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

第一百四十九章保河濟運

于謙與張經再次用腳掌丈量大堤,分析滹沱河當地的地質。

這一代的地質類似於黃土高原上的土質,甚至比黃土高原的土質還疏鬆,看似完整的土地。但是在水流衝擊之下,就能層層駁離。就好像是千層餅一層層的剝離開來。

張經在第一次決堤之後,已經加重夯土層,並在夯土層下面,打下了木樁。大堤內部,以木框裝着石頭一層層鋪滿,作爲緩衝。大堤之上也有一層層的,類似草蓆的東西。不過都是長達十幾丈寬。巨大的埽放了下去。

用鐵錨固定。

如此一來,洪水不會直接衝在堤壩之上。

這種技術在宋代就已經發展完善了。

可以說張經能做的都做了。讓于謙來看,也看不出什麼缺陷了。但是面對這裡的特殊地質結構,卻不能承受。

張經臉色沉重,說道:“大人,下官想來,只有一個辦法了,將大堤換成石堤,多用鐵料打下根基。”

于謙說道:“石堤,鐵料。”

張經所說的一切,在於謙的耳朵之中自動換算成了錢。

鐵可不便宜,每斤兩三分銀子,根據各地不同的價格浮動。而真要用在工程上,就是動則萬斤,十萬斤,甚至還不夠。

畢竟要看單位,乃是斤,不是噸。

不說別的,單單是鐵價就過萬兩。

而朝廷雖然將金山銀山砸進河北,但是各地工程量太大,百姓即便是服勞役,但是口糧,工具,材料,等等,都是需要準備的。

正統六年,近八百萬兩的款項,看似不少,但是分到每一次地方之後,也就不多了。

在這滹沱河上要砸上幾十萬兩,就大大超出預算了。

錢總是不夠花的。

張經小心翼翼的看着于謙的臉色,于謙沉吟片刻說道:“鐵料我想辦法。你安心做事便是了。”于謙似乎記得工部儲存着相當龐大數量的鐵料。如果能從工部搞到一些,就免了從民間購買了。

河北順利的渡過了汛期,這個消息傳到了北京。

朱祁鎮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覺得懸着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對於保定,文安,被大水包圍,已經滹沱河決口的這種情況,朱祁鎮已經覺得欣慰之極了。

雖然放在後世,這個事故依然很嚴重。但是在這個時代,已經相當好了,最少比去年好,在預計範圍之內。

不過,對於滹沱河決堤之事。朱祁鎮還是比較不舒服的。

但是既然于謙保了張經。基於對於謙的信任,朱祁鎮自然還是要頂于謙的。

只是如此一來,就不大好辦了。

面對不少言官的風言風語。

朱祁鎮只好召見楊溥,曹鼐。王直。專門對關於于謙的種種問題,做一個解決。

首先說的就是張經滹沱河之事。

朱祁鎮對兩人說道:“張經這個人的履歷,朕也看過,是一個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謙看人,朕還是信的過的。”

楊溥說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後,就曉諭羣臣,讓羣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鎮見楊溥這麼好說話。心中倒是鬆了一口氣。

只是他卻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輩,他想搞一個人,從來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發話,將言官壓下去,對於謙是好事嗎?

不是。只能讓很多官員對於謙的積怨越來越深。

楊溥知道,不管是朝廷,還是陛下,而今都是離不開于謙的。但是總有能離開的時候。

楊溥現在要做的就是捧着,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謙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卻羣情激奮。

讓朱祁鎮做一個選擇。

到時候,朱祁鎮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謙。

楊溥慈眉善目下面的算計,或許只有楊士奇能夠察覺。

朱祁鎮反而覺得楊溥以大局爲重,楊溥與于謙之間的關係尷尬,朱祁鎮是知道的,他也沒有爲他們調解的意思,因爲並不需要。

下面人有一點不和,對朱祁鎮來說,並非太差的事情。

朱祁鎮隨即說道:“漕運總督武興彈劾于謙,說于謙肆意泄洪,沖垮運河,導致而今運河不能通行。這一件事情該如何處置?”

這一種事情並非第一件了。

可以說從河北治水以來,治水工程與運河系統之間的矛盾就沒有少過。

武興也算是大明老將,太皇太后信得過的人。他也是識大體,很多下衝突,他都壓下來了,最少沒有鬧到漕運總兵官與直隸巡撫之間的互懟。

畢竟是皇帝一手推進工程。反對於謙,就是和皇帝鬧矛盾。但是武興也是沒有辦法了。

如果仔細看明代的運河的話,就會發現運河都完美的繞過了湖泊,並不是直接通過湖泊北上,而是要在挨着湖泊修建一道河道。

並非單單是三角澱這裡。在山東好些湖泊都是這樣的。

這就是保河濟運總原則的體現。

爲什麼不直接通過湖泊,首先都是湖泊,未必是適合的航道,別的不說,就三角澱,一到雨季一片汪洋,一道旱季,就變成了一片爛泥地了。

這樣的湖泊,如何通行漕船。

其次,就是靠着湖走,就是用湖泊來調節運河水量。

要知道,大運河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其中水流的流向可不是想象之中,從南一路流到北,或者說從北一路流到南。各地水流複雜的很。

而且運河要通過船隻,要保證一定的水位,水太多的澇,水太少了不足以浮起漕船。想想就這必須經過人工調節。

但是再怎麼人工調節,都需要用到水。不管是因湖水注入運河之中,將多餘的運河水泄洪。

這就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了。

對武興來說,河北全淹了,也沒有什麼事情。他的任務是按時按量的將漕糧運到京師。

至於對於謙來說,漕運關他什麼事情,他只需爲河北百姓負責就行了。

這一次就是如此,運河停航一個月。武興如果搶先彈劾于謙的話,這漕運不利的罪名就要砸他身上了。

所以,他明知道于謙聖眷在渥。但是還是寫了這分彈劾奏摺。

不過,朱祁鎮看武興的奏摺,卻滿眼看出武興字裡行間委屈兩個字,重點在於爲自己脫罪,而不是說于謙如何不是。處處爲于謙開脫,卻處處暗示朝廷,自己是識大體的,而於謙是不識大體的。

朱祁鎮當時看到時候,心中就有感覺:“這武興找了一個好師爺,這種明褒實貶,綿裡藏針的文筆,未必是武興所寫。”

不過,武興作爲軍中大將,有幾個幕僚也是很正常的。

楊溥說道:“按照舊例,當申斥于謙,讓其恢復運河河道,讓漕糧按時到京。”

朱祁鎮也知道,這是因爲漕糧太重要了。重要到了只要斷絕漕糧三個月,北京百姓的口糧都無法維持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爲漕運讓步。

不過楊溥的話,很值得玩味,他強調舊例。就知道朱祁鎮不可能按照這個辦法來的。

朱祁鎮說道:“那如今該怎麼辦?”

楊溥說道:“而今戶部糧倉大多數滿的,雖然還沒有到一千萬石,但是足夠支持北京百姓所用,漕糧遲來一個月,應該沒有大礙。只是這樣的事情,卻是武興與于謙的責任。于謙身爲地方官,也有護衛漕糧的責任。不過雙方都是爲公事,申斥之後,兩解之,讓他們精誠合作,護衛漕糧上京,不可拖延。”

朱祁鎮心中暗道:“真是好一手活稀泥。只是這不是我想要的。”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
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