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青貯

第二十一章 青貯

“回稟陛下,已經有成效了。”一個太監說道。

朱祁鎮眉頭一挑,說道:“哦,去看看。”

青貯這項技術,說簡單也簡單,據說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已經發明瞭這一項技術了。甚至在中國古代農書之中,也有相當多的類似原理的記載。

但是在中國大規模運用,卻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了。

青貯到底有什麼好處,讓朱祁鎮心心念念,將他視爲與羊毛紡織一起作爲統治草原的兩大神兵利器,勝過十萬雄師。

青貯說起來神奇萬分,其實就是一種牧草發酵儲存的技術。

可以讓草原上在夏季儲存好牧草,到了冬季讓牲口食用。而且經過發酵的牧草飼料,會更有營養。

看起來,並不是神奇的技術,但是在朱祁鎮看來,這是戰略級別的技術。

在草原上各部落都是逐水草而居,按季節遷居,形成一道遊牧的路線,但是有了這種技術,各部落就能在夏季儲存牧草,在冬季食用。

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草原上有了定居的可能。

遊牧民族之遊牧,並非他們喜歡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而是他們沒有別的辦法。

一切習俗都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每當冬季,遊牧部落就不知道有多少牲口餓死,甚至人員餓死,每一個冬季對於蒙古各部來說,都是一個難熬的關卡。

一旦有了這個技術,草原上生產力就有大大增加,甚至草原上人口承載力,也會大大增加。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這樣的基礎技術,是很難保密的。

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他寧願對付一個因爲青貯技術有極大發展蒙古帝國,也不願意面對而今由一個個遊牧部落構成的瓦刺。

原因很簡單。

一旦遊牧部落發現定居的好處,就不可能輕易遷徙了。

那麼他們的中心城池在西伯利亞上,只有一個決戰之地,如果太宗皇帝還在,決計能將這個地方打穿。

朱祁鎮就是耗盡天下財力,也能取得一場關鍵性決勝。

而不是滿草原與蒙古人做迷藏。

更不要說,蒙古部落有了定居的能力,大明朝廷就可以在草原之上修建幾座雄城,掌控草原。也就是列郡漠北成爲了可能。

有時候生產力的進步,反而造成了某些戰略優勢的喪事。

有了這項技術,朱祁鎮對瓦刺,不再像漢之對匈奴,唐之對突厥了,而是一種新的戰略模式翻開了。

幾個太監幾步帶着朱祁鎮來到了一個大土堆前面,讓幾個太監上前,將上面一層層的土扒開,露出裡面草料。

旁邊的太監介紹道:“這是去年秋季收集的苜蓿,而今還是青色,已經讓牲口吃過了,牲口也很喜歡吃。”

朱祁鎮聞到一股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凡是不大好聞的味道,但是想想這個技術的戰略意義,對這種味道根本忽略不計,幾步上前,伸手去抓這些青貯料,弄得手上沾滿了莫名的液體。

說起來這個技術,也不是太黑科技。

不過是,封閉,與氧氣隔絕,並保持一定的溼度,讓厭氧菌發酵而已,只是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這已經試驗了好些難了。

每年冬天都要封閉幾十窖。到了今天總算是成功了。

朱祁鎮大笑道:“範弘,賞。”

範弘說道:“是。”

朱祁鎮不會關注這些下太監如何賞賜,不過有朱祁鎮這一句話,少不了下面太監的好處,朱祁鎮還不滿意,說道:“那個他,掌管南海子。今後戰馬都用這個來喂,我會檢查的。”

“多謝陛下,多謝陛下。”

南海子是北京附近的一處馬場,還是皇家御用馬場,有一處不大的馬羣,大概有幾百匹,卻是放養的,而不是圈養的。

所以這裡的戰馬都是一等一的好,所謂的御馬是也。

朱祁鎮又對範弘說道:“如果南海子用了可行,那麼御馬監所有戰馬都試試用這個法子。然後一步步推廣開來。”

隨即朱祁鎮又想到了,蘭州毛紡廠,也是少府在西北最大的一處產業

總體來說,少府的產業都是分佈在京畿,與江南一帶,礦場或許因爲礦場的位置不同,各省都有。

但是在西北最大的產業,就是在蘭縣的毛紡廠。

顧名思義,這毛紡廠所產就是用羊毛所織成的布匹。只是不知道是羊毛的問題,還是因爲那一個技術環節的問題。

總之,蘭縣那邊,產不出那中能穿在身上的衣服。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有一些就是貢品級別的,珍貴無比。只能在宮內流傳的。

至於大部分產出的都是地毯一般的厚重而有些毛糙的布匹。

這也是少府所有產業之中,唯一賠錢的產業。

因爲這些布匹,又貴又不好,不能穿在身上。朱祁鎮只能想辦法,將這些布匹用在軍中,倒不是朱祁鎮對士卒不好,但是在他想來,一些帳篷了,包裹武器的遮蓋用的布,用這個應該可以。

但是一些厚麻布也是可以的,也比這些布要便宜多了,所以總體上說,還是虧了。

只是而今的少府是虧的起。

畢竟劉定之的能力還不錯的,最少任何礦場作坊,到了劉定之手中,都能說清楚是虧是賺,不如之前在太監手中,這是一個誰也說不上來的問題。

畢竟太監們一個個只管自己能撈到錢,至於朝廷是虧是賺,他們都不在乎。

否則每年宮廷的花費也不會越來越高。

朱祁鈺好奇的問道:“皇兄,這是什麼?”

朱祁鎮笑道:“亡瓦刺之利器,滅蒙古之神劍。”他不去看朱祁鈺滿臉看不懂的表情,他心中暗道:“雖然羊毛紡織業,還沒有達成我想要的規模,但是隻要堅持下去,日復一日的紡織改進,總有改進品質,或者降低成本的一日。”

“如此滅亡瓦刺的善後事宜,已經有了一個眉目了,只等殺了也先,滅瓦刺了。”

雖然蘭縣那邊的羊毛布,還是不行,但是如果真的便宜到一定程度了,即便是穿上去渾身扎扎,但是也會有大量貧困百姓會用的。

畢竟大明還不是一個物資極大富裕的社會。

這兩項技術革命,再加上大量軌道的修建,足夠大明在草原之上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了。

朱祁鎮努力幾十年,兵已備,財雖然缺少一點,但不是擠不出來,其他各種條件,都成熟,或者將近成熟了。

打擊蒙古或者瓦刺,只是一個開始,如果將草原納入大明的版圖之中,纔是朱祁鎮一直心心念念所在。

萬事具備,只等一戰了。

大戰到底在什麼地方先開始?

朱祁鎮心中隱隱約約有所判斷,大概在滅朝鮮之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就是明年。

正統二十年,決計是不平凡的一年。

此刻在草原之上,也先並不知道朱祁鎮二十年厚積薄發的總計劃,已經到了最後完成階段。而也先也感覺,綽羅斯家族三代人,從馬哈木,脫歡,到他也先,三代人的努力,也要走到了終點。

那就是完成瓦刺部落,到瓦刺帝國的轉變。

而今也先將孛兒只斤家族已經徹底打倒了,但是有最後一個隱憂,卻是他要解決的。那就是瓦刺內部問題。

一般將瓦刺當做一個整體,這對也,也不對。

瓦刺固然是團結在綽羅斯家族周圍一個整體,但是他們也是一個部落聯盟。綽羅斯家族不過瓦刺這個部落聯盟的主導者,或者是盟主。

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
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章 出京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