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家族

第八十四章 家族

朱見濬說去就去。

帶着百餘人的護衛,騎着高頭大馬去惲家而去。

剛剛過了毗陵,就看見這一帶的農田水利措施比一剛剛那一片土地強上不少。朱見濬畢竟是在西北主持過水利工程,最基本的見識還是有的。他能看得出來,這一帶很多溝渠都是新挖出來的。

當然了,這個新挖出來的溝渠工程量並不大。

但是朱見濬估計,也要數百個勞力工作大半個月吧。

朱見濬問于冕說道:“武進縣最近有修繕水利嗎?”

于冕搖搖頭說道:“沒有,武進縣令最近也忙着配合我們清丈的。”

清丈土地可以說是而今朝廷最重視的一件事情。所以波及之處,地方官都忙活的四腳朝天,有的想配合欽差,弄出政績來,有的想將自己搞的事情給擺平,將屁股擦乾淨的。

所以縣裡的一些工程也就停了。

比如水利工程。

朱祁鎮多次下令勸農,並號召地方官興建水利,地方上也有很多小工程上馬,原則上只有府縣有財力,上面是不會不準的。

但是大部分縣令做的都是將來清丈的人送走之後,再修水利不遲。

“這是誰修的?”朱見濬說道。

于冕說道:“我打聽過來,就是惲老爺子之前召集惲家各方,大家出前出力,將這一帶的水渠重新修繕了一遍。”

朱見濬心中暗道:“又是惲家。”

不管願意不願意,想與不想,都是一個事實。

那就是大明數百府縣,其實真正管理的並不是百姓,而是這樣大大小小的家族,或者說士紳。

還有縣城這巴掌塊大的地方。

總體上來,而今的土地兼併並不算嚴重,但是縣令依然不可能直接管理幾萬或者十幾萬百姓,只能靠着管理這些家族士紳,由他們代爲管理百姓。

百姓要與官府對話的時候,由這些人去官府說項,而官府有事情要辦的話,也是讓這些人交代給百姓。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一直培養勳貴集團,但是整體上來說,勳貴集團在面對士大夫集團,依然是弱勢一般。

因爲士大夫所代表,就是這個階層。

是一個皇帝也不可能動搖,只能合作的階層。

幾乎每一個大家族,還是當地的士紳名流都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或者說公共義務。比如修橋鋪路,修繕水利等等。

在歷史上大明財政進一步崩潰之後,太多的社會責任就讓渡給這些士紳了。

朱見濬距離惲家老爺子所在地方,上店村越近,就越發看到惲家的善行,路邊有很多石碑石刻,說明惲某某在某某年,在某某的幫助之下,出了多少錢,修繕了這裡的道路,又或者修了這個橋等等。

朱見濬還讓侍衛去打聽一般。

這裡姓惲的人已經很多了,自然沒有惲家不好,連一些外姓人,也都說惲家老爺子,仁德仗義,卻是說去年大水的時候,武進這裡也是有水患的。

縣裡面還沒有放糧,惲家老爺子已經拿出惲家的糧食,放糧給百姓,可以說是活人無數,武進上上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對惲家感激不盡。

朱見濬心中卻很是複雜。

一方面,朱見濬不得不承認惲家的功勞。

在很多方面之上,惲家都幫助過朝廷維持局面,可以說是大明統治天下的得力助手之一。

但是朱見濬同樣看見一件事情。

那就是這裡方圓幾十裡,與其說是大明的,不如說是惲家的土地,或者說就是惲家的,帶地契那一種。

這種地方勢力盤踞,卻也不是朱見濬想要看到的。

別的不說,惲老爺子一聲令下,附近的莊子裡面。拉出幾百上千壯丁,應該不成問題的。

等到了上店村,朱見濬遠遠聽見了讀書聲。

孩童幼稚的讀書聲,在朱見濬聽來分外悅耳。

無他,雖然大明曆代皇帝都是很重視推廣學校,但是大多數政策都是失敗了。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沒錢。

養活一個讀書人,是需要很多強的,大多數百姓都沒有能力承擔這筆開銷。所以,除卻府縣的儒學之外,朱見濬很少其他學校。

但是就在這裡,朱見濬看到了惲家的學堂。

就在高大的祠堂前面有一排房間,此刻就有人正在教授下面的人讀書,從年齡來看,從五六歲鼻涕都北海沒有乾的。還有大半人高的半大小子。他們讀書進度也不一,全部考老師把握了。

很多人大概習慣後世一個班一個班的教學,但是在這個時代私塾之中,各種年紀的學生摻雜在一起教授,纔是常態。

“貴客何來?”就在朱見濬等人進了村落,在私塾外面停了下來,聽了幾句對論語的講解之後,就有人來問了。

朱見濬可是不知道被多少大儒教出來,在儒學上研究多深入倒是未必,但是卻也能看出來這個教書先生水平並不高。

甚至可以用山野村夫來評價。

不過這也是非常正常的。想想就知道,真正讀書好的人,要麼去做官了,即便不做官,在什麼地方不能安身立命,偏偏來這小小的惲家。

而今的惲家雖然不錯,但畢竟沒有官身。而讀書好的士大夫卻有功名。

朱見濬聽有人來問,回頭見一個駐着几杖的老者問的。

“惲公,這位乃是錢歷事錢大人。”錢濬乃是朱見濬的化名,錢自然是皇后的姓,至於叫歷事,卻是太學生歷事的制度。

按照原本制度,國子監出身的太學生要在六部歷練,就稱爲歷事,也就好像是實習生制度一般。

這也是寇深爲朱見濬編出的履歷。

說是一位朝中大佬的嫡子,在讀書上沒有天分,廕生入監,而今出來歷事,被派到了江南而已。

這也不是完全說謊。

要知道編練黃冊,本就是太學生的職責。甚至因爲這一次清丈田畝工作量很大,有不少太學生參與進去。

只要沒有人較真,一般都能糊弄過去。

畢竟真正有能力較真的人,大多都或多或少知道朱祁鎮的身份,不知道的人,同樣也不會有能力較真。

這裡畢竟是惲家的地盤,整個村子裡面大部分都是惲家人,甚至惲家的祠堂都在這裡。

這樣村子在大明土地上比比皆是,看似暢通無阻,但是村子裡面多一個外人,村子裡面的人立即就知道了。

故而惲老爺子這纔來瞧瞧。

畢竟看着來人一行人高頭大馬,隨從衆多,而且這馬匹都是江南見不到的好馬,看上去比縣太爺的排場都大,惲老爺子哪裡坐得住。

而金幣聽了乃是京城來的官員,更是十二分的殷勤。

對於惲老爺子來說,哪怕是一個七品官,就值得惲家鄭重對待。惲老爺子立即行禮說道:“見過大人。”

朱見濬說道:“老丈何須如此,免禮免禮。”

按理說,朱見濬是官,惲老爺子是民,惲老爺子應該行大禮,但是中國有尊老愛幼的傳統,一般六七十歲的老者,即便是見了官,也是不用跪的。

兩人如此寒暄一陣。

惲老爺子這才引朱見濬進入祠堂之中落座。

惲家祠堂也不是一間,而是兩重院落,後面供奉祖宗,但是前面大廳卻也是家族之中議事所用的。

有什麼大事,惲老爺子也是在這裡召集各房的人,商議出一個對策來。

惲老爺子在這裡接待朱見濬自然是最鄭重不過了。

兩個剛剛落座之後,就有一個小童捧茶而入,上茶之後,卻沒有出來,站在惲老爺子身後角落之中。

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
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