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

第七十七章松潘之會

一邊高絕長空的雪山,如在雲端的皚皚白雪,一面是深谷之中狹長的可以耕種的地帶。

幾乎每一處都高不可攀,幾乎每一處都是險足以守。

這也是明軍在宣德年間,大敗的原因。

當地土司藉助地利,直接繞到大軍後方,選一險要之地,固守之。困一段時間,明軍就兵困馬乏,並且糧食斷絕,只能成爲待宰牛羊。

所以,在這一條大道之上,打敗土司兵很容易的。

說起來土司兵都很厲害。

其實不然。

大明經制之兵衰落的結果。

土司兵雖然生活在窮山惡水之中,好勇鬥狠,但是卻不是經制之兵的對手。

在這條通過鬆潘狹長古道之上,明軍還可以個個擊破,但是要讓明軍翻山越嶺,去除惡務盡,卻是不可能的。

打到松潘城很容易,收復松潘城也很容易。

但問題是,如果明軍想在這裡長期駐軍,就要承受住,十幾家土司連續不斷的騷擾。

這也是很多大臣都妥協的原因。

因爲這地方就是雞肋。

當然了,這也是茶稅收入早就被侵吞殆盡,朝廷拿不到好處,自然不願意在這裡下功夫。

丘浚見此。決定召集各家土司在松潘城一會。

只是擔心各家疑心朝廷,他將會盟的地點,定在松潘城外的一座山上。

這座山就在松潘山上。

松潘城就坐落在一處狹長的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谷之中,而這座山峰,距離松潘城非常近,站在山頭,就可以將松潘城中情形一攬無餘。

從這個山峰往東北方向,就是大雪山。

雖然在夏季,但是在山上,就有如秋後一般,讓人不由的加了幾件厚衣服。

丘浚僅僅帶了幾個隨從,將明軍大隊人馬都丟在山下,否則各土司是不敢過來的。

但是丘浚卻顯示的極有風度,那種鎮定自若的態度,讓這些土司本來帶着幾分傲氣,但見丘浚如此 鎮定。

一時間也泄了幾分氣。

當然了,他們這樣對丘浚,也並不是因爲丘浚本身,而是擔心丘浚身後的大明王朝。

丘浚見人到齊了,坐在上首一塊大石頭上,說道:“既然人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丘浚乃是廣東人,他說話是有些口音的。如果這些松潘土司說四川官話,雙方大概還是可以溝通的。

但是他們卻說的當地土話。

只能通過通譯來交流。

卻見當頭一個大漢厲聲責問一番。身邊的通譯結結巴巴的說道:“阿用土司說道,大人來此不怕來死嗎?”

丘浚也知道。這個土司所言,決計不是這樣客氣,也不深究,說道:“不是本官不怕死,而是我估計你們不敢殺本官。”

經過通譯傳話之後,十三名土司之中一個猛地起身,手按在刀上。丘浚身邊兩三個侍衛見狀,紛紛拔刀,護衛在丘浚身前。

只是比起十三個土司,每一個人都帶了百十來人,總共黑壓壓一兩千人相比,卻是勢單力薄之極。

不用通譯,丘浚也知道他們所說的是些什麼。他笑道:“我知道,有朝廷經制軍官死在你們手中,之後還招安了,卻不知道大明有無數武官,但是每三年就有一個狀元,不才,就是正統十九年狀元。如果你殺了我,朝廷爲了天下的臉面,決計不會姑息松潘之事。現在我已經說清楚了,你們誰敢殺我?”

有一個土司口中大叫,估計是什麼狀元不狀元的。他上來就要動手,卻被身邊的人攔住了。

一個年長的土司有磕磕絆絆的官話,說道:“大人,真是文曲星下凡?”

丘浚說道:“有皇上擡愛,方有金榜頭名,文曲星什麼的,卻是當不得。”

這個土司乃是阿思土司,也是這一代比較有權威的土司,他見多識廣。自然知道狀元是什麼意思。

他們在深山之中,固然不怕大明,但是也不想與大明接下不死不休之仇。

而且就是與大明作對的想法,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比較,朝廷放棄了松潘衛,但是如此一來,對松潘十三土司真的好嗎?

松潘這一帶,十三土司,總共人丁加起來,也不過是數萬人口而已,真正能上陣打仗的,也不過一萬出頭。

其實很多松潘土司不想與朝廷鬧事,當初就是官逼-民反,而後明軍殺戮太重,逼得他們不得不與明軍拼命。

後來明軍妥協。

有些老成人來說,覺得這個估計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對於一些生瓜蛋來說,他們只覺得漢人不過如此,反而變本加厲,甚至下山劫掠。

對於這個種舉動,對很多土司來說,他們也不是太贊成的。

別的不說,當初松潘衛在的時候,多有漢人客商出沒。他們還能借此通商,生活也好一點,將山中的一些皮毛下去發賣。

但是而今這一鬧,不是那些大背景,他們得罪不起的商隊,都不走這一條路了。

而這些大商賈身後大背景,能給這些土司好臉色嗎?

雖然大明對付不了他們,不代表那些有大背景的人對付不了他們。

要知道大明要的是長治久安,要的是安定,所以朝廷在剿滅不了他們的時候,反而不會做的太絕。

但是那些大有背景的人卻不一樣了。

真要傷了他們的人,凡是從松潘出山的人,估計是一個也活不了。

這些人也給不了松潘各土司什麼好處。

松潘各土司也不敢多要。

算起來,從宣德年間到現在,與朝廷打了和,和了打,反而不如當初的生活質量,甚至有些土司下山劫掠,也未必不是逼得。

而今已經夠艱難了,再殺一個狀元,真真是不要命了。

老土司可是曉得輕重的。

將人攔住之後,用磕磕絆絆的官話說道:“狀元老爺,來我們這窮鄉敝土有何貴幹?”

丘浚說道:“我此來,就是爲了松潘安堵而來,前些年朝廷失治。軍紀潰散,暴虐下民,但是朝廷,已經明正典刑了。爾等自以爲居於險地,就以爲朝廷大軍無用嗎?我今日也帶兵而來了,如果覺得大明刀不利,我這就請範將軍,與諸位一會兒,對了前番消息,瓦刺數十萬大軍,一敗於興凱湖,二敗於肇州,而今損兵折將,逃回漠北了,當今武功之盛,不下於太宗朝,而等是想讓大軍進山圍剿嗎?”

老土司說道:“小老兒自然不敢抗拒朝廷,只是我等與官家積怨以深。我們都擔心-----”

丘浚說道:“擔心朝廷秋後算賬?不用擔心,我代陛下而來,自然不會出爾反爾。”

只是丘浚這一句話,並沒有引起什麼符合,反而有幾個土司聽了通譯的轉述後,冷笑一聲而已。

果然在松潘這裡,大明政府的信用已經近乎負數了。

無他,陳懷這位老將已經不在人間了,但是他留下爛攤子還在,陳懷當時平定松潘之亂的時候,可以什麼手段都用過,狠狠將松潘土司斬了一遍頭顱,雙方都接下血海深仇。

不過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而今時間長了,這仇恨也淡了,畢竟生存纔是最重要的。

但是並不代表松潘土司會無條件的相信官府的話。

吃過一次虧的人,自然不會輕易上當。

丘浚也明白這一點,他就來真格的,說道:“松潘從來是與西番的交通要地,茶馬交易當初也很是繁忙的。而今情況如何?”

“大家也都知道吧,說實話,朝廷不缺少松潘這一條商路,但是你們真不在乎有沒有從這道商道過嗎?”

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六章 經筵
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六章 經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