是太皇太后的想法了。

太皇太后可是下令過,停一切不急之物,那麼與女真開戰算不算急務?

或許在朱祁鎮看來算,但是在太皇太后看來不算,即便女真不南下,瓦刺,韃靼就不南下了,大明與蒙古是一對冤家,幾乎是打了一輩子。

這些邊邊角角的損失,太皇太后根本不在意。

她而今最看重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切維持穩定,等到朱祁鎮長大,等到朱祁鎮能夠接管大明政權的時候就行。

渡過這一段主少國疑的時候。

對太皇太后來說,不管是瓦刺,還是女真,韃靼,都距離北京太遠了。真正對太皇太后有威脅的,永遠在蕭牆之內。

看似平安無事,什麼事情都沒有,焉知不知道有些人正在等待時機嗎?

所以,對太皇太后來說,穩定是壓倒一切的要素。

只要瓦刺不出現大敗明軍的情況,太皇太后都不會堅持大打的。

這是她的總原則。

“你有什麼辦法?”朱祁鎮一想起太皇太后的態度,心中就微微一嘆。只能將那個先下手爲強的辦法收起來。

亦失哈心中也暗暗鬆了一口氣。

他畢竟是女真人出身,對於女真人還是有一些香火情分的,說道:“以臣之愚見,而今不如與女真通商。”

“女真雖然在關外,但是有日人蔘皮毛東珠馬匹之物,如果女真願意以此易糧,奴婢以爲不如答應了。”

“如此一來,建州女真定然感恩戴德,決計不會與瓦刺走到一塊的。”

朱祁鎮說道:“之前我朝與女真諸部,就不通商嗎?”

亦失哈見狀,只能向朱祁鎮解釋。

明朝封那些外面的部落首領爲官,他們這些官員大明不發俸祿,但他們的官印卻有一個重要的作用,用來作爲憑證來中原朝貢。

以大明朝廷厚往薄來的傳統,對女真各部自然要賞賜很多了。

這樣一來,女真各部的朝貢也給大明帶來很大經濟上的問題。以至於朝廷不得不在女真諸部朝貢規模之上,有所限制。

而今女真想用朝貢的辦法,換來大批量的糧食,朝廷是斷斷不允許的。、

朱祁鎮說道:“如果通商的話,就能解決女真部落的問題?”

亦失哈說道:“陛下,不必解決女真的所有問題,只要下令通商,則女真各部定然沒有勇氣與朝廷抗衡。”

“即便有些妄人,他們自己就解決了。不勞朝廷動手。”

朱祁鎮心中一動,對亦失哈有一種刮目相看的感覺。

他還以爲亦失哈是心對女真有些偏,但是而今一看,他比亦失哈來看,還是太稚嫩了。

讓女真平安度過旱災有什麼好處?

即便朱祁鎮放開了貿易的口子,想來有那些人能得到這個福利?自然是向着大明的勢力,至於那些與大明敵對的部落,自然會消失在這一場大旱的洗牌之中。

而且亦失哈這樣做,也解決了朱祁鎮一個隱憂。

如果女真在遼東這裡做中轉商,將中原的貨物專賣給瓦刺,又該怎麼辦?

畢竟主次矛盾要分清楚,不管建州女真將來如此,而今大明真正的大敵,不是建州女真,而是瓦刺。

建州女真可以稍稍放放,但是瓦刺卻不可有一絲鬆懈。

以亦失哈的本意,恐怕給女真的數量都不會足數,足數了,如果行二桃殺三士之計。這一點糧草,即便瓦刺想要,恐怕也要硬生生從女真人口中奪食了。

朱祁鎮倒不至於脫歡將女真推爲平地,但是想來脫歡不會這麼傻的。放着大敵阿岱汗不管,卻搶女真的口糧。

朱祁鎮越想越絕這個辦法絕妙,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將女真的騷擾,遏制在萌芽狀態。

朱祁鎮頓時覺得,太監這個羣體之中,還是有人才的,眼前的亦失哈,如果不是太監,當遼東總兵官,也是合格的。

朱祁鎮說道:“來人,賞賜亦失哈給糧四十石。”

亦失哈立即說道:“奴婢謝過陛下。”

朱元璋定下來的太監待遇,不過月給糧一石,一年不過十二石,換算成銀子,大抵十兩上下。堪堪夠果腹而已。

所以太監之中清廉的如阮安,死的時候,身邊的銀兩不過十兩,大抵是他一年的工資。

但是如果所有太監都按着這個數目吃飯,那早就餓死了。

朱祁鎮知道,他身前三個宦官,都沒有靠俸祿吃飯。

亦失哈外在遼鎮鎮守好多年了,有的是手段神不知鬼不覺的撈錢,至於金英,朱祁鎮還記得太皇太后對金英的評價,爲人什麼都行,就是黑眼睛見不得白銀子。

而且宣宗皇帝對金英有賜第,有賜田,足夠金英用了,說不定是他們三人最富的那個。

至於王振平時積蓄不多,但是朱祁鎮登基這半年來,腰包算是鼓起來了,只是這錢都沒有在王振身邊,而是宮外他侄子王立手中。

這個情報也是金英暗地裡上的眼藥。

不過,賞賜給糧這也是一種榮譽,類似一種政治待遇,最少說明亦失哈簡在帝心,非尋常人可比。

朱祁鎮說道:“起來說話,朕還有一件事情想要問你。”

亦失哈說道:“陛下請問,奴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祁鎮說道:“好,大寧城棄守之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本末如何,給朕細細道來。”

這個問題,朱祁鎮憋在心裡好一陣子了。只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問。

此刻雖然說是問亦失哈,但也是問王振與金英。

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章 都掌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
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章 都掌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章 大武學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章 大武學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