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

第七十八章祖孫盡釋前嫌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吃驚的說道:“娘娘真的是這樣說的嗎?”

于謙說道:“臣豈敢欺君。”

朱祁鎮猛地站起來說道:“多謝於先生。”

固然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有一把刷子。

朱祁鎮與太皇太后之間的根結,說小了,不過是祖孫兩人各有所執,鬧彆扭而已。但是往大了說,兩宮不合,朝野之間就要有動盪了。

這是影響國家穩定的事情。

朱祁鎮難道不想討好太皇太后,只是太皇太后卻從來不用眼睛來看人,卻是用心。

太皇太后將朱祁鎮的心思,把握的牢牢的。

朱祁鎮縱然百般服軟,但是他內心之中的想法,卻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朱祁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于謙一出馬,就說服了太皇太后。

實在讓朱祁鎮心中佩服。

于謙說道:“微臣不敢當,不過,臣以爲而今不是放鬆的時候,臣請陛下速速去慈寧宮,見太皇太后。”

“在太皇太后面前不要虛言敷衍,一定要實話實說。”

正朱祁鎮連忙點頭說道:“好。”

朱祁鎮連忙更衣,匆匆去了慈寧宮。

一見太皇太后,就跪倒在地,說道:“孫兒不孝。讓娘娘憂心了。”

太皇太后看了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說道:“起來說話吧。”

太皇太后心中複雜之極。

此刻太皇太后對朱祁鎮雖然有添犢之心,但是已經將朱祁鎮的位置擺正了。

朱祁鎮固然是她的長子長孫,也是皇帝。

縱然朱祁鎮而今還沒有親政,但是皇帝本身該有的一些權力,他依然是有的。

皇家無親情,倒不是皇室的人都是冷血動物,而是每一個人他們身後都不代表自己一個人,如果將背後的利益衝突安排好了,未必不能其樂融融,但是兩者衝突處理不好,這親情也是講不下去的。

太皇太后說道:“乖孫長大了。你之前選的于謙不錯。”

朱祁鎮站起身來,就站在太皇太后身後,輕輕爲太皇太后揉着肩膀,說道:“孫兒以爲大明內閣首輔,定然要從各地地方官之中選。而於謙是其中佼佼者,將來如果不出差錯,孫兒以爲內閣有他一個位置。”

太皇太后說道:“那你將他安排到翰林院,安安分分當你老師不好嗎?放到順天知府上,這位置可不好做?”

朱祁鎮說道:“正要如此,內閣的位置也不好做。”

太皇太后說道:“是你想在順天府做一些事吧。”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猶豫,最後想起了于謙的話,實話實說道:“娘娘聖明,前番娘娘教訓孫兒,孫兒回去之後,也細細想過了,特別是於先生說,內閣清查衛所逃兵,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朱祁鎮感受到太皇太后的肩膀猛地僵,好一陣子,才放鬆下來。朱祁鎮心中微微吃驚,暗道:“娘娘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嗎?”

楊士奇讓于謙給朱祁鎮透漏的是小道消息,是一個估計。

只是很多時候,小道消息反而比正式的消息更精準,太皇太后的情報網雖然不錯,但是還伸不進楊士奇的書房之中。

按照程序,全國清查一遍,這數字才能報到中樞,最少也在正統二年了。甚至報上來的數字,也是粉飾過的。

很可能還沒有這種估計準確。

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種統計數字,從洪武之後,大體沒有一個準確的。

太皇太后也沒有想到,局面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后是能看見的。所以宣德年間,在太皇太后的影響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減免賦稅,安置百姓的舉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對江南重賦的調整。

杭州知府況鍾,奏請減免杭州賦稅一百多萬石,讓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幾百年,稱之爲青天。

這種大規模減輕民間負擔,與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觀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裡的。

太皇太后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最近各軍實力有些不如當初了。但是具體的卻不大瞭解了。萬萬沒有想到,逃兵之數,居然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太皇太后吃驚非小。只是心中如何吃驚,臉上一點不漏。

朱祁鎮也沒有細究,繼續說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頓軍務是不行的。”

太皇太后聽了,皺眉說道:“整頓軍務?”

太皇太后是靖難一起走過來的,太明白整頓軍務的風險了。一旦出了錯,江山都爲之動搖。她強忍着訓斥朱祁鎮之心,心中存了,讓朱祁鎮栽個跟頭,好讓朱祁鎮知道,他固然聰明,但是天下並非沒有英才的。

可見,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表露出來的穿越者的優越感,成爲太皇太后看來朱祁鎮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鎮說道:“孩兒其實與于謙,還有張忠分別討論過,如果想重整軍備,最好的辦法,將屯兵改爲募兵,在衛所之外,另起爐竈。從衛所之中,挑選精幹之士,再從民間徵召敢士之士爲國家所用。”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放鬆,說道:“倒也穩妥。”

朱祁鎮這個辦法,並非是什麼好辦法。

但是最大好處就是穩妥了。畢竟朱祁鎮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再做減法,雖然而今整體上來說衛所軍戰鬥力下滑的嚴重,但是整個衛所體系還是有戰鬥力的。

朱祁鎮苦笑說道:“這是如此一來,朝廷的錢糧就不夠用了。所以孩兒,只能將這辦法放棄。孫兒查看了,本朝歷代的歲入,發現歲入最高的,卻是在洪武年間,之後,幾乎是每況日下。”

“孫兒百思不得其解。”

“從洪武以來近五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爲什麼歲入不如當初,固然有太祖皇帝之令,但是而今卻也不能死守律令。”

“娘娘,素知民間疾苦,朝廷雖然屢屢免稅,但是朝廷免的賦稅,能讓百姓受益嗎?”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一嘆,說道:“這都是于謙告訴你的。”

朱祁鎮說道:“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朝廷免稅,各地百姓扔要交稅,或者是縣令貪墨,或者是糧長貪心,朝廷的恩惠都被此輩吞了,而假借徵糧爲名,敲詐拉索,無惡不作,固然有一兩糧長有良心,但是大部分糧長都是民間惡疾。”

太皇太后對於謙又高看一眼了。

這民間的情況太皇太后知道是知道,但是總就是身在九重,不是親民官,不如於謙知道那麼清楚。

在太皇太后看來,于謙纔來皇帝身邊幾天,皇帝的見識就大有長進,卻忽略了,她小半年時間沒有與朱祁鎮細談了。

朱祁鎮每日都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個時代。絕非於謙一人之功。

但是太皇太后不在乎,她心中暗道:“于謙是一個信得過的,有于謙在皇帝身邊,將來皇帝即便有些差錯,也有人勸了。”

她微微一笑,道:“你準備怎麼辦?”她心中對朱祁鎮更信任了幾分。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孫兒不知道。這裡千頭萬緒的,各種情況,孫兒瞭解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南北各地又有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孫兒一時間想不明白。”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好,你不明白就對。你如果像那一日一般,給說出一個計劃來,我反而要好好教訓你。”

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
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