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

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

也先的動作沒有任何遮掩。

甚至也遮掩不了。

畢竟他麾下各部落不知道有多少人懷着各樣的心思。故而在也先在肇州表露出要南下意圖的時候,就要不知道多少錦衣衛,日夜兼程,狂奔向北京報告這個消息。

就在三日之後,朱祁鎮就知道這個消息了。

朱祁鎮大吃一驚。

其實也先對明軍的進度感到吃驚的同時,朱祁鎮何嘗不對也先的速度感到吃驚。

也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在脫脫不花的所有兒子都斬盡殺絕,包括他姐姐的兒子,黃金家族嫡系已經沒有一個男丁存活了。

這個速度,已經讓人感到吃驚了。

不過想想,在草原之上,沒有那麼艱難的攻防戰。追逐戰雖然辛苦了一些,但始終有盡頭的。

明軍在草原上是人生地不熟的,故而蒙古人是有地方躲的,但是對於蒙古人本身,草原雖然廣闊,但是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容身之地。

甚至最後這些人是準備南下,投奔大明,最後被也先殺死在河套。

這還在情理之中。

但是也先大戰過後,不顧疲憊,立即發動東征,就讓朱祁鎮更加吃驚了。

從平叛開始,到現在也先本部已經轉戰數千裡了。從春天打到夏天,雖然不敢說人困馬乏,但是狀態決計不好。

常人的決斷,就應該是修整一番。最少一兩個月之後,再次征戰。

但是也先卻根本不敢這些,徑直南下遼東。

真不知道,他那裡來的自信。

朱祁鎮立即召集內閣與五軍都督府在武英殿商議。

這情報一傳給下面大臣,陳循心中一動,立即出列說道:“陛下果然英明神武,如此看來,朝鮮李逆與瓦刺之間,必有勾結,如果不是陛下當機立斷,大軍討伐,一旦李逆聯合瓦刺,遼東與海西就危險了。”

“吾皇英明。”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暗苦笑。

雖然這馬屁拍的朱祁鎮很舒服的。

但是其中有大量倒因爲果的事情。比如到底是,因爲大明討伐朝鮮,讓朝鮮不得不與瓦刺勾連,還是朝鮮先與瓦刺勾連,才被大明討伐。

朱祁鎮覺得,事實是前者。

李瑈沒有那麼蠢,畢竟海西鎮建立之後,朝鮮與瓦刺之間根本不接壤了。更多時候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但是陳循這一通馬屁,也不是沒有意義的。

他是在定調。

定什麼調,定下來,這一次瓦刺大舉南下,決計不是陛下力主東征搞出來的,並非陛下決策失誤。

所以,寫在史書之中,寫在朝廷公文之中的,只能是後者,也就是朝鮮與瓦刺勾連,李瑈不忠不孝不悌不臣,十惡不赦,令人髮指,才使得陛下大怒,下詔征討。

雖然,朱祁鎮不覺得在滅朝鮮這個決策上,他有什麼失誤的地方,但是他對陳循這番忠心,也只能笑納了。

只是覺得首輔大臣,不要將心思搞到這些小道上纔是。

朱祁鎮說道:“事已至此,多說無益,瓦刺大軍數日就要到遼東,我們當如何應對?”

“陛下。”石亨說道:“臣多年在海西,知道海西與遼東的根底。”

“海西鎮乃是新建,總共有戰兵三萬上下,雖然臨戰可以徵召民兵,但舉海西之壯丁,也不過不是十萬人。”

“其中最爲精銳的,就是金將軍所部。”

“而今海西的確空虛。”

“遼東鎮也相當空虛,遼東鎮戰兵,有六萬五千人上下,而今大多都從徵朝鮮,除卻戰兵,尚有同等數量的屯兵,駐守邊牆一線。”

“這些士卒都是在各城堡駐守,雖然戰鬥力不如戰兵,但是也足有謹守城池。”

“只是如此一來,遼東鎮就陷入全面被動局面之中。”

“臣請戰。帶本部人馬馳援遼東,海西。”

“從京師到山海關,並不遠,十日之內,臣就到遼陽。”

石亨目光炯炯的看着朱祁鎮,眼睛之中,散發着光芒。就好像是野獸看見了獵物一般。

京營各位將領紛紛請戰,除卻孟瑛之外。

朱祁鎮輕輕咳嗽一聲,衆人立即安靜下來,隨即朱祁鎮問王驥,說道:“王老先生,而今這局面,你是什麼意見?”

