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

第二百二十二章來者猶可追

如果英國公世子能同皇長子一起長大,將來皇長子登基,就是鐵板釘釘的潛邸之臣,有這個身份在,英國公一脈的富貴權勢,也可以保全了。

朱祁鎮正中英國公的要害,英國公大半輩子什麼沒有經歷過,唯獨膝下艱難,唯有一子,對兒子的將來不很是擔心。

英國公年事已高,不可能將兒子培養長大了。

有此安排,英國公也算是放心了。

英國公說道:“陛下,臣謝陛下隆恩,我這一把老骨頭,就壓在這一件事情上了,即便是拼了性命,也要將這一件事情辦得妥妥當當的。”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信得過國公。”

其實這一個雙贏的合作。

朱祁鎮對長子其實也是按太子的標準來辦的,自然要給他安排班底,雖然兒子還小,但是很多事情該安排的,就要安排起來。

但是又一點朱祁鎮也是心有疑慮,他與兒子相距只有十幾歲而已。

如果將來他還在位,兒子就羽翼豐滿,對他們父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什麼也不安排,一旦他有什麼三長兩短的,兒子沒有足夠的班底提前接管朝政,到時候大權就不在皇室手中了。

而英國公張輔的兒子,張懋就是一個很好的安排。

首先年紀小,英國公年事已高,自然是活不到太子登上政治舞臺了。但是張懋畢竟是下一任英國公,天然就要繼承英國公的勢力。

雖然不敢說英國公一脈在英國公死後,還有多少力量,但是最少太子在軍中就了支持者。有這一條線,在關鍵的時候,就可以拉出一批想得從龍之功的將領。

就不會如當初朱祁鎮登基的時候,簡直是彷徨無顧之極。

而且張懋年紀尚小,權威不足,他與太子同齡,最大不過是牽線的,不可能有功高蓋主。朱祁鎮在一日,想來即便是有張懋作爲太子死忠,也做不成什麼事情來,朱祁鎮根本不用擔心他們威脅自己。

至於將來太子與他君臣如何,卻不是朱祁鎮可以看見的事情了。

英國公答應下來,自然立即去辦事,去了內閣與王驥商議諸般事務,兩個人拗起來,誰也不怕誰。

最後,花了兩天終於得出一套方案。

雖然很簡陋。很粗糙,但是最即便的雛形算是出來了。

王驥與張輔的意見結合,是徵兵與募兵想結合的,首先凡是被選擇的士卒,家中免役。這對百姓是極大的好處。

相比起賦稅來說,徭役纔是普通百姓最害怕的事情。

招募士卒這一件事情,被王驥分解開來,河北八府中大名與河間去年水災,這一次徵兵免了,剩下的天津府,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再加上順天府本地,按人口數量比,每一個府縣分攤幾千兵額。

到了府裡再由各縣分攤,大抵是每一個縣中徵兵不到一千人。由各地衙門送到京師。

從這裡都是文官系統,確切的是兵部負責的。

而張輔將通州一處大營騰空,讓各處新兵在這裡入伍,並派遣老將定西伯蔣貴主持訓練,再加上京中一些能拿得出手的將領。還有武學學生一併訓練。

到了這裡,就歸五軍都督府負責了。

但是兵部會派一個侍郎常駐軍中,負責供應糧餉。

雙方權力相互制衡,整個框架是相當精密的。朱祁鎮看了還有一些不放心,就劉永誠派過去作爲監軍。

雖然很多地方,朱祁鎮還不大滿意,比如如何退役。

歷史上的徵兵,都是一徵就是一輩子,他並不想如此。更想讓軍隊大部分士卒的年齡保持年輕。

所以退役制度,也必須要用。

“五軍都督府職能不大適合了。”朱祁鎮心中暗道:“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處改動,很多制度都要修改了。”

朱祁鎮心中雖然有後世軍隊的模本,但是他也知道,他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將大明軍隊建立成那個樣子。

只能一步步的來。

此刻保定侯孟瑛已經帶領軍隊出了居庸關了,與留在宣大的軍隊匯合。而瓦刺也先已經理清內部秩序,又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南侵。

但是真正爆發大戰的地方,並非宣大,而是遼東。

準確的說,乃是遼河套熊山站。

之前說過,遼河以西大片土地都在遼東的邊牆之外,是因爲遼河套北邊有一個巨大的缺口,與東北平原相連,無險可守。

韃子騎兵可以長驅直入。

明軍不好抵擋,即便驅除了兀良哈,或者瓦刺。也不好站穩腳跟,算得上是戰略緩衝,或者說是兩屬之地。

但是在朱祁鎮的支持之下,在木蘭河衛之戰前,曹義就將手伸進遼河以西,並在遼河以西建立城堡。

相比要人工建立起一道防線,將遼河河套一體納入大明統治之中,這一片刻是可耕可牧,即便一時間沒有足夠的人手開墾耕地,也足以當一片馬場。

而今日脫脫不花帶兵攻打遼東,卻選着了這裡作爲戰場。

總體來說,脫脫不花進攻的時間比也先遲了大半個月。

倒不是脫脫不花有意如此,而是脫脫不花麾下都是兀良哈女真部落的人馬,脫脫不花的本部人馬少的可憐。

草原之上是最現實的。

脫脫不花沒有實力,就是他是大汗也不會被人尊重。所以脫脫不花要理清上下,安撫各方,組織進攻,就要比也先慢上一拍卻是正常的。

甚至之前,脫脫不花有意不與遼東大軍作戰,採用了牽制的方式。大軍分成數支,在遼東,海西一帶有神出鬼沒之態,讓明軍不堪其擾,卻又抓不住瓦刺主力。

這樣情況讓曹義有些抓狂,但毫無辦法,畢竟馬匹不如人,能有什麼辦法,只能被動防禦。

但是在也先貓兒莊大勝,震動天下的時候,脫脫不花忽然改變了主意,不再用這種飄忽不定的打法,而是決議要攻下明軍一座城池。

這一座城池,就是熊山站,或者說是熊山堡。

這熊山堡在幾年之前,還是一個驛站,大明在邊牆之外有不少驛站,即便是瓦刺人幫忙維護,原因和簡單,瓦刺進貢的時候,也是要用到驛道的。

而因爲熊山站在遼河套中間地帶,東據遼河,西據廣寧都有些距離。處於一個四邊不靠的地理位置上。

雖然得到了加固,但也只有守軍千餘人而已。

進攻這裡,各處明軍的援兵,會持一些。

當然了,讓脫脫不花突然改變想法的不僅僅是熊山堡的地理環境,還有麾下軍心的變化。

面對瓦刺也先在貓兒莊的大勝,特別是也先分賞各部落的東西傳來,更是讓很多人眼紅。

大明大敗,丟下了不之多兵器盔甲,這些在草原之上,都是一等一的硬通貨,真正好的鐵甲,都被也先佔據了。但是剩下的邊邊角角就足夠很多部落興奮不已了。

這也是爲什麼大明騎兵在對很多部落的時候,可以以一打三的原因。

這也讓也先的權威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同樣也讓一直以來與明軍來回做迷藏的各部,心中滿腹牢騷。

他們覺得他們打了這麼長時間,苦勞倒是不少,但是卻沒有什麼成果,畢竟整個瓦刺聯軍,幾乎就是一個強盜聯盟而已。

對他們來說,搶到東西纔是最重要的。

有什麼時候多死一些人也算不得了什麼?在草原之上,人命從來不值錢。所以他們都眼紅了,似乎覺得也先能大勝明軍,他們也可以是的。

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
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