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

第八十九章于謙的西北政策

朱祁鎮在乾清宮之中,看着于謙的一系列奏摺。

朱祁鎮首先的看見的就是關於西寧馬市的問題。

大明並非沒有馬市,但都是在九邊,比如大同,撫順都有馬市,大戰一開,這些馬市都停了下來。

茶馬一事,于謙處理可圈可點,朱祁鎮自然放心。

只是即便是于謙大有收穫,等大匹戰馬運輸到北京,也就是明年的事情了。

畢竟而今也是秋後了。

這個時代的交通,實在太煩人了。

朱祁鎮希望明年發動對瓦刺的總攻,已經不大可能了。

而後,朱祁鎮又注意到了西藏的情況,特別是帕竹政權闡化王一脈內亂頻頻,還面臨絕嗣的問題。還有權臣當道等等。

朱祁鎮對帕竹政權的衰弱,並沒有什麼吃驚。

無他,這樣的事情對一個讀過中國史書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司空見慣尋常事。但是對帕竹政權之後的種種問題。

卻是心中動念。

即便是現代打仗,也是輿論先行,朱祁鎮適應了這個時代,更明白,一個好藉口的重要性。雖然想打仗,總是能找到藉口的。但是一個好藉口,卻能讓朱祁鎮省了不少事情。

這一點上,在朝鮮表現無疑。

如果朝鮮沒有出這檔子事,不管朝鮮讓朱祁鎮如何不如意,他也不能輕易動手的。

當然了,西藏與朝鮮不同。

雖然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現在的朱祁鎮對西藏其實不大感興趣。

因爲西藏的生存環境太惡劣了一點。

爲了西藏動大軍,有一點得不償失。

但是如果用更巧妙的辦法,統治西藏。他未必不願意。

既然朗氏面臨絕嗣的問題,朱祁鎮如果能在這一件事情上插手,能兵不雪刃的將大明影響力擴張進烏斯藏,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至於該怎麼辦?

朱祁鎮一瞬間心中就有兩套備案。

第一套,那就是後世的轉世靈通。

達-賴喇嘛已經出現了。雖然而今還沒有開始轉世,乃是一世達-賴,但是在藏傳佛教之中,轉世之說已經有了。

既然要轉世,那麼轉世靈童,就要大明來選了。

這是後世成法,這裡不多說了。

第二套辦法,朱祁鎮是臨時起意的,特別是看到了朗氏家法之後,纔有一個模糊的印象。

朱祁鎮想賜朗氏朱姓,然後聯宗,所以烏斯藏的第悉與座主,就必須從朱家之中挑選。而老朱家是不怕絕嗣的。

什麼?

你說朗氏不願意?

