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

第二十五章丘濬的實學思想

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看着手中的手稿,這一本書有數百萬字之多,全部恭恭敬敬用館閣體蠅頭小楷臨摹下來的。

單單是這些字跡。就有一種美學享受。

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內容。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朱祁鎮都沒有細看。

無他。丘濬的政治思想更多是基於實學,也就是學以致用。對於儒家思想上並沒有什麼創見。而這本《大學衍義補》之中,更是在每一個方面的前朝種種作爲都羅列下來,挨個分析。然後在最後,寫出他的想法,用臣按來提出自己的想法。

只需看着一本書,就能將之前的掌故一一掌握。

在很多禮儀上的問題,還旁徵博引,引列代的大儒的見解。

可見其中辛苦之處。

要知道,這些內容,不是網絡小說。每一段話都是有出處,每一章節都對應,丘濬所認爲的大明內部問題。

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即便不說,背後所消耗的心力。單單是用蠅頭小楷寫出數百萬字,甚至還有草稿等等。這都是讓一個人寫斷手的工作量。

更不要說,其中還有真知灼見之處。

《大學衍義補》總體可分爲,正朝廷,正百官,制國用,固邦本,明禮樂,秩祭祀,崇教化。備規制,慎刑憲,嚴武備,馭夷狄。等幾部分。

朱祁鎮最關注的是,制國用,固邦本,崇教化,備規制等內容,其餘其他方法,不是不看重,而今不是朱祁鎮關注的重點。

禮樂祭祀,重要不重要。

當然重要了,這是凝聚大明核心的價值觀。

即便後世人聽了自己祖墳被挖了,尚且不會高興,而在這個時代,這就是不死不休的大仇。所以作爲皇帝禮樂祭祀,都是朱祁鎮不得不履行的責任。

但是朱祁鎮卻對這些細節,祭祀之中,用太牢,還是要少牢這些細節不感興趣,反正禮臣事先說怎麼做,朱祁鎮照着就行了。

所以,朱祁鎮關注更多是具體政策方向。

在制國用,丘濬高度評價了周忱的財政改革。

可以說,大明之所以能北逐瓦刺,南滅安南,雖然大明軍事改革之後,從士卒到將領都有煥然一新的感覺,但是最根本的還是朝廷有錢。

有遠超於永樂洪宣之際的財政收入,才能做出這麼多大事。

但是丘濬依舊提出了金銀銅三級貨幣體系。

原因很簡單,就是周忱將大明貨幣從寶鈔換成了銀兩。但是並沒有一步到位,換成銀幣,雖然每年朝廷都會鑄造一批銀幣。但是銀幣整體流通量還是很小的。

周忱在這一件事情上不積極,其實也是行政能力的原因。畢竟周忱剛剛將寶鈔作廢,用銀兩代替寶鈔,這一件大事做好。

再用銀幣代替銀兩,一來太急了,百姓恐怕無所適從,二來就是對很多既得利益羣體有衝擊,特別是在火耗之上。

再加上週忱當時做的事情很多,這一件事情就耽擱了。

但是而今,情況大有不同。

而且銀兩對官府賦稅與民間貿易的副作用,也是與日俱增。

且不說,交稅時候的火耗,單單是平日交易,也不是太合適的。

銀兩都是按重量單位來算的,所以每家每戶都要有一把大剪刀,不是用來幹別的,都是用來剪金銀的。

至於銀兩的熔鑄規格,更是個個不同,就好像而今的金店之中,有千足金,這個金,那個金的,古代更是庫平銀,省平銀,私家銀等等。

更是難以衡量價值。

這已經是發展商業上一大頑疾。

除此之外,還有廢漕之議。

他大力支持,海運代替漕運,羅列了種種漕運的副作用,提出了廢除運河的主張。

說實話,這個主張。朱祁鎮也是嚇了一條。

雖然運河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海運同樣有那樣這樣的問題。固然朱祁鎮一直是想辦法減輕運河漕運的份額。但是卻沒有廢掉漕運的想法。

還有一些興水利,修馳道的主張。

如果這些政策,還是在大明之前改革措施之下的延伸。是周忱財政改革的繼續。是朱祁鎮一些政策的總結。

那麼下面的一些政策,卻是丘濬想法的體現。

主張限田配丁。

限田,就是限制每一戶所有用的田地上限。

這也是打擊土地兼併的一種想法。

只是在朱祁鎮看來,卻不大現實。

不要看朱祁鎮而今的權威之盛,不下於太宗皇帝,但是他真要做這一件事情,非要鬧出一些事情來。

配丁,這是將丁稅收取放在田稅之中一併徵收。

後世所謂的攤丁入畝大概就是從這裡延伸出來的。不過,丘濬的思想並沒有那麼一步到位,他是給每一畝地一定配額。

在服勞役的時候,每一百畝出一丁,不到一百畝的地方可以不出丁,如果擁有土地多,就要多出丁。

也是對土地兼併的打壓。

另外讓朱祁鎮大爲高興的是,丘濬在文章之中,肯定了夷州模式,甚至有大力發展這個模式的意圖。

用朱祁鎮來說,丘濬的話甚至可以總結到,用中國的劍,爲中國的犁奪取陽光下的土地。

這也是福建人多地少的現實決定的。

福建,江西,以及浙江一些地方,都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這些地方人地矛盾已經很尖銳了。

大明太大了,不同地方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總體來說,整個北方人地情況要比南方好太多了,因爲北方是元末戰亂的主戰場,在天下初定之後,整個北方,也就山西與山東東部一些府縣有人。

這就有了洪武年間大移民。

這一次移民即便是現代還流傳在民間,就是所謂大槐樹移民。

再加上靖難之戰,主戰場也在北方,給北方人口發展帶來了很大負面作用,也就是北方人口,很多時候朱祁鎮想往東北遷徙百姓,都沒有多少。

但是南方,特別是江南,江西福建這幾個省份,卻是一個高壓鍋了。

朱祁鎮對這一點感悟特別深,他心中有一種感覺。開發南洋前期準備,已經差不多了。或許在今後幾年之內,就能出兵南洋了。

武力打下南洋,以現在大明的能力未必不能,但是如果不能將經營南洋成爲大明主流共識,朱祁鎮出兵南洋,非但會被當成:“武皇開邊意未已。”更有可能人亡政息。

就好像是太宗皇帝下西洋的政策一般。

而此刻,朱祁鎮卻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他心中暗道:“果然,一切最開始的改變,都是思想的改變。”

他此刻只覺得,一切都理順了。

而這一次,召見天下大儒的會議,決計不能出錯,不管怎麼樣都要將朱祁鎮的一些想法確立爲大明國策。

只是隨着天下士子大儒紛紛入京,朱祁鎮心中越發沒有底氣。

畢竟,脣槍舌戰的廝殺,兇險之處,要勝過真刀真槍的廝殺,而朱祁鎮偏偏幫不上什麼忙?甚至他參與越深,情況就越不利於己方。

這種無能爲力的感覺,讓他感到心焦。

但是朱祁鎮的心中如何想卻不是別人知道,他將關於南洋一段用硃砂批了,對懷恩說道:“命人將這一套書給抄寫一遍,給太子送過去。”

懷恩立即說道:“是。”

太子本來該在開春之後,就去安南的。

但是這一次在京師的會議,關係大明幾十年的國運,比起這裡的重要性,安南就差遠了。朱祁鎮乾脆讓太子參與進這一次會議的籌建之中。

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
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