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

第一百五十八章楊榮離京

那是楊榮的馬車。

朱祁鎮這纔想起來,楊榮告假還鄉了。

說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對楊榮還有幾分愧疚之感。

朱祁鎮決定內閣幾位老臣可以告假還鄉,按理來說,第一個告假的乃是楊士奇。畢竟在官場很多時候,都是講尊卑,講規矩的。

楊榮說起來是次輔,不該越過首輔去。

只是楊榮心中有氣。

自然是朱祁鎮親近勳臣。疏遠楊榮了。

與楊士奇不一樣。

楊士奇看上去沒有什麼奇謀,但是他最大的能力也是最大的資本,就是對朝廷的控制,不管說,朝廷之上都是楊士奇的人。但是楊士奇能鎮住場子,使上下得所,政治清明,大部分官吏都合格。

但是楊榮不一樣了。

楊榮一直能與楊士奇競爭的,乃是因爲楊榮在軍事上戰略上的話語權。

如果做比較的話。

楊士奇就是蕭何,而楊榮就是張良。

當然了,並不是說楊士奇與蕭何,楊榮與張良之間能力的高下,而是類型格局的相似。

楊榮出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太宗皇帝渡江到了,攻破南京,正要入京,楊榮攔住太宗,說道:“先拜祭孝陵,還是先即位?”

這一句話提醒了太宗,太宗先拜祭孝陵,然後入南京,獲取爭奪大義的主動權。

就可見楊榮的性格。

而今朱祁鎮在軍事上親近勳臣,自然就疏遠了楊榮。

特別是在武學事務上。

王驥提出的武學,本意是在兵部之下,但是朱祁鎮魔改之下,武學就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之下。

區區一個武學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武學畢業才能繼承世襲官職。

也就是說,兵部所有的衛所將領襲職的考覈權,從兵部又轉到了五軍都督府之中。這對兵部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楊榮也想見朱祁鎮陳述利害。

只是朱祁鎮已經怕了大臣的嘴了。

就在之前,朱祁鎮見楊士奇之前,他心中可是堅定的讓大本堂成爲軍事教育體系的巔峰,成爲大明將領的搖籃。

但是楊士奇一番話,大本堂就變成了大明貴族學校了。而不是軍校了。

而今朱祁鎮早已想好了,大本堂退了一步。武學這裡不能再退了。

否則如何拉攏勳貴,不將上層勳貴穩定住,他如果對下面的衛所有所改革,誰來幫他穩定局面。

這一點文臣是不行的。

真是朱祁鎮覺得自己已經想明白,不可動搖了。

這才避免見楊榮。

只是楊榮卻不這樣想。

楊榮似乎有些心灰意冷,上本請假。

朱祁鎮心中難免揣測,這楊榮是不是威脅朕,於是雖然略作挽留,但是最終卻是批下來的,但是卻並沒有嚴卡時間。

也就說楊榮想留下,自然是可以留下來的。

只是楊榮速度太快了,昨天批准,今天就出城。看樣子幾輛馬車,不像是遠足,好像是還鄉。

朱祁鎮立即對王振說道:“去問,可是東楊相國的車架,再問問,東楊相國可是還鄉?”

“是。”王振立即說道。

三楊雖然並稱,但是時人還是將他們分開了,楊士奇爲西楊,楊榮爲東楊,楊溥爲南楊。

而相國,卻是明代當時對大學士的尊稱。

明代好用古稱,比如稱兵部尚書爲大司馬。吏部尚書爲天官。

不過片刻,王振就回來了,說道:“已經打聽清楚了,東楊相國,昨天就下令收拾行李,已經從兵部正弄了驛票,準備還鄉。”

明初驛站,並非什麼人都能用的。畢竟有兵部開的條-子。最後還要覈銷。但是這一套制度到了明末就完全不用了。

驛站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了。

朱祁鎮沉默一會兒,說道:“去請東楊相國來這裡一敘。”

王振立即去安排。

只是朱祁鎮與王振之間的對話,也被太皇太后聽在耳朵之中。太皇太后隔着車簾問道:“可是出了什麼事情,楊榮要還鄉,我怎麼不知道啊?”

在地震之後,太皇太后就淡出政治了。

剛剛開始還打聽一下朱祁鎮處置如何,後來襄王進京了。太皇太后就一心放在這個多年沒有見過,今後可能再也見不到的兒子身上了。

對外面的事情,就少了幾分注意。

所以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尚不知道。

朱祁鎮連忙將這一件事情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認錯說道:“這一件事情,孫兒做錯了,孫兒以爲-------”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說道:“你以爲楊榮是在威脅你?其實你猜得半對半錯,楊榮頂多在試探你,如果真要威脅你,何不請辭?”

“不過,你的處置卻也不怎麼好,總不能真讓老臣下不來臺吧。”

朱祁鎮聽了,頓時明白一件事情,他僅僅想自己沒有想楊榮,而今楊榮大抵也是羞刀難入鞘吧。

畢竟楊榮四朝元老,讓他主動向皇帝認錯,他有些放不下架子。定然覺得在北京難以待下去,就先回鄉吧。

朱祁鎮說道:“娘娘,孫兒該怎麼辦?”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你看着辦吧。本宮老了,這天下是你的,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只需記得,這天下不僅僅是你的,也是列祖列宗的,做事之前,多想一層。”

朱祁鎮心中忽然有一種茫然無措的感覺,好像背後的支撐一下被放空了。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有些東西,在的時候,你覺得是一種妨礙。但是失去之後,才知道可貴之處。

之前太皇太后雖然多次表示將朝政交給他,但是朱祁鎮卻不會全部相信,最多信一半而已。很多時候,朱祁鎮主動彙報的事情,太皇太后還是會發表一些意見的。

而朱祁鎮也很識趣。

不管他怎麼想的,只要太皇太后的開口了,都按照太皇太后所說的辦。

這是第一次,事情到了太皇太后這邊,太皇太后卻不管,更何況這一件事情,在朱祁鎮看來,也是相當重要的。

關於內閣五位大佬之間的去留。

他本以爲,太皇太后會訓斥他一頓,畢竟內閣五位對而今朝廷格局非常之重要,任何一個人的離去,都是一種讓朝野失衡的行爲。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太皇太后真不管了。

就在朱祁鎮想這一件事情,楊榮也來了。

王振親自去請的。

楊榮自然是認識王振的。

王振引楊榮來到朱祁鎮這邊,立即有錦衣衛便裝,將周圍圍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不遠處也有車水馬龍經過,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僅僅幾十步之外,就是皇帝所在。

楊榮見朱祁鎮,心中早就準備,立即行禮說道:“老臣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先生無須多禮,這是在宮外。”

楊榮說道:“禮不可廢,無分宮內公外。”隨即楊榮的聲音一下大了起來,說道:“陛下身負江山社稷之重,如此白龍魚服,一旦有失,將天下置於何地?”

“臣請陛下立即回宮。”

“勉仁,”還沒有等朱祁鎮說話,太皇太后就開口了,說道:“今日之事,錯在我,乃是我出城來送襄王的,皇帝也是無可奈何,勉仁無須責怪他了。”

楊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眼角一絲喜意閃過。說道:“臣遵太皇太后懿旨。”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楊榮功名之心,要比楊士奇重上不少。楊士奇是因爲不孝子弄得有些心灰意冷。

但是楊榮卻沒有。

楊榮可沒有離開朝堂的想法,只是皇帝已經已經批准了,他也不好賴着不走。走得早了,說不定還能在家裡過一個年。

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
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章 貝琳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