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

第七十一章男兒自是重危行

朱祁鎮下了決定,執行就非常之快,聖旨如飛一般,到了海西。一路上各方就動員起來了。

這個計劃,看上去僅僅是派一支援軍到木蘭河衛。

但是實行起來,卻是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了。

首先配合的乃是曹義。

曹義一邊從遼東再次抽調兩個衛所,進駐海西,補充海西的兵馬缺口。另外就是曹義讓他麾下另外一個大將施聚帶領遼東騎兵,突擊遼河河套。

這是兀良哈臨近大明邊牆的草場。

爲的就是分散兀良哈的注意力。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兀良哈很乾脆的放棄了這一帶。

曹義一不坐二不休,直接在遼河西岸設堡。似乎想要步步爲營,將遼河河套圈入大明邊牆體系之中。

畢竟遼河河套地區,不僅僅是兀良哈最好的草場,本身可耕可牧。

當然這也是朱祁鎮在河北工程之後,加大了對九邊的撥款。

雖然這些錢進入衛所體系之後,十兩銀子最多能辦成七兩銀子的事情。其中有種種情弊,礙於成國公爲首的一系列靖難勳貴,朱祁鎮還能當做沒有發現的。

但是在錢給夠的情況之下,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其實是可以保障的。

而海西都司的設立,成國公攻兀良哈之戰,其實給了很多邊將信號。所以纔有曹義主動在遼河建立軍事存在。

不過,曹義所能做的僅僅是輔助而已。

真正的硬骨頭,還要焦禮自己來啃。

焦禮在接到聖旨的時候,整個只覺得頭皮發麻。

朱祁鎮似乎也知道這一件事情很危險,所以事先就給焦禮開出了賞格,他只要能保住木蘭河衛,直接封他爲侯,世襲枉顧。

大風險也是有大回報的。

要知道他的頂頭上司曹義而今也是沒有爵位的。

如果他能打贏這一仗,他能一躍跳到了曹義之上了。

但是焦禮也不是白癡,他更知道,他最有可能的不是封侯,而是死在這一戰之上。即便身死,按照慣例恐怕也能給子孫弄一些餘蔭。

而且,焦禮沒有選擇。

最少這個時代的大明武將,還沒有一個敢抗旨的。

亦失哈聽說了這消息,立即將焦禮給叫了過來。

亦失哈的身子骨這幾年越發不好了,雖然海西衛而今建設的不錯,彷彿一個內地府城一般,城牆護城河,都已經建造好了,城中也有過萬百姓生存了,一部分乃是大明海西衛將士的家屬,另外一般就是以毛憐衛爲首的這些完全依附朝廷女真百姓。其實他說起來,未必是女真人。

甚至有一部分也是漢人。還有朝鮮人。

就以海西衛爲中心開闢了大片的土地,即便是一年一收,雖然不還能自給自足,但是在亦失哈看來,只需努力經營幾年,完成這個任務並不困難。

而且一直在推行的種稻事宜,在這裡也有很大的進展。

亦失哈一心放在海西,只是有一些力不從心。

冬天一直在暖閣之中,即便而今四月多了,也沒有出來,焦禮一進暖閣,就感到一股燥熱,還有一股怪味。

其實太監身上本身就是有一股尿騷-味的,很多太監閹割之後,就會泌尿系統的病,長長尿不盡,甚至有些太監一有情緒劇烈波動,就會尿一身。

所以太監最喜歡用香料,來遮掩身上的尿味。

而今亦失哈身上這股味道與他身上的老人味道交叉在一起,是一種很難聞的味道。

焦禮面不改色,行禮過後,坐在亦失哈牀邊。

亦失哈咳嗽兩聲,說道:“我知道,這一件差事很是難辦,但是陛下有命,我們臣子只能遵命,而且這一戰未必沒有勝機。”

焦禮還能說什麼,他說道:“請公公放心,下官一定會將這一件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

