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

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

楊士奇沉默了。

朱祁鎮的意志蘊含在這一句話中。而這樣做利益受損最大的人,就是楊溥。楊士奇爲兩人之前的聯盟說上一句,就已經夠了。

只是楊溥臉色有些難看。

卻沒有多少話。

楊溥的性子,讓他有些沉默寡言,可以用陰柔兩個字來形容。

當然楊溥有這樣的個性,也是情勢所逼。

有強勢的一把手與二把手,楊溥不這樣做,根本不可能在兩人競爭之下在內閣站穩腳跟。

三楊對外是一個整體,但是對內從來不是。

他只能以柔克剛。

人都沉迷於自己最得意且成功的手段。並循着這個成功路徑一直走下去。楊溥也是如此。在楊士奇不想硬抗皇帝的時候。

楊溥又怎麼會硬抗。

楊溥不說話。

胡濙自然也不會說話,胡濙不會說話。張輔更不會發一言,他很有自覺不插手這一件事情。

四個人都沉默了。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那就這樣定了。”

楊士奇說道:“聖明不過陛下。”

至此,內閣七人名單自然列出來了。

首輔楊士奇,次輔楊溥,然後排名是張輔,胡濙,王直,曹鼐,馬愉。

張輔排名靠前,其實就是朱祁鎮直接作用的結果。

楊榮在軍事上的權威幾乎被張輔給繼承了,特別是麓川戰事,張輔雖然沒有出征,但是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張輔做出來的。張輔這才能壓過胡濙。

至於新入內閣的三個人的排名。

卻是有各種原因的,首先是資歷,王直的資歷壓過曹鼐與馬愉不知道多少。但是曹鼐的資歷與馬愉的資歷相比,卻有一點耐人尋味了。

馬愉科名在前,入仕在後,一般文官排名次,都是按照科名來的。而曹鼐偏偏躍居馬愉之上,卻是因爲楊士奇的影響力了。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一步。這一場御前會議差不多已經進入廢話時節了。

但是朱祁鎮卻突然開口說道:“既然內閣七人已經定下來了,那麼就說一下分工吧。”

楊士奇聽了朱祁鎮的話,心中猛地一跳。說道:“陛下此言可是當真?”

內閣對下面的六部之間的關係,之前也說過了,嚴格意義來說,內閣與六部並沒有事實上的隸屬關係。

如果真確定內閣某人承擔某部的事務,就建立起事實上的隸屬關係。之前內閣事務並非沒有劃分,但是大多是約定俗成的。

也就是不大穩定的。

閣臣之間的意見不統一,也會相互內訌。彼此爭執。

但是如果這裡確定每一個人職責範圍,內閣之中也就有序多了。但是同時,對於文官來說,他們不怕有規定,就怕沒有規定。

在現有規則之中,每一個人都能玩出花來。但是就怕沒有規則,那就是所謂的秀才遇見兵,有禮說不輕。

有了這個規則,雖然一時間對楊士奇不利,但是內閣內部梳理清楚,對外的影響力就大增了。

別的不說了,比如戶部一件事情,胡濙不同意,就可以找楊榮。楊榮只能說服了楊士奇就能推翻之前的決定。

內閣之中大臣相爭,還要引入六部尚書來做奧援。

但是之後,各大學士之間職權分明,互不干擾,任何關於六部的事情,都在內閣之中梳理清楚。各司其職,那麼負責某部的大學士,就是下面某部的頂頭上司,繞都繞不過。

可以說,這樣改革,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徹底將六部壓在執行層面,而內閣卻是決策層面了。

朱祁鎮說道:“君無戲言。”