王驥說道:“聖明不過陛下,而今朝鮮之戰,連戰連捷,爲山九仞,萬不可功虧一簣。所以不管什麼辦法,也不能從朝鮮撤軍。如此增兵遼東,已經成爲必然。”

朱祁鎮心中也明白,徵東軍的主力,就是京營與遼東鎮,而遼東鎮的士卒家都在遼東,一旦遼東大亂的消息傳到軍前,說不定會弄出什麼大亂事來。

所以,而今的局面,遼東也要保,朝鮮徵東之戰也要進行。

而今經過了鴨綠江一戰,平壤之戰,兩次大戰,還有咸鏡之戰,水師南下清掃朝鮮水師殘部的戰鬥,大大小小的戰鬥之下。

大軍已經兵臨漢城了。

與漢城已經只有一江之隔了。

而朝鮮南方,也風起雲涌,有支援漢城的軍隊,也有各地方長官擁兵自重。

此刻朝鮮已經到了解體的邊緣。

如果就此退兵,且不說之前的勝利成果都付之東流,只說一點,大明第一次沒有滅了朝鮮,李瑈的聲望就會觸底反彈。

大明想第二次東征,決計沒有今日這麼容易了。

所以,萬萬是不能退的。

所以,支援遼東海西已經成爲必然。

王驥說道:“只是而今有一處難處,那就是朝廷錢糧不足。”

朱祁鎮聽到這一點,立即皺眉,他似乎發現,在打仗上面,他從來沒有錢糧充裕過,他爲北伐準備的錢糧,大部分都消耗在賑災,水利之上了。

一說起錢糧的事情,武英殿之中的大官們,也紛紛沉默起來。

朱祁鎮忍不住長嘆一聲,說道:“難不成,用周先生舊策,先將河北,山西,湖廣,河南,的府庫存銀挪用一下?”

周忱當初堅持,要將挪用的款項發還地方,這是一筆數目在數百萬兩的銀子。再加上徵稅其實也是一直在進行之中,夏稅是放寬到秋季,秋稅放寬到來年三月,一般上地方上始終都存着一筆,準備向朝廷轉運的錢糧。

劉定之說道:“臣有一計,可解陛下之困。”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劉定之說道:“臣長期主持少府,畢竟將各地工坊都劃給少府負責,但是以臣看來,有些工坊的確如同雞肋一般。派人主持,缺乏人才,不過不派人主持,又是浪費。消減掉,但是朝廷的確是會用的。”

“臣一直想將這些工坊撲賣掉。一切順利的好,估計能夠湊足三五百萬兩銀子。”

朱祁鎮大喜過望,說道:“卿細細說來。”

雖然拍賣國有資產,是一個敗家子的行爲,但是在這個時候,朱祁鎮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而且在歷史上,這也不是第一回來,如果細細數來,漢代,宋代都有類似的行爲。

而今朱祁鎮,只想要搞到一筆錢。

劉定之立即細細說來。

其實劉定之對這些雞肋早就不順眼了。

少府是劉定之一手打造出來的,合兵宮中,兵部,工部,等很多作坊。兵部,工部的作坊,還好一點,宮中很多作坊,讓劉定之早就不順眼了。

特別是劉定之一心要搞大生產,大分工。但是宮中有很多作坊,都是供大內使用,也僅僅供大內使用。每年產量就那麼一點點,提高產量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佔據大量的人員。

特別是在劉定之擴充鋼鐵,紡織,採礦,瓷器,兵器,等幾個大產業時候,常常感到人手不夠,看這些作坊,就更加不順眼了。

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
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