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

第三十三章一道德而同風俗

外面的紛雜,不影響陳文與薛瑄的交鋒。

兩人在上面你來我往,但是朱祁鎮的心思卻有一小半不在場上,似乎任何學問從一開始出現,都是爲了解決問題,從開始有用到沒有用,從樸質到玄虛。

理學是這樣的。

其實經學也是這樣的。經學衰落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經學在東漢都變成玄之又玄的東西。特別是那些著名的“代漢者,當塗高。”就是東漢經學的產物。

這種東西之所以被玄學與佛家打敗,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如果沒有新的思考的,將經學從故紙堆之中,重新翻出來,其實是沒有原因的。

而且真正的大儒,並非不通經學,只是不將這些東西作爲主要的研究範圍之中。而薛瑄老而彌堅,在這上面,陳文比他差遠了。

更何況,陳文本就是存心不良,心思不純。他那些底子,對付別的人還可以,但是對付薛瑄就差遠了。

當然了,陳文今日主動冒頭,也沒有想過能力佔鰲頭。更多是向朱祁鎮的政治表態。

陳文沒有辦法,就將《古文尚書》作僞這一個議題砸了出來。卻不想薛瑄早就知道,這一件事情,不可不能不面對。

早就準備好了。

薛瑄朗聲說道:“而今古文尚書,乃是西晉所獻本,傳爲孔安國所傳,傳承數百年,歷代尊奉,遵行不違,真邪,假邪,此無須爭論。”

“臣知道,古文尚書屢毀亂世之中,或許失脫錯漏之處,也是在所難免。然以此否定尚書,卻未免太過了。”

“須知,太宗皇帝定《聖學心經》,就以‘允執厥中’之言。陳大人卻要三思而後行之。”

陳文一順便好像被塞住脖子的鴨子,不知道該說什麼是好了。

朱祁鎮心中也爲之一嘆。

這個話題,朱祁鎮也不能說什麼。

皇帝是永遠是對的,如果皇帝有了錯誤,請參贊第一條。

朱祁鎮的爵位的合法性,就是來源於太宗皇帝,朱祁鎮從儒家道德之上,決計不能說太宗皇帝的錯誤。

這是在摧毀自己的統治基礎。

薛瑄不愧是混過官場的,這一手讓陳文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說什麼?說太宗皇帝讀了假書,被古人給矇騙了。自古以來看出古文尚書不對的人,並不少,但是真正力闢其爲僞書的卻沒有幾個,卻不是沒有原因的。

薛瑄也知道,他這個手段,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薛瑄也要有自己的治本之道。

薛瑄始終知道,這一場倫經的目的,決計不是在邏輯上將對方打倒,而是說服最重要的旁觀者。

所以薛瑄恭聲向朱祁鎮行禮說道:“陛下,太祖皇帝定聖學之正宗。太宗皇帝更是親書《文華寶訓》,《聖學心法》又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其意就是定聖學以立萬世,教後嗣之君,保佑大明之天下。”

“一道德而同風俗。因之取天下之士”

“此乃本朝道統所在,萬世之根基,不可輕動。”

“請陛下明鑑。”

朱祁鎮深吸一口氣,這個時候,他不能不迴應了。

太祖皇帝雖然崇尚理學,但是太祖皇帝並不是一個什麼都信的儒生,比如與理學家在孟子上面的爭論,比如對天地左旋還是右旋的爭論,太祖皇帝從來不是偏聽偏信的皇帝。

太宗皇帝同樣不是。

但是將理學與大明朝廷深度捆綁,卻是在太宗十年前後確定的。

爲什麼?