朱祁鎮不是不知道這其中的影響。

內閣權威大增。甚至能威脅到皇權。

但是朱祁鎮這樣做,並非沒有自己的考慮。

首先,他與勳貴聯繫緊密,大多數勳貴已經與朱祁鎮站在一起了。但是支撐大明江山,絕大多數是文官。

朱祁鎮必須向文官釋放善意。

當然了,釋放善意的方式有很多種,這並不是唯一一種。

朱祁鎮持續數年日夜不停批改奏摺,在被楊士奇勸諫之後,進行了深深的反思,作爲皇帝一年二十四個小時批閱奏摺。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朱祁鎮並不覺得。

所以他要吸取經驗,很多小事情無須他過目。

但是這些事情,在朱祁鎮看來是小事,但是實際上每一個能奏上來的事情,都干係不少人命。是不可輕忽的。

所以朱祁鎮決定加大內閣的權能,讓內閣有更大的權限去處理庶務。減輕他身上的負擔,讓他能將心思放在更重要的戰略思考之上。

今日之事,僅僅是一個開始而已。

不過內閣的權力加大了,作爲牽制朱祁鎮也準備加大司禮監的權力。達到更好的制衡。

不得不是,但凡能流傳數百年的制度在,其中都是有合理之處的,朱祁鎮這一套司禮監製衡內閣的手法,其實後世明代皇帝故技。

朱祁鎮只是拿來用而已。

既然朱祁鎮首肯了,這才詳細的商議誰負責那一部。

楊士奇作爲首輔,自然是沒有分部。天下事務都要他過目,而胡濙也正式卸任禮部尚書,專司大學士,同樣負責禮部的事務,這是他的基本盤的。

張輔職能就有些不好辦了。

朱祁鎮的意思是,張輔負責五軍都督府,兵部事務。

但是張輔與楊士奇都不願意。

張輔不願意的原因很簡單,五軍都督府不想屈居於內閣之下。

太祖皇帝登基稱帝之後,建立了樞密院與中書省,後來中書省因爲胡惟庸李善長案被撤銷,權歸六部。

張輔看得很明白,朱祁鎮加強內閣的權力,不就是中書省的借屍還魂。

但是五軍都督府的前身是什麼?

是樞密院。

也就是說,大明的制度之中,五軍都督府一開始就比六部高半格。而今內閣權重,五軍都督府也應該與內閣並列纔對。

即便文官勢力漸漸強盛,但是而今開國,靖難餘風未減,勳貴地位在文官之上,最少在禮儀上。

五軍都督府向內閣奏事,之前是內閣代皇帝處置政務,但是而今張輔代表內閣對五軍都督府管理。

張輔不想如此,因爲這樣一來,就代表向文臣低頭。

至於楊士奇不願意,卻是不願意讓張輔負責兵部。

洪武年間的特殊生態,勳臣直接負責某部的事情,其實也有案例的。但是楊士奇一心將大明歸爲正常軌道。

什麼是正常軌道,那就是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

既然天下太平,就應該文官治理,武將要靠邊站。

這個觀念,不僅僅是楊榮的觀念,楊士奇的觀念,乃至於楊溥的觀念,而是絕大多數文臣的共識。

正因爲有如此廣泛的共識,三楊纔是三楊。

沒有這些共識,三楊自己都會爲政治利益打出狗血來。

所以,楊士奇不接受勳臣管部的情況出現。

這一下子,讓朱祁鎮感到頭大。

說實話,張輔這邊只是一口氣而已,給一個臺階下,還是能勸說張輔的。畢竟張輔爲人本身就不固執。

只是有些事情,他站在這裡作爲天下勳臣之首,就必須有自己的作爲。

但是楊士奇就不好說服了。

楊榮之死,朱祁鎮親近勳臣,王驥督師變成了押運糧草的,這種種行爲,還在楊士奇的忍受範圍之內。

畢竟他知道,皇帝剛剛親政,親近勳貴,鞏固權威,這是自然之理。所以有些事情是可以稍稍讓一步。即便是爲了國家大事。

即便楊士奇捫心自問,也覺得孟瑛比王驥強。

只是僅此而已,再退步,就不行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