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

其實太皇太后很喜歡朱祁鎮來問她問題。

人老了,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太皇太后而今走路不駐着柺杖都不行了。心中就越發期望被需要。

但是她依舊有老不耐煩的語氣的說道:“快說。”

朱祁鎮小聲說道:“是欽天監來報,正月初一有日食。”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沉,其實朱祁鎮卻忘記了一件事情。

作爲唯物主義教育出來的朱祁鎮,對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從來不在乎。他根本沒有想過,正月初一日食,這樣的徵兆對大明來說,到底是兇是吉。

朱祁鎮只是想這一件事情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以及該怎麼平安度過。

但是太皇太后卻不一樣了。

太皇太后,不,當代的即便最睿智的人,對這種天象也是犯嘀咕的,如果讓楊士奇知道了,楊士奇心中也必然會有擔心。

政治是一回事,但是更多擔心這是不是不祥之兆。

太皇太后此刻第一時間想到,這一件事情主什麼。心中難免有幾分憂心忡忡的。不過他看着朱祁鎮渴望的眼神,心中暗道:“孩子還指望我的,我如果表現出不安,孩子恐怕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太皇太后心中雖然有些不安,但是臉上一絲不露,淡淡的說道:“些許小事,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日食無非是救日而已。”

救日,其實也算是封建迷信的一種,以爲是天狗食日,百姓鼓譟而救之,放在國家層面之上,也是有一套禮儀的。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便是了。

朱祁鎮說道:“孫兒,也是知道的,只是這時間太不湊巧了。正旦大朝會,該怎麼辦?”

太皇太后說道:“無非是停一年而已,又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太皇太后口中這樣說,但是心中並不是這樣想的。

正旦大朝,是國家大典。

一年一度,說取消就取消,可不是一件好事。

太皇太后想了想說道:“如此莫過沖喜,大辦幾件事情,將這一件事情給壓下來便是了。皇帝最近朝廷有什麼大喜事要辦嗎?”

朱祁鎮說道:“說起來是朝廷的喜事,大概只有三大殿差不多快要完工了,保定侯已經準備從雲南回京了。”

太皇太后搖搖頭說道:“你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大婚,要不,將你大婚提前,將這一件事情衝一衝。”

朱祁鎮聽了,立即搖頭說道:“娘娘,日子早就定好了,不好改動。孫兒明白娘娘的意思,無非將前兩件事情大辦,將日食這一件事情壓下去。即便真有日食,也不至於傳得太厲害了,如此一來,孫兒的婚事,更是不能提前。需要這一件事情押尾。”

太皇太后說道:“你既然拿定主意了,那就去辦便是了。”

朱祁鎮有些猶豫,但是還是說道:“娘娘,楊士奇與楊溥之間有些問題,孫兒擔心,兩者不能並存。”

太皇太后微微吃驚,說道:“真有此事?兩人不是不識大體的人?”

太皇太后放棄權力之後,耳目也有一些蔽塞了,很多事情不問就不清楚。

卻不知道現在朝中局勢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太皇太后眼中,此刻當時楊士奇與楊溥齊心合力,輔佐幼主的時候。但是經過這一年的理政,或許距離京師比較遠的大臣,還因爲朱祁鎮的年齡對朱祁鎮有一定的誤解,將他當做幼主。

但是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那一個人都不敢將朱祁鎮當成一個幼主。

對朝中政治局勢判讀不同,得到了結論就不一樣了。

太皇太后覺得,幼主臨朝穩定第一,楊士奇與楊溥是老臣,這個時候鬥什麼鬥?

而楊溥看來,皇帝想要大有作爲,有厭倦了楊士奇,他取而代之,豈不能做一番事業,在青史之上,不讓楊士奇專美於前。

而今不爭一爭,歲月不饒人,可就沒有時間爭了。

太皇太后說道:“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我來安排,保證在你大婚之前,朝廷安安穩穩的的,絕對不會出事。”

朱祁鎮心中一愣,他對太皇太后這個反應感到有些不舒服。只是太皇太后說出口了,他也不好說什麼,只是微微一笑道:“謝謝娘娘。”

朱祁鎮每次來見太皇太后都不會待很長時間,祖孫兩人說了幾句家常,朱祁鎮也就告退了。

太皇太后見朱祁鎮走了,立即招呼一個女官說道:“叫金英過來。”

“是。”這個女官低聲行禮說道。

太皇太后心中暗道:“楊士奇與楊溥到底搞了些什麼?”

朱祁鎮回到乾清宮之後,想了想,雖然對太皇太后插手朝政有些不大舒服,但是細細想來,太皇太后是爲了他好。依舊不能釋懷。

權力這東西,就好像是老婆一樣,是萬萬不能與他人共享的。

只是朱祁鎮心中不願意,但也知道他想什麼其實並沒有用,要看現實是什麼樣子的。朱祁鎮深吸幾口氣,纔將這異常的心緒壓制下來。

隨即想道:“不管怎麼說,太皇太后所想的辦法不錯,三大殿工成,還有保定侯凱旋,都是值得大辦的事情。”

“先在年前大辦,正旦當日,我就齋戒救日吧。”

隨即朱祁鎮寫了兩個帖子,讓人送到內閣,內閣按照朱祁鎮的中心思想草擬詔書。

一封是督促三大殿工程。

說實話,三大殿工程,很是曲折。

剛剛開始是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工的,但是後來因爲旱情原因,將以工代賑的重點都放在河道之上了。

三大殿就停工了。

如果不是太皇太后覺得,皇帝娶親總不能在偏殿來吧。尋常百姓家娶新媳婦,也是要修繕一下房子的。

我堂堂的大明皇家,總不能弄一個建到一半的房子結婚吧,於是在太皇太后的催促之下,重新開工,雖然比太皇太后的要求趕了一點,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三大殿的地基都是現成的。

但是讓保定侯回京,就有一點問題了。

雲南距離北京實在是有些距離。

所以保定侯也是有的趕路了,而且朱祁鎮本來對這一次孟瑛回來,就準備大辦一次了。

蓋因這一場麓川之戰,是朱祁鎮一手決斷,並且力排衆議選中保定侯孟瑛作爲主將。在其中出了問題的時候,始終堅持不換將。

雖然朱祁鎮本身也是有過動搖的。但是總就沒有付之行動。而孟瑛在朝中又是孤立無援,朱祁鎮作爲孟瑛的政治總後臺。

孟瑛回來,讓朱祁鎮對軍事上的話語權大大增加了。

朱祁鎮在軍事上對張輔言聽計從,朱祁鎮雖然不懷疑張輔,但是張輔的地位本身就不對皇權是一個威脅。

要不然張輔也不會被宣宗皇帝從五軍都督府之中拎出來,放在內閣,以備諮詢了。

這到底是明升暗降,還是禮遇非常,就要看個人的角度了。

但是總體來說,朱祁鎮不希望,也不願意在軍事上只依賴於一個人。孟瑛的歸來,就給朱祁鎮補齊了這一條腿。

不管從什麼方向來看,朱祁鎮都決定要大辦,既是耀武揚威宣揚孟瑛之功,爲孟瑛造勢。

同樣也是朱祁鎮自己造勢。

雖然三大殿大工完成,與孟瑛凱旋,這兩件事情,都要大辦,但是在朱祁鎮的眼中主次非常明顯。

但是該怎麼造勢?

朱祁鎮想了想去,忽然想起國慶閱兵,心中就有了計劃,暗道:“耀武揚威,無過於此,只是其中卻是有些問題。”

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
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