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

第八十八章高陽伯李文

于謙在西寧待了一個月有餘。

做成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卻是于謙在清覺寺參加法會。

其實哪裡如葛藏所言,是準備好的法會,分明是葛藏爲于謙專門準備的法會。

只是于謙也當做不知道而已。

當了法會當日,靜覺寺人山人海的,也讓于謙看到了藏傳佛教在這一帶的影響力。

在法會之後數日,于謙又分別見了其他三衛的指揮使,僉事,已經各級土司。具體怎麼說,就不細說了。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圓一番,讓他們驚懼之餘,又心悅誠服。讓茶法能夠順順利利的推行下去。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礙都被一一清除了。

從江南,到四川,到陝西都做好了準備,但是剩下的事情卻不是于謙要做的了。

于謙作爲三邊總督,今歲陝西又大旱,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着于謙處理,于謙註定不能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

所以,具體辦事的人就丘浚。

于謙這一段時間之內,不論做什麼也都帶着丘浚,讓丘浚完全瞭解這裡的情況,好對症下藥。

于謙的奏摺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西寧設州,與西寧衛同城,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個衙門而已,並無什麼不同,但是實際上卻是多了一套行政體系。

將西寧衛的民戶,與李家的頂戶納入其下。

于謙親自主持了分割,新設的西寧州下面就有編戶三萬多人。十幾萬畝土地。並全部登上編練黃冊,並將西寧衛從陝西行都司劃到了陝西都司麾下。

西寧州也劃給了臨逃府。

而西寧暫時沒有知州,只有一個主事。西寧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但是這暫時主持西寧州事務的主事不是別人,卻是張文。

本來當地人一般不會在當地任職。

這是規矩。

于謙卻知道西寧與其他府縣不同,不可糾結於成法。西寧一直是大明勢力薄弱的地方,甚至在大明剛剛收復西寧的時候,設的就是西寧州,最後爲什麼取消,種種原因時代久遠,也就不細究了,無非是當地人淪入蠻夷日久,已經不習慣漢人的統治方式了。

如果貿然改變,以內地的方式統治西寧,是萬萬行不通的。

而當地人熟悉情況。以張文的才能如果在內地一輩子都不能當上一個七品官,但是他畢竟是西寧土著,又熟悉情況。

讓他暫時管理卻是可以的。

甚至於謙已經建議,讓張文一輩子在西寧當官,從主事一直到知州,能讓他當幾十年了。其他的官員自然要從中原派過來。

有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在。應該容易管理一下。

等二三十年後,張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後。張家或許在西寧成爲望族。但是張家的人再想在西寧官府任職就不大可能,除非是胥吏。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衛所官員威脅之下,張家已經是州府的幫手。如果張家能有出息出一個進士。

那麼州衙在西寧的地位也只能更穩固。

到時候,就順利的將西寧這種,在於謙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結構,變成大明內部正常的地方結構。

當然了,他只能做如此想,而那個時候于謙已經看不到了。

于謙並且上奏朝廷,將茶馬御史的駐地放在西寧。一來加強西寧的控制,二來也是好與烏斯藏方面溝通。

最後叮囑丘浚用心辦理茶馬事務,然後帶着李家一行人,離開了西寧回蘭州去了。

來的時候萬餘人隨行,走的時候也是萬餘人隨行。

不過人員構成就不一樣,來的時候萬餘人多有茶商夥計,而去的時候,卻多了李家一行,李家真是家大業大,光隨行就有千餘人。

而且李家在西寧的產業一時間也搬不完的。還留了好些人在西寧。

對這一點于謙也沒有看的太緊。

反正李家主脈不在西寧就行了,李家在西寧有些產業,也無關緊要。

李家不會去蘭州,而是直接去北京。

因爲關於李文的聖旨,已經到了。朱祁鎮出手相當之大方。

朱祁鎮在聖旨之中歷數李文的父祖輩的功勞,又說李文協助辦理茶馬事務有功,封高陽伯,京城賜第賜田,並擔任東勝總兵官。駐守東勝,修建城池管理養馬事務,以備瓦刺。還有賞賜若干,什麼金銀珠寶,封妻廕子等等。連會寧伯家的子弟,都調入乾清宮,成爲乾清宮侍衛。

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說朱祁鎮小氣也小氣,反正最近幾年,朱祁鎮宮中開支,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但是朱祁鎮該大方的時候也會大方。

朱祁鎮給李文的政治待遇,還有各種財產,真算起來,十幾萬兩打不住。甚至如果朝廷真賣的話,上百萬兩也有人願意討錢。

畢竟在大明錢雖然是一個好東西,有時候真不決定什麼。

不說高陽伯每年幾百石祿米的俸祿,單單說賜宅,以京城的房價,皇城根的伯爵府邸,幾萬兩打不住。北京田產,畝產產量面積上未必比得上西寧這邊田產,但是價格上卻未必了。

北京作爲兼併最嚴重的地方,成片的田產,那可是比外地高上好幾倍。甚至按糧食產量來算,幾十年產的糧食也未必抵得上田價。

但是即便如此,北京城邊的田產,也是難求的很。

更不要說,很多政治待遇,已經御賜的寶物,更是無價無市。

除卻高陽伯不是世襲的,就沒有什麼不行了。

但是這也很正常,第一次封爵,本來就是流爵居多,向世襲罔顧,還欠了些功勞。朱祁鎮即便是在正統十四年大戰之後,封得伯爵也大多是流爵。

即便是會寧伯的爵位,也僅僅能襲承三次而已。

李文不知道幸運還是不幸運,已經被朱祁鎮立爲典型了,不管是改土歸流的典型,還是衛所改革的典型。

總之。

李文這一次賣身家,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一點也不虧。

但是李文也面對很多敵人。

土司這邊就不說了,大明的土司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地位。但是勳貴之中,也未必是全部是想改革衛所的。

無非是朱祁鎮趁着成國公爲首的靖難勳貴死的死,自殺的自殺,這個空檔,完成了對京營的整合,直接控制了京營,才能將這改革在京城周圍鋪開。

但是即便在中樞,在朱祁鎮嫡系武將之中,未必沒有想維持衛所制度現狀的人,更不要說地方上了。

只不過朱祁鎮的比較強勢,大家都不敢與一個正當年的皇帝硬頂而已。

但是不敢跟皇帝硬頂,但還收拾不了一個空頭伯爵。

沒錯,李文即便如此身家,但是沒有西寧的根基之後,在勳貴眼中也不過是一空頭伯爵。

所以李文所言面對的情況,並不能說平安,這一片平靜之下的風波詭迷,不知道李文知道不知道。

這些矛盾,都被與瓦刺的戰爭遮蓋下去了。

畢竟戰爭能夠勳貴集團帶來太多太多的東西,在與瓦刺作戰之上,皇帝與勳貴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但是在打完仗之後,有些事情就不大好說了。

朱祁鎮雖然借勝仗提高了威望,但是勳貴們也會因爲勝仗擴充自己的實力。雖然看上去朱祁鎮得利最大,但是真正情況誰能說得清楚。

有時候大腿也不是那麼好抱的,因爲大腿有大腿的敵人。

等於謙回到蘭州之後,他才整理思路,將他對整個西北施政的想法,一一寫在奏摺之上,開始一封接着一封的遞給了朱祁鎮。

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章 馬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
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百章 馬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