一方面,理學對大明統治天下的確是有用的。另外一方面就是太宗皇帝再爲自己的皇位合法性找根據。

衆所周知的靖難之戰,也讓太宗皇帝一直有一個心病。

不是別的,如何洗掉靖難之戰身上的鮮血,確定自己的合法性。

畢竟太宗皇位是怎麼來的,天下皆知。

他一方面拼命遮掩事實,修改實錄等事,否定建文,這些事情就不提了。另外一方面就是從其他方面確定自己的皇位的合法性。

太宗皇帝對理學的闡述,有《文華寶鑑》,《聖學心法》。還有大規模整頓修繕宋元理學的總成就。

這是皇帝由治統侵入道統的嘗試。

也就是太宗皇帝要表明自己在聖學上的造詣,與上古三王連接。這是一種鞏固自己皇位的方式。

同樣,這《聖學心法》與李世民《帝範》,還有太祖皇帝的《大明祖訓》是一樣的,都是要約束後世子孫的東西。

甚至朱祁鎮還學習過的。

可以說是一套皇帝的自我修養。

當然了,也不能說沒有用的。

皇帝是站在全天下最頂端的人,嚴格的來說,是沒有人可以約束皇帝的。一個明君是必須有很好的自制力,很好的自控能力。

只是單單覺得,皇帝當一個道德楷模,就能治平天下,實在是太過天真了。當然了,太宗皇帝也不覺得,這是對的。

有時候,這些正確的大道理,不過是一些點綴而已。

只是“一道德而同風俗,”這個效果,的確是朱祁鎮不能放棄理學的原因。

理學數百年的流傳,是大明思想的主流,讓大多數人建立在同樣一套價值觀之上,這決計不能隨意丟棄的。

這是要出大亂子的

朱祁鎮咳嗽兩聲,說道:“聖學寬廣,無所不容,朕以爲唯有互相砥礪,才能明上古先賢之用意,朱子之學,未有不善之處,朕只是求盡善盡美而已。”

朱祁鎮做出這個表態之後,很多大臣都鬆了一口氣。

畢竟很多人都是讀者《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科舉做官的,而今如果真的全部否定了,他們也未必接受。、

雖爲這一本書,修得並不是太好。

首先是有相當的滯後性,收集的是宋元儒家的思想。當代新思想根本不列入其中,嚴重禁錮與控制了思想界。

其次,更是從宋元儒家的之中編排出來的,是一種合集類的,並沒有什麼創見。

其實,這樣的情況,很多大臣並非都滿意的。

這也是爲什麼大部分人都保持沉默的時候。

而今朱祁鎮這表態,已經確定了,未來很長時間,理學依舊是大明的官學。如此一來,他們就安心了。

可以說而今,薛瑄算是取得了一個大的勝利。

只是薛瑄並不滿意,說道:“臣以爲朱子之說,雖然有小瑕,卻無足一提,太祖太宗之聖意,暗合聖人之心,當傳萬世。陛下不諳聖學,至於迷澤之中,乃是臣等之過。唯請陛下尊太祖太宗之心,思上古三王之意,重拾聖學,臣以爲當重開經筵。”

朱祁鎮心中冷笑。

薛瑄一句話,就是朱祁鎮讀書少,少見多怪,什麼致大同之法,什麼古文尚書作僞,這都是因爲皇帝讀書少,不明白古代聖皇治民之心,纔有這樣的問題出來。

解決這個事情該怎麼辦?請皇帝多讀書即可。

朱祁鎮少年時候經筵從來不卻,在正統十四年之前,朱祁鎮也常常御經筵,但是正統十四年之後,形式大變,大明與瓦刺的大戰成爲主旋律。

朱祁鎮每天公務繁忙,而且他皇位已經很穩定了,不需要再僞裝,漸漸也就取消了經筵。而今已經十幾年了,朱祁鎮也已經四十歲了。

這讓朱祁鎮如何忍受,朱祁鎮雖然不想深入其中。畢竟朱祁鎮明白自己的要扮演的是一個仲裁者的身份,太多介入,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是此刻,有一種忍不住的感覺。

還好,有人比朱祁鎮更忍不住,看不管薛瑄在君前咄咄逼人的態度。

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
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