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

第一百六十八章災情

第二日。

文華殿之中,就如之前一般。

大臣都到了。

比上一次大臣要少一點。

不過,卻有一個人特殊的人蔘與進來。

卻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監。朱祁鎮之前不知道,宮中還有這一位大佬。他事先詢問阮安治河方案,阮安的方案不能讓朱祁鎮滿意。

阮安就推進了這一位早已在仁壽宮莊養老的老太監。

朱祁鎮一打聽,才知道這沐敬是一等一的治水能臣,雖然阮安也修繕過河道,但是這方面的能力與沐敬相比,卻是想差太大了。

整個北運河都是沐敬修繕的。沐敬幾乎走遍了運河每一處閘口,對各地水情熟悉之極。是治水老臣了。

不僅僅如此,沐敬的品質也是相當過硬的。

永樂年間,沐敬跟隨太宗皇帝北伐,但是入漠北已深,月餘不見賊寇的影子,下面都有一些人心惶惶了。

只是太宗皇帝依舊不甘心,無功而反。

大臣勸諫,紛紛被遣。

而沐敬依舊勸諫,反覆不已。

太宗皇帝大怒,說道:“爾欲反乎?”

沐敬說道:“事已如此,陛下執迷不悟,固不知孰將反也。”

太宗皇帝下令將沐敬斬首,左右將沐敬拖曳下去,而沐敬顏色不變。

太宗皇帝見狀,就下令放過沐敬,說道:“宮中皆如此人,豈不誠有益乎?”

隨即下令回軍。

但是沐敬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

就是垂垂老矣,英雄遲暮。

朱祁鎮特地賜座,對沐敬如大臣一般。

朱祁鎮見所有人都到齊了,對於謙說道:“於先生,先說說順天府災情?”

于謙說道:“是。”

隨即于謙侃侃而談,說道:“陛下以工代賑之計,已經安頓了十萬民夫,與北京城牆,城樓,三大殿,等工程之上。”

“但是這些工程多在北京附近,而盧溝河水災卻在在東安,永清,固安,武清數縣。除卻縣城之外,大多被淹了。”

“而北京務工的災民,卻大多是京畿附近的。”

“以臣之見,北京附近的災民,不過財產受損,而此四縣百姓,卻是生死之間。”

朱祁鎮聽了,對這個現象。

朱祁鎮也是後來才知道的。

首先是北京災情並不嚴重。

最少對比這個時代其他地方的天災,北京的天災可以說很一般了。畢竟別的地方受災,決計不會有皇帝聖旨,大臣立即巡視,不知道多少軍隊,一起動手救災。

很多人印象之中,無數人防守堤壩。在這個時代是不成立的。

倒不是軍隊不會投入救災治水。

早在宋代,就有專門治水的軍隊了。

但是想想就知道,一支缺額幾乎到了三分之一的軍隊,打仗不行,治水就可以了嗎?

在京師有京營,乃是大明精銳所在,即便再怎麼衰敗,也苟延殘喘到正德之後,依舊是朝廷的武力依靠。

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掉鏈子的。

北京天災不嚴重,受災的人數不多,但是下游災情嚴重,更嚴重的乃是朝廷組織力缺乏,想將這些災民組織數百里上京。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在這一件事情持反對意見。

無他,北京乃是朝廷的臉面,大量災民聚集在北京,朝廷臉上不好看,更何況,各路使節都在京師之中。

麓川的使節,瓦刺的使節,兀良哈的使節。

可是都在。

瓦刺使節還好,而今瓦刺也先,正在整理他父親脫歡留下的爛攤子,即便是將姐姐嫁給了脫脫不花,脫脫不花與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現是,脫脫不花單獨向朝廷進貢了三千匹馬。

當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來原則,高價回贈了脫脫不花很多絲綢,糧食,還有鐵器。

這一件事情,還是楊榮在的時候定下來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撥離間的意味,太明顯不過了。

麓川使節一直在京中跑門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節倒是帶了不少金銀,但是朝廷上下,沒有一個人敢收麓川的銀子。

甚至在朝廷大軍臨近雲南的時候,麓川使節也放棄了。

朝貢之上,他帶了多少東西,朱祁鎮加碼按照太祖的規矩,掏內庫加碼三倍回禮,對文官說的是:“朝廷不可失禮於小邦。”

但是卻傳旨給孟瑛,讓禮單給孟瑛看,說道:“這就是朝廷給將士們的賞賜,打破麓川,從麓川所得,盡賞將士,朝廷不取一釐。”

兀良哈的使者眼紅,就向朝廷求賞賜。

說起來,兀良哈頭上還都掛着大明頭銜,所謂朵顏三衛,只是而今兀良哈態度不明。自然不能給。

甚至獨石堡那邊已經打起來,兀良哈的使者還在京師喋喋不休。

至於朝鮮,安南的使者是都在。

正統年間,還有一些永樂遺風,而永樂年間京師之中外國使節更是數不勝數,最多的時候,有七十多個國家。

這種種原因下,在北京城以工代賑的效果並不好。

但是在盧溝河下游,朝廷也沒有那麼多的工程來做。

朱祁鎮問道:“你估計四縣災民到底有多少?”

于謙說道:“臣只能保證順天府境內,大概有三萬七千人有餘,但是直隸其他府縣有多少,卻不是臣可以知道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

楊士奇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臣以爲盧溝河威脅朝廷安危,自然要好好修一修了,特別是宣德元年,宣德五年,這兩年都有過大修。該怎麼修,下面人都很清楚,所以以工代賑是可以的。”

“但是南邊的府縣,卻不好妄自興工了。”

“臣以爲還是開倉放糧賑濟的好,臣已經從山東調來一批糧草,足以賑濟河間,保定兩府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其中很多事情。

工程建設從來是貪污的重災區。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沒有差別。

楊士奇更是明白這一點。

所以他支持盧溝橋工程,但反對其他地方以工代賑。

乃是盧溝橋河道,不是新鮮事。大致需要多少,楊士奇心中其實是有數的。更不要說,于謙是這個工程的負責人。

雖然而今還沒有說,但是楊士奇用腳趾頭都能猜出來。

楊士奇信得過於謙。但是其他人未必信得過了。

更不要說,之間沒有規劃,倉促上馬,又有災民的生計所繫,做得好,自然是一舉而數得。但是楊士奇不得不做好,如果做不好該怎麼辦?

同樣的修黃河,有人能修一次,能用百年,但是有人能修成:“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裡面的貓膩,實在是太多了。

楊士奇老了,有一些保守。

有些事情,他寧可多花一點錢,也不去想什麼一舉而數得。事實也證明,越是花樣多的事情,越是有技術含量。

大明官僚到底有沒有這種組織能力,楊士奇表示懷疑。

朱祁鎮說道:“楊首輔所言極是。此事暫且不提。先說盧溝河,先生也說過,宣德元年,宣德五年大修過,正統元年也小修過。”

“每次多則動用數萬人工,少則動用數千人工,已經幾乎是年年修,但是即便是這樣,隔三差五,盧溝河也要決堤一兩次。”

“朕登基以來,元年一次,今年又一次,這一次大修之後,又能支撐幾年?朝廷就是金山銀山,也不能這要揮霍。而百姓要遭受幾次這般苦楚。”

“故而今天,就要這一件事情說清楚?盧溝河怎麼修,才能一勞永逸,從此再也不決堤。”

朱祁鎮的話,擲地有聲,但這個問題並不好回答。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