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雲南局勢

第二章雲南局勢

昆明府外,無數旗幟招展,數萬明軍擺出依仗,沐昂親自出城迎接,身後有方瑾,柳英,王官,陶瓚等人,都是雲南當地的將領。

而孟瑛身後卻沒有多少將領。

卻是因爲孟瑛作爲前鋒得最快。

甚至大隊人馬還在貴州驛道之中,艱難的跋涉。

孟瑛並沒有將各部將領都帶在身邊。

他帶在身邊的只有一些孟家子弟,孟瑛有七子一女,除卻幾個年少的兒子,前個已經成年的兒子都來,分別叫孟俊,孟傑,孟信。還有以石璟爲主的一些前乾清宮侍衛。

沐昂在孟瑛面前可不敢擺架子。

畢竟孟瑛在軍中地位遠遠超過了沐昂。

孟瑛在靖難之戰之中,就有不小的名聲,如果不是與漢王牽涉在一起,孟家的聲勢決計不如而今如此暗淡。

沐昂佈下接風酒席,一番暢飲不去說。

酒足飯飽之後,沐昂鄭重的將平蠻將軍印,雙手奉給孟瑛。孟瑛雙手接過,這也說明了。孟瑛正式成爲雲南方面,明軍最高軍事長官。

其實沐昂心中也很不好受。

這平蠻將軍印,沐英佩戴過,隨即是沐英的長子,也就是他的大哥沐春也執掌過,之前是沐晟持有。

這一顆印,幾乎是沐家的象徵了。

而今卻親手交給外人。

雖然情非得已,沐昂也沒有辦法,說道:“將軍,而今大軍已至,可否立即出並剿滅麓川?爲先兄報仇雪恨。”

孟瑛說道:“不急,我初到雲南,戰情不明,不好輕易出兵,沐將軍還是先給我介紹一下雲南情況。”

沐昂說道:“是。”他微微一頓說道:“今年夏季,麓川遣使去朝廷,想請和,爲朝廷所拒。思任發就知道與朝廷必有一戰,於是就廣派使者,翻山越嶺,糾結各地土司爲亂。”

“又大軍出怒江,攻孟緬府,攻威遠州,各地土司紛紛敗退,有大舉攻景東府之意。”

“景東知府陶瓚,死守城池,末將帶方瑛,方瑾帶本部萬餘,擊於景東府城下,大破之,斬首五百級,因爲賊人有戰象,再加上山高林密,不敢輕易追擊。”

“事後有招撫刀氏,使南方土司不歸於思家。而今形式已成,可以擊也。”

孟瑛聽了,心中暗暗搖頭,細細看輿圖。

他對思任發的心思猜得很明白。

思任發也知道大明的國力強悍,也明白,他的攻堅力量有限,一旦走出大山之中,進入漢人的地盤,根本就是寸步難行。

但是朝廷已經下詔,不會放過他。

思任發自然不肯坐以待斃。不管是爲了將來談判桌上掌管更多的主動權,還是爲擴張勢力,連接外援。

思任發就將目的放在景東府上。

景東這個地方,對思家來說,也算是一處傷心地。當初思任發決議與大明決戰,就是因爲景東府的設立。、

雲南南邊很多府縣都是土司府,而景東府卻是內地府縣。此地的設立,將朝廷的觸角深入雲南南邊,甚至隔斷了麓川與越南之間的聯繫。

景東東南邊都是土司。這些土司未必有能力阻擋麓川,而再往東南,就是安南了,當初伐安南的時候,雲南兵出,就是從這個方向進軍的,甚至在後世對越自衛反擊戰,雲南戰線,就是這一段。

而安南與大明的關係如何?

