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

第二百一十六章震動天下

朱祁鎮將成國公的事情安排妥當,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顧興祖自然是一刀梟首,連鎮遠侯的爵位也奪了,至於家人流放海西,填充當地人口,如果顧家的人真有出息,未必不能從當地頻繁的軍事活動之中,脫穎而出。

至於,陣亡各級勳貴,一一追贈,死後哀榮。

這些事情,朱祁鎮都安排下去了。

倒是在楊俊的事情上,朱祁鎮卻頓筆了。

楊俊身爲楊洪的兒子,已經不是虎父犬子可以說明了,楊洪是虎的話,楊俊連狗都不如,狗還會看家護院的。

但是此刻正用着楊洪,就殺了兒子,豈不是有些太過了。

用其父殺其子,總就有一點不大合適。

朱祁鎮心中暗道:“我終究不如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就遇見一件同樣的事情,那就是胡大海在外統兵,胡大海的兒子在後方犯了法,太祖皇帝決定處死,當時大臣都勸,但是太祖皇帝說:“寧可大海叛我,也不可壞我法度。”

殺了胡大海之子,雖然胡大海沒有背叛,但是後來胡大海戰死沙場,卻絕嗣了。

楊洪自然不會絕嗣,楊洪不只有一個兒子。但是朱祁鎮還是覺得這一件事情壓後吧。

這些事情都處理過後,朱祁鎮又召見王驥,安排了一下孟瑛出兵的事情。王驥是老兵部了,對這些事情都門清的很。

只要有錢,就能安排的妥妥當當。

自然不用多說。

其實在下午時分,兵敗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城中大小臣子都開始各種串聯。東廠的暗樁就開始活躍起來,將各方的動向都傳到皇宮之中。

朱祁鎮只是草草看過。

果然,他之前大換人效果不錯。

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大臣都是比較安靜的,他們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政治意見,除非到了要站隊的時候。

這些人都是經過朱祁鎮的手提拔上來,要麼上任時間都不是太長了,威望有些欠缺,必須依靠皇帝命令才能讓下面人聽話,要麼就是他們的靠山在內閣之中,他們要聽內閣的招呼。

真正躁動起來的,卻是下面的小官。或許他們背後有人,他們這些小官不過是投石問路的石頭。

朱祁鎮心中有數,卻也不在乎。

水至清則無魚。爲了朝廷正常運作,朱祁鎮就要放權,但是放權之後,自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些事情不能容忍,有些事情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像現在這樣,往大說,這是在搞串聯,往小說,不過是管不住嘴而已。要是管的好,很容造成冤獄。

朱祁鎮登基以來,總體來說政治氣氛還是畢竟寬鬆的,即便對幾個因爲各種原因失敗的大佬。朱祁鎮輕在出外安置,重則罷官回家,從來沒有因爲政治原因要任何一個大臣的小命。

這種寬鬆的政治氛圍,朱祁鎮有意維持下去。

所以,對於這些小官的躁動,就當做沒有看見。

不過,朱祁鎮看見一條,上面寫了朱儀去見英國公張輔。他心中輕輕一笑,他雖然好奇張輔對朱儀說了些什麼。

但是卻也不好往重臣家中安插人手。

畢竟監控行蹤還是容易的,很多小臣聚集的地方,都是酒樓,或者說會館,畢竟京官窮,他們有些在北京租房子,他們的小院委實有些上不了檔次,空間也不大,所以他們集會的地方很少在家中。

但是成國公與英國公家中就不一樣了,主人談事情的地方,可不是裡三層外三層的,錦衣衛與東廠的人也飛不進去。

英國公府,張輔在臥室見了朱儀。

朱儀已經披麻戴孝了,他是來向張輔報喪的。

本來朱儀不準備進來,但是張輔快死的人,又有什麼忌諱,他將朱儀叫過來,細細詢問,至於爲什麼在臥室。

無他,張輔真病了。

他這病一半是天年到了,畢竟七十多歲的人,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高壽了,另外卻是心病,是擔心成國公的戰事。

而今他雖然聽到消息了,但是總就比不上朱儀親眼看過奏摺詳細。

英國公張輔聽了,眼前一陣黯然,心中無數埋怨之意,卻不知道該給誰說,畢竟人都死了。

他心中暗道:“朱勇啊朱勇,你死了倒也輕鬆,卻讓我這個當哥哥的給你收拾爛攤子。哎-----”

很多話,張輔卻不好對眼前這個侄子說。

朱祁鎮的用意,張輔能看不出來?他看得出來,但是他卻不好給這個侄子說,而且說了有什麼用?

讓他去恨皇帝,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即便退一萬步說,皇帝有意如此,又有什麼錯啊?爵位這東西,是因功而得,爲什麼不能因敗仗而削掉。

所以,讓朱儀明白這一切,說不得還壞了朱儀的前程。

他說道:“家裡的事情就不要管了,府中的財物全部不要動,讓錦衣衛查封,我英國公府有一分,就不會少了你家一分,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男子漢大丈夫要建功立業纔是。你家的爵位終究要想辦法弄回來,否則你父親地下也不安的很。”

朱儀說道:“小侄明白。”

張輔咳嗽幾聲,說道:“乾清宮統領這個位置,你就不要了,如果是之前,你在這個位置坐上幾年,再外放幾個太平地方,等你爹去了,安安分分繼承爵位未嘗不可。但是而今,卻不行了。”

“而今京營之中,有一個叫孫鏜的,乃是你爹的舊部,雖然有些貪財,卻是一個能打仗的人,我在陛下那裡賣我這一張老臉,讓你去孫鏜麾下,孫鏜一定會照顧你,按之前乾清宮侍衛統領的待遇,你定然是一個千戶。”

“有孫鏜照顧你,再從成國公家丁之中,選一些能打的護衛你,這一戰下來,讓你連升數級不難,今年一戰,不要回京,宣大會有很多將領缺口,你撿着緊要的地方,去當守將,今後一兩年之間,朝廷不會大舉攻瓦刺的,估計在數年之後,倒是以陛下的意思,定然在草原上築城,你倒是去當守將,孤懸草原之上,只要守住了,封一個爵位不難,將來的事情,我就看不到了。”

“不過,你要注意兩點,我給你指的路,一個不好是會死人的。另外,你這一輩子,不要想什麼巧仗,你就給我打死仗就行了,就死守,死攻,記住不要玩花俏,你沒有這一份資質,以陛下步步爲營的性子,將來草原之上城池數量不少,你哪裡艱苦就去哪裡。只要你將功夫做足了,將來會有功勞的。”

張輔硬生生將一句話給嚥了下去,那就是你老爹如果聽話,也不至於現在這個樣子。

朱儀還不明白張輔這一段話的價值,只是點頭稱是而已。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就是這樣。

卻不知道,張輔已經做出了好幾個判斷,第一個判斷,孟瑛這一戰能勝,第二個判斷,就是大明與瓦刺今後幾年都打不去大仗,第三個判斷,就是開平,大寧,全寧衛的重置。

似乎今後瓦刺與大明兩國戰略上的攻守,都在張輔的目中。

只是張輔爲什麼要說這麼多,這麼細,卻是張輔感覺,自己活不到幾年之後,總要趁着最後一點時間,將這個大侄子給安排好了。

張輔高屋建瓴的指明方向,還動用人脈鋪路,爲朱儀打造出符合自己能力的道路。固然做不到升官如走馬,但是卻也比很多在底層渾渾噩噩一輩子,連升官往哪個方向使勁的人好太多太多了。

這還是成國公家族衰弱的情況下。如果不衰弱根本不用費這個事。

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章 議政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
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章 議政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