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

第九十一章日本金銀

朱祁鎮看過廣西的奏摺,又翻開了朝鮮的奏摺。

徐有貞將朝鮮情況一一說明,其中固然有避重就輕的地方。

比如徐有貞說的朝鮮已經安堵,但是根據錦衣衛的報告,朝鮮南方的山中,其實還有些百姓不肯依附大明。

不過,在朱祁鎮看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而且報喜不報憂,是官場的常態。

朱祁鎮也就當做不知道了。

隨即徐有貞說明,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衛所,已經遷徙到了朝鮮。徐有貞更是呈上地圖,卻見這些衛所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就在漢城,平壤爲中心的平原地帶,這一帶乃是朝鮮的核心地帶。

另外,就是分別駐紮在各地的衛所。

在奏摺還有一箱子文書,就是各地衛所的花名冊,朱祁鎮也沒有看,就令人轉給兵部與五軍都督府兩地,他們自己抄寫一份。

徐有貞又報告今年朝鮮的賦稅。

朝鮮賦稅有也有幾十萬石。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剛剛平定的朝鮮來說,能迅速的恢復生產,可見徐有貞還是有手腕的。

更不要說朝鮮糧草,直接從海路送到海西。從海西送到肇州。這一條路打通之後,朝鮮的幾十萬石糧食,能比得上江南幾百萬石糧食。

這對朱祁鎮來說,自然是一個好消息。

但是同樣也不是一個好消息。

朝鮮都正常納賦稅了。

這說明朝鮮改朝換代的過渡期已經過去了。朝鮮大部分上流社會都在海西屯田了。兩班貴族作爲一個政治名詞,已經不復存在了。

同時,也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鎮想從朝鮮撈一筆橫財,卻也是不可能的。

面對財政缺口,朱祁鎮難道真指望明年風調雨順,能將這一筆錢給攢下來,連備用計劃都沒有?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忽然發現奏摺最後一番話,是介紹日本的情況。有大量日本在釜山貿易,奏請朱祁鎮,是否按照朝廷舊例在釜山開港。

日本這個詞一躍進入朱祁鎮的眼中。

一瞬間朱祁鎮雙眼之中,又一絲幽幽的青光,就好像是狼的眼睛一般。

人在吃了甜頭之後,總是會想有下一次。

而今也是如此。

其實滅掉朝鮮之後,所獲得的人力物力,才支撐着朝廷與瓦刺打上兩仗。朱祁鎮自然想複製這個行動。

但是大明附近有幾個,既好消滅,又能納賦稅的,還能洗劫一票的國家?

無非就是朝鮮,越南,日本。

越南離的太遠了,而且越南與大明打了幾十年仗,不敢說彼此清楚對方的底細,但是越南是又應對中國進攻的經驗的。

不可能速戰速決。

而且地理位置上也距離北京太遠了。

如果陷入僵持,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多了一個財政窟窿。

但是日本之前,朱祁鎮也沒有想過。

畢竟,日本在朱祁鎮心中是一個強國,遠遠比朝鮮要強,而且即便是滅朝鮮,如果是李瑈自己作死,大明也不可能輕輕鬆鬆的將朝鮮拿下來。

李瑈如果能得朝鮮民心,打個好幾年也是很正常的。

而日本更是如此了,滅日本搞錢?

朱祁鎮一想,就覺得有些不靠譜。

但是此刻忽然覺得,似乎不需要滅日本?

首先,此刻的日本其實比朝鮮還弱,沒錯,朝鮮在世宗時期剛剛打贏了一次日本。

其次,日本要比朝鮮還窮。

這也是真的。

估計真要佔領了日本,也收刮不出來多少油水。

但是日本金銀卻讓朱祁鎮惦記上了。

周忱開闢了大明銀幣體系。但是總體來說,大明銀幣已經不能算是主流貨幣,因爲發行量太少了。

因爲大明的銀礦產量就少。戶部寶泉局對銀幣制造也不上心。畢竟消除火耗乃是大部分官僚都不願意的。

這裡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朱祁鎮倒是想擴大,但是戶部也是有正當理由的,而今大規模擴建,很快就會處於無銀可鑄的地步。

缺少大量白銀,乃是大明鑄幣稅一直提不上去的原因,但是日本有白銀啊?