面子上自然是有來有回,朝貢不斷,但是私下卻不知道了,反正大明朝廷之中,有張輔這樣恨不得滅此朝食大將,安南朝中,難道就沒有恨大明入骨的將領。

所以一旦麓川與安南聯繫上,雲南戰事很可能擴大化。

這就大大不妙了。

景東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甚至當初沐英以三萬大破麓川十幾萬人馬,就是爲了保衛景東。

所以思任發。不直接東進。而轉道東南,這一手棋下的不錯。

但是這也證明了,孟瑛來到雲南之前,對雲南戰事做出的判斷,那就是麓川雖然號稱十幾萬之衆,但是這些土司兵,在山林之中做戰,堪稱神出鬼沒,的確不好對付,但是他們卻要進攻漢人經營好的城池,卻是打不下來的。

但是同樣,明軍要進入深山老林之中,進攻麓川,也同樣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其實在孟瑛看來,雲南的情況,兵不在多而在精,如沐英一般,只需精兵數萬,就足以大破麓川,人多了未必能用得上。

孟瑛看了沐昂一眼,心中暗道:“虎父犬子。”

孟瑛沒有多說話,說道:“這陶知府,今日是否在宴上?”

沐昂說道:“就在宴上。”

孟瑛說道:“好,等一會將人帶來見我。”

沐昂說道:“是。”

孟瑛說道:“方氏兄弟,可是方政將軍之後?”

沐昂臉色有些不好看,但是還是說道:“是。”

孟瑛見沐昂如此,心中暗道:“雲南兵不足爲用。”

如果沐昂臉色如常,甚至向孟瑛推薦方家兄弟,這就說明,方家與沐家的樑子算是解開了。但是看沐昂臉上的不自然。

就知道兩家的關係沒有那麼簡單。

方政是怎麼死的?

與沐晟有直接關係。

而沐晟爲什麼自殺,與方政之死也是有關係的。

這樣的情況,讓沐家與方家沒有一點心結是不可能的。

但是沐昂在這種情況之下,依舊重用方家兄弟,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除卻方家兄弟之外,沐昂找不到人用。

方政必究久鎮邊疆,與蒙古大軍交戰,不落下風,方政雖然死了,但是當初從九邊調入的大軍,卻沒有全軍覆沒。

就在方家兄弟手中控制着。

孟瑛說道:“既然是英烈之後,就不能不見,今後就讓他們兩人在本將軍麾下聽用吧。”

靖難功臣的圈子說大很大,畢竟太宗起兵少說有幾十萬大軍。但是說小也小,真正混成一方大將的將領,也是可以數出來的。

說起來孟瑛也是見過方政的,當初也打過交道的。

而今故人已經不在,對留下來的子孫,總要是照顧一二了。

沐昂說道:“將軍看重他們兩人,是他們的福分。只是雲南百姓想除此大患,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了,將軍既然已經到了,何不速戰速決,以慰朝廷之心,下官聽將軍在殿前對陛下說過,不過數月之內,解決麓川。想來陛下在京師,已經等得心焦了。”

孟瑛淡淡一笑,說道:“沐將軍,你是在教我怎麼打仗嗎?”

沐昂立即行禮說道:“下官不敢。”

孟瑛說道:“既然不敢,就閉嘴。下去好生準備,大軍到齊之後,自然有用你的時候,到時候不要丟了黔寧王的名聲就行了。”

“本侯如何行事,你就無須知道了。”

沐昂何曾遇見過如此不講情面的訓斥。

作爲沐英的兒子,尚公主,被三代皇帝信任,太皇太后在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特別讓他成爲五軍都督府五都督之一。

其中信任可想而知。

一路走來,都是順風順水。

最大的挫折,大概是之前二兄自殺。朝廷之上不管是誰都給他幾個面子。

此刻他怒氣勃發,卻不敢不忍下去。因爲沐家雖然紮根雲南,但是雲南還是朝廷的雲南。孟瑛身上有朝廷大義,他無論如果也不能硬頂。

他滿臉通紅的說道:“是。”

孟瑛說道:“既然如此,你就下去好好休息吧。明日諸將到齊了,再頒佈行軍方略。”

孟瑛言下之意,沒有與你商議的必要。更讓沐昂怒氣幾乎忍不住了,硬邦邦的說道:“既然如此,將軍好生休息,末將告辭。”隨即不等孟瑛答應,就揚長而去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一章 仁政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章 經筵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章 蹇公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一章 仁政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八十章 經筵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章 蹇公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章 大武學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