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

楊溥說道:“陛下所言,正是太宗皇帝爲什麼一心想要修運河的原因。陛下擔心運河出事,但是從永樂年間平江伯陳瑄營造運河之後,運河還沒有出過一次差錯,最多的時候,運送六百萬石糧食入京,最少也有四百萬石。”

“先帝定下定額,今後只需運四百萬石。”

“十幾年來,從來沒有出過事。”

“倒是海上,即便沒有倭寇出沒,海運就一點風險都沒有了嗎?”

“在朝廷遷都之前,朝廷從南方往北方調糧,一來數量不多,最多幾十萬石,二來,即便損失了,朝廷也承受得起。”

“但是朝廷遷都之後,京畿之重,是容不得半點損失的。”

“而且所需要的糧食大增,不再是幾十萬石,而是數百萬石,縱然前朝海運最高峰,也不過三百八十三萬石。”

“去歲大災,漕運轉運不及,固然是問題。李時勉及時轉運糧食,的確是大功一件,但是陛下不覺得李時勉做的太順利。”

“卻是因爲,永樂年間,朝廷早有決定,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最少從山東運輸到遼東的糧食,從來沒有斷過。”

“一旦朝廷有需要,隨時可以用之。”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爲什麼不將海運當做正策,漕運當做備策?”朱祁鎮脫口而出之後,瞭解就有些後悔了。

因爲這個問題,問的有些蠢。

楊溥說道:“漕運之事,從漢代就有,但是興旺於唐。唐代漕運之法,而今朝廷還爲借鑑。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但是海運之策,前朝雖然在用,但是前朝爲政寬泛,網漏吞舟之魚,爲朝廷運糧的,不過是海上鉅商,朝廷不能將安危託付在這等人手中。”

“所以,如何管控海運,朝廷心中沒底。臣也沒底。”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就是官僚的習性,不喜歡自己不熟悉的東西。一個是現成的經驗,一個是未知的領域,滿朝文武的傾向性也就很明白了。”

楊溥繼續說道:“而且運河是需要修繕的,如果運河備而不用,到了用的時候,恐怕也不能用了。”

“朝廷每年四百萬石糧食,足以支撐。糧食也不是越多越好。”

“既然漕運足夠,那麼海運備而不用,也就夠了。”

朱祁鎮說道:“只怕這備策,再備下去,就不能用了。楊先生實話實話,這樣下去,需要多少,朕需要海運的時候,卻沒有能力海運了。”

楊溥嘆息一聲,說道:“臣也沒有想到,這才幾十年,朝廷居然已經淪落到遮洋船運糧食了。區區五百石 ,能夠濟什麼事情。”

楊溥很明白,之所以用遮洋船,是因爲從山東到遼東用遮洋船。畢竟這一條航線,處於渤海內,可以說風平浪靜,不用多擔心,大船小船,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朱祁鎮說道:“如此來說,先生是支持重啓海運。”

楊溥說道:“以臣之見,陛下制定的天津海關之策,就不錯,正全部以糧納稅,臣翻閱過海關文檔,去年一年,納稅三十多萬石,不過是因爲新開之際,想來將來穩定在百萬石,也是可以的。”

“陛下妙策,憑空爲朝廷多了一百萬石糧食。再加上漕運四百萬石糧食,也就是陛下而今大修河北水利,糧食有些緊張。”

“如果陛下大修水利成功,則直隸糧食大豐,朝廷或許連四百萬石漕糧,都不用了,何必汲汲於海運?”

一時間楊溥將朱祁鎮給問住了。

朱祁鎮之所以一直咬着海運不放,其實是內心之中的傾向性。想將國策向海洋推進。但是有些話,不能直接說。

否則就要扯到了意識形態上了。

朱祁鎮一直以來都避免在意識形態上與文官,不管那一個文官,正面交鋒。因爲他知道,他打不贏,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

即便朱祁鎮而今的皇位穩定了,楊士奇下臺了,太皇太后控制朝廷的最後一個老臣,劉中敷也回家休養了。

朱祁鎮再也不擔心自己被廢了。

但是他依然找不到說服大臣們,將朝政扭轉向海洋方向的辦法。

所以,他一直做的就是隻做不說。

用解決問題的辦法,一點點將朝廷引導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因爲他知道自己說不過的,在面前首先面對太祖祖訓。就是所謂十五不徵之國。

其實十五不徵之國,並非重點,重點是太祖皇帝認爲,天下只有中原是好地方,其餘小國,都是窮鄉敝土,得之不足以養民,還要往裡面投錢,這是一個賠本買賣。所以這些小國,安安分分的,朝廷就不用妄動刀兵了。

然後有下西洋的前例在,滿朝文臣都是反對派,當年開海之事,朱祁鎮還是心有餘悸。

太皇太后所言也不能說錯,不顧自己百姓死活,去奪尺寸無用之地。

幾乎讓朱祁鎮不知道說什麼好。

似乎除卻與瓦刺的戰爭之外,任何戰場都不會得到百官的支持。

但是正如太皇太后說朱祁鎮一樣,朱祁鎮是一個不安分的。朱祁鎮想大興海運,其中有太多的事情了,比如培養海洋人才,儲備海洋力量,等等。

所以,不管朝廷而今有沒有海運的需要,朱祁鎮都要找藉口。

朱祁鎮說道:“先生也是知道的,瓦刺在北,朕只感覺鋒芒在背,一旦大戰起,不知道需要多少糧草物資,先生還覺得海運不行嗎?”

楊溥說道:“陛下所言極是,但是臣以爲不該更改以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的原則。海運可興,但漕運不可輕動。”

朱祁鎮終於明白了,楊溥真正要說是這個。

朱祁鎮有沒有廢漕運的心思?

還真有的,特別是王英說鄭和問罪日本之事,朱祁鎮當時都興奮了,簡直是如醍醐灌頂,心中暗道:“是啊,如果海運成爲朝廷的命脈,那麼借保護海運之名,興建一支水師,直接在日本設立駐地,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朱祁鎮相信,一旦朝廷從日本吸到了第一口殖民的血。就不會想停下來。

對於沒有吃肉之前,人或許因爲愛心,拒絕食用。但是吃過一口後,他們自然會給自己找出各種藉口,繼續吃下去。

他只需培養出一批在外能喝到血的集團,剩下的就不用管了,他們就會自發的尋求覓食的機會。

只是朱祁鎮的想法,還沒有成型,就被楊溥當頭一棒。

朱祁鎮一時間也想不到如何反駁。

不管從那一個方面來看,維持兩個不同的運輸渠道,是對大明朝廷最好的辦法,想想華爲還有備胎,我大明豈能沒有。

但是想想就知道,即便楊溥會分海運一口肉,但決計不會多的。

估計百萬石就打頂了。特別是開海之後,大明民間海運力量增長不少,真要是有事了,朝廷是可以直接徵召民船運輸的。、

可以說李時勉在廣東的操作,給了官員們靈感。

這種模式自然壓迫了朱祁鎮想要官方水師的生存空間。

朱祁鎮總覺得有一種自己砸自己腳的感覺。他微微調整了一下心態,心中暗道:“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總要一步步來,不管是負責一百萬石的海運,還是五十萬石,總是一個開始。”

“既然是開始,就有插手的空間。”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兩策並行,實乃太宗皇帝之妙策,朕歎爲觀止,不得不服。今後就照此辦理吧。”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章 馬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