這就要用一點手腕了,從宗教意義上,朗氏覺得自己的血脈高貴,但是誰敢說我朱家血脈不高貴,錦衣衛都在那裡等着了。

而且朗氏絕嗣嗎,與其給其他家族,還不如引入朝廷,畢竟下面的權臣們自己有一套班底,朗氏舊臣的日子定然不好過,但是大明雖然厲害,總是距離烏斯藏有五六千里。

鞭長莫及,自然要依仗朗氏舊臣。

對朱祁鎮來說,如能達成這個目的,西藏世世代代在朱家的手裡,朱祁鎮也就滿意了。最多駐守幾千兵馬護衛,其他的也就不再做了。

畢竟,西藏的環境也太惡劣一些了。

就當封一個藩王在西藏。

只是朱祁鎮這個念頭,卻是突發奇想,至於具體怎麼執行,就要細細思量了。

朱祁鎮立即叫錦衣衛過來,交代他們兩件事情,搞清楚烏斯藏的情況,還有就是從各地宗室子弟之中看看有沒有誰虔心佛法的。

將烏斯藏的情況看完

就看到于謙關於馬政的處置手段。

于謙準備在青海附近建立馬場,歸西寧州管理。

而這個時候蒙古還沒有進入青海,真正讓蒙古進入青海的時候,大體是在達延汗,也就是幾十年之後。

而今青海附近草場足夠大明放牧的。

再有就是于謙對西北各處馬場的整頓,細則都不一一說明了。于謙爭取在一兩年之內,恢復馬場,並向北京貢馬。

但是馬長成卻也是需要時間的。

不可能于謙這裡剛剛整頓,明年成年戰馬就出來了。

所以,即便是于謙想得再好,也未必能趕得上與瓦刺的大戰了。

隨即,又看見於謙整頓衛所,修繕邊牆上面的問題。林林總總,朱祁鎮也都是掃了一下而已。

倒不是朱祁鎮沒有興趣。但是朱祁鎮信得過於謙。

不過看到水利方面,朱祁鎮卻停下來了。

無他,朱祁鎮對水利的特別關注,讓他也成爲一個業餘的水利學家。

細細看于謙所說的西北水利。

首先,于謙指明,西北水利與河北水利不同,河北水利要防澇抗旱,但是西北水利只要關注抗旱就行了。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以來,西北發洪水的時候,朱祁鎮只記得一兩次。與東邊南邊根本不能比,但是大部分都旱的。

在確立目標之後,于謙首先要恢復修繕漢唐之舊渠。

漢代與唐代的首都是長安,西北這裡是長安的門戶,故而經營的很好。有大量的水利設施,只是年代久遠,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因爲地勢變遷的原因,早就不能用了,但是還有一些損毀並不大,只要修繕一下,就可以發揮出作用來。

即便有些不合時宜的地方,也可以在舊渠的基礎之上,重新挖掘,也比無中生有的好。

這些水利工程,工程量不大,見效也快。

正合于謙而今要做的。

畢竟大明財政都向北京集結,用來打仗。于謙雖然總督三邊,但是于謙手中的錢,也不是太多的。

其次,在做完這一切之後,于謙就依託黃河,在蘭州,寧夏,等地修建渠道,將黃河兩岸作爲經營的重點。

畢竟黃河百害唯利一套。

只是這水利工程,不可能像河北一般大刀闊斧的修建,而是要零敲碎打的修建,多是以風車,水車從黃河之中提水,然後修建灌溉渠道。

甚至相當一部分灌溉渠道爲了防止蒸發,不能暴漏在地面之上,就要像西域坎兒井,已經漢代龍首渠一般,是在地下河的形式流淌,有效的減少的蒸發量。

于謙在計劃之中,也沒有向朝廷要錢的意思,卻有一股想在西北待上好幾年的心意。

不治理好西北地區,于謙並沒有調任的想法。

畢竟西北百姓比起河北與江南的百姓,是在太苦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隨即批道:“準。”

如果西北能盡復唐漢之舊觀,對朝廷的幫助可就大了。只是治理西北是一件比治理河北還要困難多的事情。

而於謙現在的條件也比當初差勁的多。

最少於謙可沒有當初朱祁鎮從中樞近乎無限的支持。

一想到這裡,朱祁鎮心中覺得有些對不住于謙,隨即批道:“西北之事,卿勉力爲之,也需注意瓦刺進犯,萬般保重,大功告成之日,朕請先生入京慶功。”

如果明年明軍不對瓦刺發動進攻,瓦刺也不會閒着的。

畢竟,蒙古人的思維之中很少有休養生息,即便是有,也不如大明積蓄的快,所以,他們自然要南下。

經過兩次敗仗之後,瓦刺也不敢從東線,或者中線進入大明,而陝西所在的西線,就大有可能了。

這也是朱祁鎮擔心的事情。

朱祁鎮看完于謙的奏摺。默默沉思了一會兒。又翻開了下面的奏摺,卻是正端木瑞與和勇兩人從大寧發過來的奏疏。

正統二十年秋,大明收復開平東勝的舉動,順順利利的,就好像是一場武裝原型。

正如之前所料。但是真正的困難不在打仗之時,卻在打仗之後。

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二章 修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二章 修陵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