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

第二百四十一章失控的局勢

也先不是不知道居庸關之險。

只是真正兵臨城下的時候,才感到攻克居庸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也先另外一個目的,也不能完成,保定侯孟瑛行軍姿態已經無懈可擊。

此刻也先也放下攻入北京城的妄想。

只是大軍屯兵居庸關下,反而分兵四掠,大軍掃蕩四野,將宣府以南這一片區域也清洗成一片白地。

畢竟,再怎麼樣的堅壁清野,也不可能將所有人都帶進城中。

等孟瑛到了的時候,也先已經滿載而歸了。

這一次也先決定不從原路返回,而是向北折返龍門所,然後向東,沿着燕山北麓。向西北方向行軍。

之所以這樣做,也是也先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草場的承載能力。

草原的生態要比很多人想象都單薄。更加單薄的,還是草原的恢復能力,在其他地方,如果將地面上的植被給破壞掉,等他們自己恢復過來,不過是幾場春雨,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夜之間,就能將這些地面給覆蓋了。

但是草原上,卻不是這樣的。

草原上一塊地皮植被被破壞了,如果放任不管,想要恢復過來,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甚至還會向壞的地方發展,這塊裸露的地面,會一點點的演變成了沙漠。

而幾十萬騎從草原上行軍,這個存在,本身就是草原生態的極大破壞。

也先如果是漢人,大抵不會在乎這一點。但是作爲蒙古人,他們要在草原上生活,有些事情儘量是要避免的。

所以,他決定從東北方向離開,先到達灤河河谷,然後再回到大寧,再做其他的打算不遲。

而今孟瑛自然跟在後面,不緊不慢的,雙方呈現一種送客的姿態,相距十幾裡,行軍的時候,彼此能看見彼此的煙塵,在青山之下,若隱若現。

雙方探馬也呈現一種默契,雙方距離百餘步的時候,都放慢的腳步,對峙一會兒,然後相互離開。

孟瑛害怕也先殺一個回馬槍,等也先出了燕山北麓,就準備回軍。

只是一件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突兀的發生了。

就在灤河上游的一道不知名的小河邊。這是山中少有的一片開闊地,數座山峰都避開了這裡,從各個方向看都似乎能夠看出一道山谷來。可以四面八方匯聚在一起。

這一條小河,向東北方向流淌,隨即匯入灤河之中。這一條小河看上去很像是季節性的河流。因爲整個山谷之中,都有河流沖刷的痕跡,大片片的石頭都有圓滑的棱角。只是小河卻只有淺淺的一彎。縱馬可過,最深處也漫不到腿,最寬處也不過一兩丈。

不過,即便這樣也是一附近少有的水源地,不僅僅是動物喜歡來這裡飲水,人也喜歡。

此刻就有幾十個韃子騎兵在這裡下馬,他們雙腿都踩在圓石之上,先用手捧着水,喝了一氣,然後又用水囊,開始灌水。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聽見箭矢飛過的咻咻聲。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衝過來十幾騎明軍,瓦刺騎兵措不及防,一連十幾人被射翻在地。他們也是很意外。

因爲他們與明軍探馬之間,已經達成默契了,很少有廝殺了。遠遠的看見,最多射上幾箭。這一羣明軍的突然襲擊,大出他們所料。

不過,戰場之上,什麼想法都是多餘的,瓦刺騎兵上馬之後,雙方圍繞這一道小溪,開始了慘烈的廝殺。

先是弓箭來往,隨即短兵相接。

雙方打的都很吃力。

都已經感到不對了。

瓦刺人感覺他們遇見這一夥明軍,似乎與後面追趕的明軍不是一夥的。

而對面的明軍也感到,對面的韃子,似乎也不是尋常韃子,是硬茬子。

對,他們都猜對了。

此刻他們彼此都遇見了新的敵人。

這一夥騎兵並非孟瑛麾下的,而是遼東海西兩部聯合的騎兵,共有騎兵四萬人。

雖然都是明軍,但是因爲駐地不同,打仗風格都是差異的,特別是海西成立之後,海西軍中有大量女真人。

就這四萬騎兵之中,就有一萬多是女真人,這些女真人的風格也滲透到了明軍騎兵之中,那就是馬步皆能,喜用重箭,喜歡近距離射箭,而且箭法很準,最喜歡射人面門。

等等,這些遼東軍的風格與明軍其他各部是不同。

當然這些不同,很多外行是分辨不出來的,但是瓦刺派出的探馬,都是精銳士卒,他們一交上手,就察覺到了其中貓膩。

同樣遼東騎兵這邊,他們也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遇見瓦刺阻力。

這個時代的消息傳遞,是有很大的延誤的。

從宣大戰場上傳遞消息到遼東,就要先傳到北京,然後傳到瀋陽,然後傳到軍中,軍中的決定,先傳到北京,然後再傳到宣大戰場之上,再加上軍隊處於戰鬥之中的種種障礙,一個消息延遲到幾天,與十幾天都是很正常的。

曹義反覆確定過脫脫不花沒有南下之意後,又聽聞紫荊關之戰,立即冒了一身冷汗。立即徵調遼東海西主力人馬,八萬步騎入山海關,救援北京。

但是石亨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而今北京安然無恙,真正有問題的是宣大,如果從瀋陽到山海關,然後到北京,再出居庸關,速度太慢了。

如果從遼河河套出發,直接走口外,然後到宣大,不過四五百里,騎兵加急的話,兩三天就能到了。

即便放慢速度五天之內,也是絕對沒有問題了。

到了口外再看情況,如果北京危急,可以從喜峰口入衛京師,如果北京沒有問題,就直接去宣大不遲。

曹義最後決定兵分兩路,他帶領步卒從山海關,讓石亨帶領騎兵走口外。

之所以如此,就是如果步卒走山海關的話,可以不用帶輜重,取用沿途輜重就行了,也免了安營紮寨,畢竟是內線行軍。

但是如果在口外行軍,就麻煩多了。

雖然脫脫不花已經與明軍脫離接觸了。但是口外一帶,畢竟不是明軍的控制區,很可能遇見不確定的危險。

騎兵反應快,即便遇見了也有機率脫險,而步卒就不行了。

石亨得令之後,立即出發,不過三日功夫就到達了這裡,距離宣大邊牆已經不遠了。

正如曹義所料,這一路上並非風平浪靜的。

因爲瓦刺大軍南下的原因,草原上游牧部落士氣大漲,狂妄之輩,居然就在大明邊牆之外四五十里的地方放牧。

石亨也沒有想到這一點。

因爲在他的印象之中邊牆之外百里範圍之內,一直是無人區。

只是石亨是什麼樣的人?不管怎麼說他,敢戰能戰,會打仗的,但是也不可能消除他性子裡面的暴虐的成分。

所以這一路來,石亨根本就沒有怎麼紮營,是走一路殺一路,以石亨的話,就是爲了保護行軍隱秘。

凡是見過大軍的人殺無赦。

至於他們放牧的馬匹歸入軍中,牛羊都爲將士加餐,但是至於人,很抱歉,沒有留下一個活口。

但是遼東海西騎兵面對這些遊牧部落,很多部落壯丁只有幾百個人,殺起來自然是砍菜切瓜一般。

而蒙古人從來沒有統一的軍裝,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備的,這些外出的探馬,不仔細看,與尋常部落的騎兵,也沒有什麼兩樣。

故而遼東騎兵看見了,根本沒有多思量,就想做上一票,反正不管是什麼韃子,凡是韃子的首級就是功勞。

只是雙方交上手之後,才覺得是棘手之極。

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章 經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
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章 經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