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

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

吳與弼正在收拾天理報的爛攤子。卻見一個錦衣衛過來說道:“吳先生,我家大人有請。”

此言一出,身邊弟子們情緒激動。

吳與弼一擺手說道:“我跟你走。”

於是吳與弼在這個錦衣衛帶領之下,來到附近一座酒樓。

這個酒樓已經被錦衣衛封鎖了。整個酒樓之中,沒有一個外人。吳與弼登上二樓,發現正中靠窗戶的地方有一個負手而立。

吳與弼走進一看,立即退後行禮,說道:“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免禮,這不是在宮中,就不用多禮了。”

吳與弼這才小心翼翼與朱祁鎮在一張八仙桌上坐定。朱祁鎮說道:“聽說先生要回鄉了。”

吳與弼說道:“陛下明鑑,京城居大不易。”

朱祁鎮說道:“我覺京城居雖然不易,但是有卿之才,卻也可以容易的。”

吳與弼說道:“陛下高看臣了。”

朱祁鎮說道:“天理報很好,朕日日都會看的。”朱祁鎮一揮手,讓人端着一個箱子,在吳與弼面前打開,說道:“這裡有千兩黃金,算是朕入股天理報了。”

吳與弼看了一眼,面色一沉,說道:“陛下,以爲臣是何等人?是用錢可以賣的嗎?陛下即便是將臣殺了,臣的想法,一點也不會變的。”

朱祁鎮說道:“何至於此。朕豈敢用這些阿堵物來誤先生。朕只是想將先生留在京師而已。”

吳與弼有些摸不清楚朱祁鎮的想法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薛先生之去,朕也很遺憾,這不是朕想看見的。先生對公羊新說,並不贊成,只是朕並沒有其他可想。”

“但是將來到底會什麼樣子,朕也不明白,但是國有諫臣,不失社稷,先生就是朕的白衣御史,先生提出的想法,朕都是細細揣摩過的。所以先生回江西,是國家一大損失。故而朕寧失黃金萬兩,也不願意失先生。”

吳與弼心中一暖,說道:“臣縱然有萬般想法,陛下不聽,臣在京城還是在江西,有什麼區別?”

朱祁鎮說道:“先生知道,國策不可輕易動搖,前後反覆,對朝廷是大害,故而先生之金玉良言,朕只能選擇的接受,請先生放心,朝廷新政,決計不會忘記教化兩字。”

“大明到了而今,已經到了不進則退的地步,但是向何處進?卻總是要人試試的。”

吳與弼說道:“朝廷大事,關係萬千性命,豈能言試?”

朱祁鎮說道:“而今不有所作爲,是遺禍後世。這一點朕決計不會改的,但請先生放心,朕定然打起十萬分精神來做這一件事情,萬萬不會出什麼事情的,這也是先生要留在京師,看着朕所做所爲,下面有什麼不對的,可以刊登天下。”

吳與弼聽朱祁鎮說到這個地步,知道自己他如果再拒絕的話,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了。吳與弼退後一步行禮,說道:“陛下有此心,臣敢不從命。”

朱祁鎮說道:“好,那麼這一點心意,還請先生收下來。當然先生品行高潔,不敢以此污了先生,這是給報社的錢。”

吳與弼說道:“臣恭敬不如從命了。”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吳與弼留下來就好。

報紙行業本來就需要高素質人才。而大明高素質人才,很難向報紙這個新興行業投入,畢竟怎麼看,報紙想要賺錢,還是需要經營的

在朱祁鎮看來,北京,南京,蘇州這三個城市報紙是可以賺錢,除卻這三個地方之外,大體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獨立的報業。

識字人口數令不夠。支撐不起報紙這一攤子。

吳與弼這樣的人,放在地方是一個大儒,但是在朝廷之中,當一個大學士或許不行,但是擔任一部尚書卻是夠的。

讓他來主持天理報,卻是再好不過了。

當然了,這也是在誅殺孔弘緒的同時,給儒臣一些示好。畢竟他們是大明的主體,朱祁鎮治理天下,還是要他們來辦的。

當然了,孔弘緒而今還在有程序,但是在朱祁鎮心中,他已經死定了。

君臣之間,即便一日上下百戰,但是最後還是妥協勝過對抗的。

有這樣一個君臣相得的佳話,可以衝緩之間,緊張的氣氛。

另外,就是朱祁鎮發現一個問題。

北京雖然是大明的首都,但並不是大明的學術中心。可以這樣說,或許沒有那一座城池可以是大明的學術中心。但是總體來說,大明學術氛圍比較好的地方,也就是江南,江西,福建等地。

對於朱祁鎮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他知道,他除非完全聽這些儒臣的話,否則總是有人反對他的,但是他寧可將人留在京師,有反對的意見能及時的聽到耳朵之中。

朱祁鎮想將北京建設成爲大明的學術中心,就少不了吳與弼這樣令天下人信服的大儒。

正事說完之後,朱祁鎮一時間不想走。他從二樓看向外面大街。其實,這個時代大街並不寬,放在後世不過是一條普通的街道,甚至不能算是城市的主幹道。

北京作爲朱祁鎮經營的重點。

隨着河北農業生產提升,漠北,東北的次第平定,變得越發繁華起來。酒樓所在的地方,也不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北京的一個角落裡面了。

原因很簡單,吳與弼經費有限,是住不起那些地理位置好一點的房子,要記住當初爲了提高順天府的經費,北京的房子是要交稅的。

所以,北京的房子比外地的房子要高上不少,即便是隔着一道城牆,城外的房子都比城內的房子便宜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酒樓下面的人流絡繹不絕,馬車來去,甚至還有一些騎馬的人,雖然不敢在城中縱馬,但也放緩了繮繩緩緩的行走。

下面道路兩側還有一些小攤子,乃至扛着擔子叫賣的人,什麼冰糖葫蘆,還有糖人了,還有各種果子,如炒栗子。

也有一些婦人,結伴走在大街之上。

北方民風本來就開放,再加上有很多蒙古人居住在京師之中,北京的風氣更是沾染了不少蒙古的風氣。

女子雖然少有一個人出門的,一般都跟隨丈夫,或者與同樣的婦人結伴,但是大街之上,並不少這樣的點綴

在朱祁鎮看來,這就有幾分明版清明上河圖。只是這個酒樓雖然在二樓,但也不是觀察的最好位置,視線還是受到了限制。

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有一些看不足。

無他,久在深宮之中,最稀罕的就是這種人間煙火氣了,他索性就在一邊眺望街景,一邊與吳與弼說話。

所說的不是別的,就是最近熱門話題。

朱祁鎮問道:“最近欽天監貝琳堵月食時間,你怎麼看?”

關於天文上的爭論,讓貝琳深刻的知道了,什麼叫做曲高和寡,什麼叫做雞同鴨講。因爲真能能聽明白他說什麼的事情。

整個的大明都沒有多少個。

畢竟貝琳而今掌握的,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最前沿的天文知識。所以貝琳改變了自己表達方式,直接賭下一個月食時間。

畢竟日食比起月食要少多了,貝琳估算的下一次日食。並不在今年,只有月食是比較頻繁,才找了一個月食時間,而這個月食在原本的歷法之中,是沒有的。

用預言月食的行動,來證明新曆法要比舊曆法精準有效的多,更證明了舊曆的繆誤之處。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章 修律vs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