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

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

“你想讓新科狀元去一趟西北?”太皇太后有一些詫異。

對新進士朝廷早就有安排,每一次科舉前十幾名都會納入翰林院作爲庶吉士。到了後來甚至發展成了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的潛規則,科名在前的進士,只需在翰林院坐十幾年冷板凳,就能能按部就班在京師之中歷練,然後才能進入內閣,執掌大明權力中樞。

朱祁鎮說道:“孩兒覺得,對西北的情況,也是要摸清楚的,否則孩兒不放心。而且大明狀元,幾十年後也是要擔當大任,治理國家之任。是能在書桌上學習的嗎?”

“總要他多看一看。”

太皇太后不置可否,不管狀元是什麼人。對太皇太后來說,都是近十年內,決計是坐不上朝廷大佬的牌桌。

都是無足輕重的人。

太皇太后不在意,不過她對朱祁鎮這樣舉動背後的意圖,卻很好奇。說道:“我記得錦衣衛東廠都派人去西北了,蔣貴兩日之後,也會拜將出師。內閣也派人馬,卻清點西北馬數。”

“怎麼你還不放心。”

朱祁鎮苦笑說道:“娘娘,我想放心,只是不說我,娘娘就放心嗎?”

太皇太后輕輕一嘆,說起來,西北局面亂成這個樣子,太皇太后也是有責任的。如果當初當機立斷接納阿岱汗,也不會出而今的亂子。

不過,最重要的,不是阿岱汗如何,而是西北衛所都爛成什麼樣子?太皇太后也從來沒有見過下面人馬如此不能打,動不動就被阿岱汗打穿。

這一點,太皇太后也是萬萬想不到的。

“好吧。”太皇太后說道:“我準了,就讓劉定之走一趟西北吧。”

朱祁鎮說服了太皇太后,心中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又說了一些雜事,才退下來。

他二話不說,就召見了劉定之。

劉定之來得很快,不過朱祁鎮乾清宮見了劉定之,頓時聞到了一股酒味。說道:“劉愛卿而今好生得意。”

劉定之立即請罪道:“臣浪蕩無行,請陛下治罪。”

劉定之這數日,可以說是風光之極。

畢竟是狀元,他還不是單純的狀元,而是會元加狀元,他甚至有些可惜,如果他當初考舉人的話,能考中解元,就是連中三元了。

自然是春風得意之極,與各位同年喝酒聯絡感情,拜訪恩師王直,又是與家鄉官員會面。畢竟這個時代很重視鄉情。同一個地方出來的人,總是要互相扶持一點。

而江西在大明前期,又是科舉大省。一直到嚴嵩,江西人一直在朝廷上佔據一席之地。別的不說,楊士奇是江西,王直是江西的,等等,一度被稱爲滿朝半江西。

故而他應酬不斷。這十幾日,幾乎沒有斷過酒宴。

朱祁鎮命王振找他,他是直接被東廠在酒宴上拉過來的。

錦衣衛與東廠在北京這地面,找個人,卻還是輕而易舉的。

其實,這也怨不得劉定之。一般來說考中進士之後,都給假一個月。身前請假好幾年,再來任官的。

按理說,劉定之而今還在假期之中。

但是劉定之面對大老闆,卻是一點也不敢抱怨。直接請罪。

朱祁鎮見了,說道:“王振,與劉愛卿更衣。讓他醒醒酒。”

“是。”王振立即說道。

劉定之下去之後,片刻之後,換了一身衣服進來。卻是一身錦衣,要比劉定之所穿的衣服高檔多了。

畢竟而今還是大明全盛的時候,乃是天下都模仿宮中用度,號稱宮樣,宮中用什麼就代表了大明的流行風尚,到了大明後期,才被蘇州代替,那時候滿朝都稱蘇樣,唯有蘇州的東西纔是最好的。

劉定之被這麼一打扮,一身酒氣沒有了,變得文質彬彬,氣度非凡。

朱祁鎮看了也緩緩的點頭,畢竟每一個人能考上狀元的人,都不是易與之輩。

朱祁鎮說道:“劉卿。你今年多大了?”

劉定之說道:“臣今年二十有七。”

朱祁鎮說道:“朕今年十歲。你是朕點的第一個狀元,年紀又輕,說不定你我君臣,要共事一輩子,將來也留給兒孫用的。”

劉定之聽了,只覺得這不是一個小孩子說出來的話。說道:“陛下萬不可說此不祥之語。”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有什麼不好說,自古皇帝都活不過大臣,不過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仁宗皇帝培養諸位大臣,而今爲朕效力,朕也要爲兒孫栽培人才。只是朕縱然有意栽培,卻也要卿能脫穎而出。”

劉定之一聽,就知道朱祁鎮是什麼意思。再聯繫,而今緊急召見。知道定然有事要讓來辦。推是推不了的,他立即說道:“陛下何不置臣於囊中。”

“好。”朱祁鎮說道:“西北戰事將起,王大伴給他講講。”

“是。”王振答應一聲,立即將西北戰事的前因後果,瓦刺,阿岱汗,大明這三方互動,甚至從瓦刺大破阿魯臺,宣宗皇帝救阿魯臺不成,這些宣德九年的戰事變動,也一一道明。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消息傳遞速度其實很慢的。

朱祁鎮對錦衣衛與東廠的情報效率非常不滿意。

但是真的說起來,劉定之也是士林之中一號人物了,但是這些情況,他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一時間,聽得入神。

心中一絲絲激動匯流成河,都化作知遇之恩,他雖然而今不知道朱祁鎮想讓他做什麼,但是一開始,就爲他展開了這麼大一個背景。

頓時讓他有知遇之恩的感覺。

等王振說完之後,朱祁鎮說道:“劉愛卿,你都聽明白了。”

劉定之能考中進士,這智力是完全合格的。立即說道:“臣明白。”

“但是朕不明白。”朱祁鎮大聲說道:“這是太宗皇帝五次北伐的大軍,這才十幾年的功夫,就成什麼樣子?”

“阿岱汗區區流亡之衆,就敢犯天朝虎威,是欺朕年幼,不能率六師討之,還是以爲大明沒有父皇,就不行了。”

乾清宮大小宮人都跪在地面之上,瑟瑟發抖。

朱祁鎮發脾氣,是半真半假。

半真,是西北的情況真將他氣個半死。但是半假,也是發怒給下面的人看。畢竟他在乾清宮做些什麼,只要不做特別的保密,大抵是不可能不傳出去的。

總要下面的人知道,他這個皇帝,並非瞎子聾子。

劉定之說道:“請陛下息怒,衛所積弊,由來已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但是朕也到知道,這冰到了今日,到底幾尺了,否則他日瓦刺南下,朕召勤王之師,動則十幾萬,到北京城下,卻不過數萬,這空額能應付朕,能應付瓦刺嗎?”

“所以,朕召集你來,就是命你做一件事情,這一次蔣將軍西征,你隨軍跟着,記住,你不是監軍,只要帶着耳朵,眼睛,西北的馬監到底有多少馬,各部衛所到底有多少缺額。”

“大明精銳之士,到底成爲什麼樣子了。”

“記住一切如實報上來,不用隱瞞,一兩場敗仗,我大明還承受得起,朕還承受得起,但是隱瞞事實,將來真要用兵的時候,卻沒有,這纔是誤我朝天下的大事。”

“臣遵旨。”劉定之滿臉肅穆的說道。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帶劉卿去內閣走一趟,將朕的意思給楊先生他們說說,看看給劉卿安排一個什麼官職,不可委屈了我朝狀元。”

“是。”王振行禮說道。

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
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