日本金銀礦是很發達的。

而且之前大明與日本之間,隔着朝鮮,朝廷不好將手伸日本去,但而今,大明已經吞併朝鮮,與日本僅僅是一衣帶水。

插手日本,更是方便之極。

而且日本內部也是相當的混亂的。

這個時代,正是日本南北朝向戰國時代過度的階段。

鎌倉幕府足利家維持的相當艱難,但是下面大名雖然各行其是,還沒有到挑戰幕府的情況。如果大明願意扶持足利幕府,讓足利幕府付出一點東西,估計足利幕府也是會同意的。

朱祁鎮也知道他自己這個想法太粗略了。

需要有一個人隨機應變。畢竟日本究竟什麼情況,錦衣衛傳來的消息,總是模模糊糊的。不身臨其境,是不能明白的。

而這個使臣必須有縱橫家的風範,否則未必能從日本榨出油水來。

選誰?

朱祁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徐有貞。

徐有貞的手腕,真是又黑又狠,翻臉不認人,過河拆橋,將兩班貴族玩的欲仙欲死,如果不是徐有貞與他們關係很好,這些兩班貴族未必在大明消滅李瑈的時候,按兵不動。

徐有貞用完之後,像扔垃圾一下,將這些人給扔到西北了,一聲令下誅殺千餘人,很多還是他所謂的故友,徐有貞絲毫沒有含糊。

放在影視劇之中,妥妥的大反派。

但是朱祁鎮不在乎他品行如何,也不在乎他在朝鮮私下揩油。但是要看他能不能辦事了。徐有貞的所作所爲,讓他根本不能進入內閣,進不了決策層,但是作爲一個執行層的官僚,卻是很合格,甚至太合格了。

日本之行,估計非徐有貞不可。

朱祁鎮立即下詔說道:“召集徐有貞今冬來京述職。”

只是徐有貞即便來的快,估計也是年底臘月才能到京師。朱祁鎮只能等徐有貞來了之後,再做此事。

不過,錦衣衛在朱祁鎮的命令之下,已經先行一步了。

日本金銀礦很多朱祁鎮都記不住,但是他記住了兩處,一處是石見,另外一處是佐渡。

石見銀礦與佐渡金山,只有得一個,就足夠朱祁鎮揮霍相當一陣子了。

這兩個地方,自然要錦衣衛先去埋點了。

果然不出朱祁鎮所料,徐有貞接到召見聖旨,卻沒有立即上路,而是先上奏說明情況,朝鮮局勢剛剛穩定,他不能立即就走。

估計在臘月底能來到北京。

這也是因爲冬天天寒地動,深藏深山之中的朝鮮反抗者,在對抗着比明軍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朝鮮冬天。

沒有空來找大明的麻煩。徐有貞這才能趁着冬天來一趟北京,在開春之前,還要立即回去。

北國的冬天來的很早,最少大寧的冬天要比北京的早上許多。

就在朱祁鎮還在期盼徐有貞的到來的時候,大寧的冬天,已經到了考驗人能不能活下去的時候。

今年還比較好,有了賑災糧,大部分人都能活下去。

但是牲口就不一樣了。

總不能喂牲口糧食,大明的糧食也不能如此糟蹋。誰也不可能這麼奢侈,而且大明的糧食雖然朱祁鎮多給了一些,但是如果將這些牲口算進去,那也是遠遠不夠的。一匹馬的食量是三個人的。

所以,朱祁鎮一直想要推廣的青貯飼料終於派上了用場。

朱祁鎮一直期盼的戰略武器,能不能在草原上發揮作用,一切是不是朱祁鎮所預料的那樣,就要看着個冬天了。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