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武學

第二章大武學

朱祁鎮登基這麼多年來,唯獨正統十四年那一年,瓦刺兵鋒直逼北京之外,其他的日子,總體上來說是蒸蒸日上。

不去說大明其他地方的水旱之災如何,但是在北京,在河北,雖然也有各種異常天氣,但卻對莊稼影響不大。

即便是今年四月份有一場大冰雹,造成了不小的減產,但是卻不至於要餓死人的地步,更不要說,大明京營每年砸下數百萬兩的軍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流入河北各地了。

士卒百官勳貴的消費,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在加上少府以京師爲中心,不知道安置了多少工廠,所產生聚集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只是百姓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他們只是知道當今陛下登基以來,雖然小有波折,比如當地人之中,有不少從軍,死在外面了。

但是總體上來說,大家的日子一日好過一日。

這纔是百姓們近乎自發的聚集在一起,造成這樣的局面。

劉長也不知道這一點。

好在天黑之後,城裡的人也少了。

劉長費了好大力氣才找到武學了。沒有想到此刻武學還有人,只是別的事情都辦不了,只是先給他辦了宿舍。也就是官房。這種官房一般是一個小院子。

對,在武學之中很多學子都是有官身的。

有世職,這些都是家裡有背景的。往上數幾代都是在軍中混的。還有就是立了功勞之後,才能來到武學入學的。

就比如劉長。他就是放棄了千戶官職得了一筆銀錢賞賜,還有在武學的學習的機會。

這就是現實。

有些東西,是你在戰場之上不知道立下多少功勞,用命換來的,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是一出生都有的。

面對這樣局面,朱祁鎮也沒有太的改變辦法。

畢竟在軍中,朱祁鎮所信賴的大將,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衛所世襲軍官出身,他們是老朱家的基本盤。

朱祁鎮只能做到這一步了。不過他相信人的自我代謝,雖然雙方的起點並不能算公平,但是從數十萬大軍之中挑選的年輕軍官們,在未來決計是能超過勳貴將門的。

這個也只能自己去爭取了。

畢竟任何東西只有自己能守住的東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不如別人施捨你,命運安排你的也會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失去。

劉長來到自己的院子裡面,卻發現已經來了幾個人了。

劉長一一問好,攀談幾句,都是年輕人,也都是軍人,彼此之間就熟悉起來了。

一個叫湯胤。乃是東甌王湯和之後,言語之間,一心一意想要恢復爵位。倒是志氣昂揚,只是在劉長看來,有幾分志大才疏之感。

一個叫劉福乃是寧晉伯幼子,寧晉伯就是劉聚,劉聚因爲在安南之戰的功勞封了一個伯爵。而劉福是幼子,爵位是沒有他的份了。自然要送到武學之中,好生學習了。

還有一個叫孫錯,乃是才復爵三四年的會昌伯孫繼宗的孫子。

另外一個乃是張傑,聽口氣是讀書不成,這才轉到武學的。

劉長立即知道,這張傑也是有後臺的。否則並不那一個人都是那麼容易讀書不成,轉到武學的。最少家裡有一個四五品的官職。

劉長這才知道,真正寒門出身的,估計也只有他一個。

他甚至不是寒門,他是流民出身。

不過劉長而今也在軍中摸爬滾打好幾年了,一些交際手段,早就練出來了。

比起這四個年不滿二十的年輕人,劉長有時間擺弄他們。不過一會兒功夫,三個人都熟悉起來了。

劉長卻也問出了他最想問的問題,道:“武學情況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情形?”

劉長雖然在十一月就到了,但是真正上課卻要到明年春天了。

而幾日就到聖誕節了,湯胤等人也都放了幾天假,無他,但凡在武學教書的人,都是身上擔任官職的,聖誕節的時候,他們都要去皇宮。

老師們都走,學生們自然要提前放假了。畢竟在皇宮赴宴,都是要提前準備的。、

劉福說道:“劉兄,你算是問對人了,家祖曾經管過武學。在武學之中,很有人脈,我也在武學裡面讀了一年,對其中情況更是瞭如指掌。”

“當今陛下初建武學的時候,還是一個草臺班子,不過分上中下三舍而已,考試定能不能進三舍。這三舍都有自己要求。”

“這些年,武學一直增添,現在已經分爲五年制了,第一年學習文字與搏殺之法。有些從下面來的軍官,不通文字,就要在第一年學好,有些家境優渥,這搏殺之術,家裡就下不了狠心,就只能送到武學來學了。”

看起來很簡單,卻是一個基層軍官的基礎。

很多時候,對一個最底層的軍官,什麼高大上的兵法都沒有什麼用處,有用的反而是勇氣。

一個在平日裡面對兵書戰策瞭如指掌,但是關鍵時候,卻不能衝在最前面,與另外一個平日大字不識一個,在關鍵時候敢拎刀子上,而是能殺人的軍官,明顯是後者更合格。

“到了第二年,就要系統的學習兵書戰策了,孫子兵法,司馬法,以及本朝軍制,繪圖法等等。”

“第三年學習戰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剛剛結束的都掌蠻一戰。”

“第四年,就要分科學習,學習水戰,海戰,馬戰,山地戰,火器以及後勤輜重轉運,等這些具體的知識,都是有在前線打過仗的軍官教授。”

“第五年課程就大減了,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殿前考試。每年限定三百人,是武進士。倒是考兵器,策論,以及排兵佈陣之道。”

“畢業之後,會有怎麼樣的安置,就要看着一次考試了。”

“考上武進士算是畢業,考不上只能算是結業了。倒是安排是天地之差。”

經過這多年的修補與增減。武學已經越發接近朱祁鎮想象之中的軍校了。每年畢業生雖然只有三百人,但是結業生,數量越來越多了。

有時候,大明所需要的,或許不是一個兩個天才將領,而是一千名兩千名甚至更多的合格將領。

武學的規模越來越大,更是成爲了大明軍隊造血中心。

這個時候,兵部就奏請開武進士。並非兵部想給民間學武之人,一個晉身之階,而是想用武進士來壓制武學的發展。

卻不想朱祁鎮反手將武進士與武學合一。造成了必須進入武學才能考武進士。同樣藉此機會讓武學擴招,除卻世襲軍官家族的子弟,勳貴的子弟,外戚的子弟之外,增加更多普通百姓的子弟。

武學成爲二十年來,已經成爲勳貴們與文官爭奪的一個焦點了,文官第一個勝利就是第一年基礎課也就是識字課,都是以翰林院的進士來教的。

雖然有些大才小用,但也是爲了維持軍隊對大明朝廷的忠心。

劉長不由的擔心起來。

劉長對自己的武藝從來沒有懷疑過,真正打仗的時候,他還沒有見過幾個威脅他的敵人。

但是對於文字方面,卻是他的苦手的。

雖然他在項忠的安排之下,也是學習過文字的,但是僅僅記得幾百個常用的字,拿起一本書,就好像自己不認識的字。

卻不知道這孫子兵法,司馬法之類的東西,自己能不能學得會。

“對了,劉兄,剛剛聽你說,你是從威南伯徵都掌蠻得功的,能說說都掌蠻到底怎麼回事,好打不好打?”

一時間幾個人都亮了眼睛。

畢竟武學之中從來洋溢着敢戰好戰,想要建功立業的氣氛。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
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章 年關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