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

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

諒山城中 ωwш▪ тt kan▪ ¢O

阮熾跪在地面之上請罪,說道:“老臣有罪,犬子喪本朝天威,請殿下責罰。”

黎思誠怎麼能責怪阮熾?

而今的阮熾位高權重,甚至身上一度有總督天下兵馬大權,黎思誠才登基幾個月而已。甚至黎思誠爲什麼來這裡,要防着權臣,未必不是阮熾。

更何況,而今是用人之際。阮熾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特別在軍中,黎思誠都不知道自己的話有沒有阮熾有用。

黎思誠連忙上前,將阮熾攙扶起來,說道:“阮將軍戰敗,與太傅何干?即便是阮將軍也是力抗北寇,雖有不敵,但也不是阮將軍的錯。”

阮熾順勢起來,說道:“犬子喪師辱國,不斬不足以平民憤,不斬不足以振軍心,臣請殿下下令處於極刑,以儆效尤。”

黎思誠說道:“這樣吧,將阮將軍罷官免職,以觀後效吧,大戰之前,先斬大將,纔是動搖軍心。”

對於這個結果,彼此都是心知肚明。

但是該走的過場還是要走的。

阮熾再次下拜,說道:“老臣謝過陛下天高地厚之恩。”

黎思誠說道:“而今北寇強勢,太傅該如何應對。”

阮熾說道:“以守待變,北寇固然強勢,但是前線山河險阻,非其能破的,而今雨季將至,只需守上一月有餘,賊人只能停下來了,到時候彼此再卑辭厚禮,奉北寇上下。北寇見朝廷不可輕辱,自然會想辦法退一步了。”

黎思誠微微沉默。他額頭上一道血線,似乎越發血紅了。

傳言,黎思誠的母親生他的時候,夢見了上帝,上帝將身邊一仙童指給了黎思誠的母親。結果這個仙童不願意下凡,最後被上帝一指點在額頭之上,才得已下凡。

而黎思誠的額頭之上,就有一道豎直如血的胎記。

特別注意,這裡的上帝,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古代史籍之中的上帝。

是真是假,自然不好說,反正在黎思誠登基之後,這個傳說都四處傳揚開來了。

他似乎沒有發現,當他心思激盪的時候,他的這道紅色胎記,就會微微泛紅。

此刻他很不甘心。

對,黎思誠心中是有宏圖大志的。他決計不甘心僅僅當一個庸主。與大明平起平坐,並稱南北主,是他一直的夢想。

所以,他想要的對外戰爭,乃是一場乾脆利落,乃至於深入大明內部的勝利,而不是僅僅守住之後,又要向大明卑躬屈膝的戰事。

但是他也很清楚,任何想法都是基於現實的實力的。

說實話,後黎太祖太宗仁宗,也就是被宜山王所殺的那個皇帝,三代四十年的積累,後黎的國勢初張,如日方升。

給了黎思誠底氣。

但是一來大明而今這位正統皇帝,似乎也不是一個軟柿子,再加上內部權力矛盾,都沒有理清楚。

阮熾的方案,固然讓他很是委屈,很是不滿。卻也是而今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他沉吟片刻之後,說道:“好,就依太傅了,只是雞陵關由誰鎮守?”

阮熾說道:“阮廷美。此將久歷戎機,善用火器,再加上地形山勢,縱然北寇有千軍萬馬也是難以越雷池一步。”、

黎思誠心中暗道:“又是姓阮的。”

鎮南關之前。

“轟轟轟,”無數炮彈打了出來,頓時衝在前面的軍隊,都不敢動了。在這一道關卡之前,二三百步的距離內,正是一道死亡分解線。

凡是衝進這個距離的明軍,無不被安南大量火器覆蓋射擊。

縱然能衝到關牆之下,面對一層層的鹿角,拒馬,壕溝,也是活靶子。十死無生。

這種火器優勢,讓毛勝很是頭痛。

很有一種,他打的不是安南軍,而是明軍一般。

瓦刺人最討厭面對的,正是明軍而今要面對的。

“噹噹噹。”鳴金收兵之聲傳了回來。

在前面大明軍隊如蒙大赦,紛紛撤了回來。

此刻大軍都到齊了。

毛勝目光掃過諸將,說道:“而今安南軍就在這裡,各位有什麼辦法?”

所有人目光閃爍,不敢說什麼。

今天的試探進攻,讓明軍感受到了安南軍隊的難纏,憑祥之捷,帶來的飄飄然,也消失無蹤了。

或許,這些安南軍隊面對的肉搏會戰,比大明差了不少,但是如果據險而守,再加以大量火器。

實在是好像一個刺蝟。

誰都看得出來,大軍不在這裡死上一兩萬人,是不可能打通的。

而且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情況,不要忘記了,因爲地形的原因安南軍隊在鎮南關的軍隊並不是太多的,不過萬人。

但是在諒山卻有近十萬,甚至更多大軍嚴陣以待,也就說,即便明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安南軍也可能在鎮南關這裡輪番駐守。

那個時候,很可能不是死一兩萬人的事情了。

毛勝見這些人,一個也不說話。一揮手讓所有人都走了。

只有王越留了下來。

王越可以說是毛勝的副將了。也可以說是監軍,很多事情毛勝不會,也不敢瞞着王越的。

王越說道:“將軍,鎮南關上火炮雖然不少,但是京軍的火炮已經到了,到時候,也不會是被動挨打之狀態。只是賊人居高臨下,炮比我們打的遠,到時候劣勢已經在我。”

“縱然將士英勇,這裡也恐怕啃不下來。”

毛勝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鎮南關在賊人手中,簡直是如鯁在喉,憑祥隨時都可以易手,即便是兩國議和,這鎮南關也要先拿下來,否則你我就是虧對先人。”

雖然如此說,但是雙方都愁眉不展。雖然已經下決心向鎮南關下面填人命了。但是彼此都擔心一件事情,就是真填進去數萬人命,就真能勝利嗎?

忽然有一個人在外面說道:“憑祥土司求見。”

毛勝有些不耐煩,真準備打發他走,卻聽王越說道:“而今如果想要出奇制勝,非找熟悉當地地理的人,而憑祥李氏再次繁衍百年,沒有誰比他們更熟悉鎮南關了,將軍何不聽聽他準備說些什麼?”

毛勝說道:“讓他進來。”

李成這才得以進來,說道:“小人見將軍爲大鎮南關所困,小人知道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到鎮南關以南。”

“什麼?”毛勝大吃一驚說道:“哪裡?”

毛勝立即讓人拿出地圖來,李成在地圖之上畫出一條線來。

說實話,這個時代的地圖都很抽象。李成這一條線在地圖上劃出來,更是抽象之極。李成說道:“這一條路,就是先向東入山,入山之後,再轉到向南,有三百多裡,大多都是採藥人所用,最寬的地方,沿着山谷走,有如堂皇大道,但是最災的地方,要攀援而過,落腳的地方,唯有巴掌寬的石階。行不得大隊人馬。卻可以直通鎮南關與諒山之間的通道。”

無他,不用派人去看就知道,這一條路決計是難以通行大隊人馬的,而少數人馬卡死諒山與鎮南關之間的通道,簡直是找死。

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
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