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

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

錢夫人說道:“女兒,其實事情也沒有這麼嚴重,我家求的不過一分富貴而已,朝政上的事情可一點都不沾,想來陛下也不會如此絕情的。”

錢皇后思來想去,說道:“好,我試試。”

顯然他們兩個婦道人家,根本不知道經濟與政治之間的互動,僅僅覺得這僅僅是一個份產業。

要知道每年給錢家十萬兩分紅,最少要有百萬兩產業的所引起的產業鏈鎖反應只會更多。

朱祁鎮豈能不重視。

錢皇后將外面的侍女叫過來問道:“陛下在什麼地方?”

作爲皇后,錢氏對整個皇宮掌控能力是相當厲害的,故而皇帝的行蹤,幾乎隨時都在錢皇后掌控之中。

“回皇后娘娘,陛下在武英殿議事。”

錢皇后對錢夫人說道:“這一件事情,我記在心上了,你先回去等消息吧,等陛下回後宮,我就說給他聽。至於成與不成,就看天意了。”

而這個時候,朱祁鎮正在武英殿之中商議對日作戰之事。

“啪”朱祁鎮將一分摺子砸在桌子上面,說道:“區區小國逆臣,膽敢如此,孰可忍,孰不可忍?”

“臣等有罪。”以劉定之爲首的大臣紛紛請罪。

畢竟朝廷派往日本的使臣,不管是太監還是士大夫,都代表皇帝的臉面,硬生生被日本人打臉了。乃是對朱祁鎮的侮辱。

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些左膀右臂的輔弼大臣自然是有罪的。

朱祁鎮說道:“此事與衆卿無關,只是這一件事情該怎麼辦,今日卻要商議出一個章程來。”

wωw ◆ttκΛ n ◆C〇

劉定之嘆息一聲,出列說道:“臣以爲讓出兵助日本國主平逆。”

劉定之此言一出,下面的大臣紛紛說道:“臣等附議。”

劉定之很清楚,這是皇帝的意圖所在。

至於死在日本那個太監,裡面到底有沒有什麼貓膩。劉定之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卻知道的。

那就是皇帝的心意。

使臣死在日本的消息,民間渠道比官方渠道來的都快,幾乎朝廷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各個報紙都已經傳開了。

隨意掀起一波洶涌的民意。

給內閣帶來很大的壓力。

而朱祁鎮遲遲不對這一件事情做出批示,美其名曰是等日本方面的結果,但是實際上是等這一件事情發酵。

如此一來內閣已經沒有辦法控制局面了。

所以,在這一次會議之前,會議的內容就已經確定了。而今不過是走一個過程而已。

劉定之即便反對也沒有用處,自然沒有與皇帝打對臺的想法。

朱祁鎮對朝廷的控制,更加嫺熟。輕輕鬆鬆的就能讓內閣會議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

隨即郭登提議令王英掛徵東將軍印總領海西北洋水師兩路人馬,出征日本。

朱祁鎮又問了一下內閣的意見。

內閣之中也沒有什麼意見。

其實這已經是慣例了。

一場大戰打不多,打多少內閣會議決定,真正決定要打的時候,卻是郭登與樞密院的任務了。

內閣大臣們也很少插手。

一來隔行如隔山,一旦出了錯誤,也是要負責任的。二來,就是勳貴他們也不希望插手。

朱祁鎮問道:“王英而在哪裡?”

郭登說道:“正要京師。”

劉定之雖然不說話,但是更加明白,這是早有預謀的,否則在廣東的王英,怎麼會這麼容易就到了北京。

朱祁鎮說道:“等一會兒令他覲見。”

“是。”懷恩在一邊答應道。

之後就是一些正常的軍務調動,不久之前,襄王終於離開了人間,襄王世子繼位,朱祁鎮下令冊封之餘,也要對雲南方向的軍隊做出一些調整。

畢竟,襄王在麓川二十多年,真正將麓川之一塊土地打上了中國的痕跡。南疆各地土司對襄王也都是很認同的。

襄王世子能不能如襄王一樣,將襄王在麓川的的基業保留下來,還是一個未知數。

已經各地軍事情報,人員更替。

其實即便不打仗,軍方正常的事務也是不少的,而且內閣與樞密院之間也是彼此制衡的,很多事情樞密院不能單獨完成的。

一般都在樞密院與兵部之間扯皮。

但是如果雙方解決不了,就只能上升到內閣會議了。

或者內閣擴大會議,將樞密院幾個勳臣也叫過來,大家一起來處置。

這樣的會議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幾次。

等大半個時辰結束之中,各自散去之後。朱祁鎮又在武英殿之中召見了王英。

朱祁鎮直接問道:“日本之戰可有把握?”

王英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以爲準備好了,有完全的把握。”

王英已經提前一個月進京。這一段時間都在研究日本情況,而在調動軍隊,南洋水師一部分精兵強將已經從南方而來。

京營精銳數個營頭,已經在準備還海西省駐軍換防了。

可以說,在所有人都沒有發現的時候,大明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運作了。

只是日本這一場戰事的規模太小,小的,根本不用大明這個戰爭武器滿負荷運轉。只需稍稍調撥一二,就有足夠的兵力征日了。

特別是日本的狀況比之前更嚴重了。

細川勝元這個老臣,其實做事要比足利義政有分寸的多了。而今的局面完全是足利義政自己的言行反覆搞出來的,他先立了自己弟弟爲儲,又讓細川勝元擔任弟弟的老師,將細川家族與足利義政弟弟綁在一起了。而後又因爲有了自己的兒子,足利義尚,想要改易儲位。

其實未必沒有改易的可能,這就要看足利義政的爲政技巧了。

只是足利義政做的粗暴之極,逼得細川勝元騎虎難下。

但是細川勝元老奸巨猾,他始終沒有將事情做絕,還有一絲將事情和平解決的可能。但是真正破滅他這想法的不是別的。

乃是大明使臣之死。

對於大明使臣之死,決計是日本歷史上一大懸案。

細川勝元竭力說明這人不是他殺的,而且派人去北京請罪。沒有保護好使臣。決計不承認這個罪行。

只是大明對日本只承認一個日本國王,那就是足利義政,細川勝元的使臣,根本沒有見到大明官方人物的可能。

更不要說細川勝元知道大明要出兵的消息,頓時絕望了。

他不是絕望於細川家族的命運,而是絕望於足利幕府的滅亡已經註定了。

他反而放棄了所有幻想,回到自己的封地擁立足利義政的弟弟足利義教爲將軍,主動向京都發起了進攻。

似乎要在明軍進入日本之前,敲定勝局。

足利義政也帶領自己一方的兵馬與細川勝元戰鬥,只是足利義政如何是細川勝元的對手,自然是節節敗退。

逃亡了日本關東地區。

但是足利義政畢竟有正統名分,即便敗仗之後,又有能力東山再起。

而今日本雙方已經打出真火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明軍出擊,不過是收拾殘局而已。根本不可能遇見什麼強力抵抗,畢竟細川勝元數萬聯軍真正的敵人乃是足利義政的軍隊。

數萬明軍足夠決定這一場戰鬥的勝利。

這一場政變,在日本歷史上被成爲應仁之亂,乃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開始。只是這一次戰鬥,因爲有明軍的參加了,變得並不一樣。

不過,細川勝元估計並不錯,不管是歷史的應仁之亂,還是而今的應仁之亂,都是足利家族滅亡的開始。

無非一個只是亡了足利幕府,另外一個要亡的日本國。

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
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章 災年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