亦失哈說道:“你有此心,我豈能不助你一臂之力。我已經去書給李滿住了,這一次徵召李滿住所部萬人,還有剛剛編成的女真騎兵五千騎,這有一萬五千人,再加上你本部人馬,足足有兩萬人,足夠你在去木蘭河衛走一趟了。”

焦禮一聽大喜過望。

焦禮想來想去,覺得最難的事情,其實並不是守城,而是如何到木蘭河衛之中。雖然一路上都順着河道行軍。

但是一來,大明在黑龍江流域的船隻都是幾十年前的,而今也不在阿速河裡面,臨時徵召的船隻,載重如何,暫且不說。只是瓦刺兀良哈不擅長水戰,焦禮麾下的遼東男兒就擅長了。

都是一樣的。

走水路並不能給他太大的安全感。

而且即便走水路,從河道到木蘭河衛這一段路,還是要走陸路的。

到時候非一場惡戰不可。

而五千人實在太少了。

其實焦禮也知道,朝廷定下來五千人並不是亂定的。

首先木蘭河衛城城池不大,可以容納的士卒也不多。連女真各部與兀良哈對峙的時候,也不是全部都在木蘭河衛城之中,而是相當一部分依靠城池立營。

所以,人數多了,對守城並沒有什麼用處,反而加深了後勤負擔。不要看黑龍江流域地域廣大,但是論物產豐富,估計比不上江南一個大縣。

人數太多了,後勤壓力就大。

而且海西都司麾下看似幾十個衛所,但是都是各女真部落,真正隸屬朝廷的不過是,海西衛,毛憐衛,還有即將建立的雙城衛。

整個海西都司的兵力,不過是兩個衛所,一個衛所在五千六百人上下,兩個衛所在萬人上下。毛憐衛是從女真部落收編來的,這些士卒也是新招募的,體格倒是夠了。但是真正練成精銳士卒,卻是差了不少。

“公公,末將帶走兩萬人,這海西衛怎麼辦?”焦禮心中一動,問道。

即便是再加上亦失哈額外收編的女真壯丁加上凡察一部編成的女真鐵騎,海西都司的總兵力不過一萬五千人上下。

他連李滿住的人馬都帶走了,整個海西衛只剩下新募的五千人了。

亦失哈咳嗽兩聲說道:“你不將人帶走,我纔不放心。”

焦禮心中一動,低聲說道:“可是李滿住。”

亦失哈說道:“正是,此人野心勃勃,不安分的很,海西兵馬充足,李滿住不敢造次,但是海西人馬抽調一空,他未必沒有想法了。”

“所以我給你的不僅僅是兵力,或許還是麻煩。”

焦禮說道:“請公公放心,區區李滿住,他如果安分,末將自然不會怎麼樣,一旦有了別的心思,末將將他的人頭,給公公帶過來。”

焦禮在亦失哈面前唯唯諾諾,並不意味着焦禮就沒有自己的脾氣了。

李滿住雖然擁兵過萬,但是對焦禮來說,不過是蠻夷之首而已,想取他性命,那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亦失哈說道:“真不傷和氣就不傷和氣,畢竟海西有今天,也多靠了他。”

似乎人越老,心腸也就越軟了。

李滿住的功勞並不是不殺他的理由。政治上殺有功之臣的多,否則怎麼會有卸磨殺驢這個成語。

李滿住畢竟是建州女真之首,他之死,定然給建州女真帶來相當大的風波。亦失哈也是女真人。

殺李滿住容易,但是會引起一場關於女真人的大風波。

亦失哈有一種遇見,今後這幾年,整個東北的女真部落大概都不會好過了,原因無他,大明與瓦刺這兩頭巨獸,選擇了東北這片作爲角鬥場,生活在這一片土地的原住民,僅僅是這兩頭巨獸角鬥之中的點綴而已。

但是僅僅餘波,就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了的。

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
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