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

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

此刻的朱祁鎮已經不想將於謙調入京師做首輔了。

當時的朱祁鎮孤立無援,急需一個內閣的強援,對抗靖難勳貴,洪宣輔政集團。

而今時間替朱祁鎮做好了一切,三楊等老臣,已經靖難勳貴,都已經風吹雨打去了。而今朱祁鎮對朝廷的掌控,或許比不上太祖太宗,但是自己覺得自己不遜色於宣宗皇帝了。

這個時候,讓于謙入京成爲內閣首輔有什麼好處?

刷新吏治?吏部做得不錯,都察院在劉球這個老臣的帶領之下,虎視眈眈,一心想要辦大案子。

大明吏治維持的不錯。

主持政務?也不用,雖然陳循比起之前的首輔要無能一些,權威小一些,但是作爲一個合格的官僚,在處理庶務上,陳循也是一把好手。

下面每一件事情,只要有先例,有掌故,他都能安置朝廷的先例,或者舊事處理妥當。勝了朱祁鎮很多心思。

至於用兵?更不要說了,朱祁鎮對於謙是否真的支持他用兵,也一直存疑的。

于謙是忠於朱祁鎮,但並不代表沒有他自己的想法。

朱祁鎮不得不假設一件事情,如果於謙反對自己的決策,他要怎麼辦?

于謙雖然不能說沒有政治智慧,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秉承本心,不會因爲外面風色如何,就改變的。也不會因爲朱祁鎮的壓力而動搖的。

朱祁鎮一來不想傷害於謙,畢竟於謙在他更親政的時候,給了他有力的支持,其次也有于謙在歷史上的名聲。總是要保全于謙。三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朱祁鎮發現,于謙入朝之後,朱祁鎮真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于謙。

有人說,過皇帝喜歡用貪官,不喜歡用清官,因爲要對付清官找不到把柄,但是對付貪官,什麼時候不想用,就能以貪污的名義處置了。

朱祁鎮並不是這樣的人,因爲他太明白吏治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了。

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是在高層選擇上,朱祁鎮一般都是選擇品行過關的,起碼也是僞裝成清官的。否則被錦衣衛私下調查出來,會不會立即處置,這個要看當時的政治環境,但是決計是到此爲止,不可能再高升了。

但是即便如此,並非所以清官都不好對付。

政治上的問題,不一定是貪污的問題。

但是于謙就好像當初的楊溥一般,一身正氣一點擦邊球都不用,最明顯的就是于冕了。于冕在讀書上資質不大好,于謙每天抽空都要培養于冕,但是于冕在科舉上就好像沒有開竅一樣,連個舉人都考不上。

說起來,于謙只要動一下人脈,進士不敢說,但是舉人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于謙怎麼做?

他讓于冕去水利學堂。

雖然水利學堂出來也能當官,但是一般都會沉淪下僚,一輩子也不會超過五品官的。

這樣的前程,對於普通百姓可以說是光明瞭,但是對於于謙來說,卻是根本不能承得起于謙的政治遺產。

想想就知道,於家在於謙之後,必然沒落。

于謙對自己的兒子尚且如此,對別人更是鐵面無私。不論公私都處理的井井有條。朱祁鎮看錦衣衛傳過來的情報,就知道除非朱祁鎮違背政治原則下手,否則真不好找于謙的茬。

所以,朱祁鎮覺得,于謙還是在外面比較好。

最近幾年,于謙一直在河道總督任上。完成了黃河新河改造,完成了運河新河連通,完成了洪澤湖初步治理,已經淮河下游疏浚。

當然了,後兩個纔開了一個頭而已。

因爲黃河的提前改道,運河黃河淮河糾纏在一起的關係,還沒有釀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比後世要好太多。

最少黃河舊河道,還可以勉強讓淮河入海。

但是下游河道比上游還高,已經成爲事實了。

如果想修河,非要費大力氣不行。

只是而今朝廷心力都在瓦刺身上,根本抽不財力,就好像應對河北水利一般,專心淮河治理。

所以于謙只能用手中僅有的資源,對危險的地方,進行了一次修補性的修繕,並給朱祁鎮上一了本,河道總圖。

將淮河運河之間高下姿態,隱患,乃至需要修建的工程,一五一十的說明白了。雖然于謙沒有直說。但是朱祁鎮也能讀懂于謙言下之意。

無非百姓困頓如此,朝廷還想開疆擴土,還不如老老實實的修整水利。

只是朱祁鎮只能當做看不懂,獎賞一番,就沒有下文了。

于謙在河道總督任上,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簡直如同閒置,而今西北情況卻需要一位能夠鎮得住場面的大臣。

不單單是茶的事情,還有馬政的問題。

西北的馬政爛成一團泥了,戰馬數量不足,已經成爲朱祁鎮的心病了。

朱祁鎮也不是沒有派人去處置過,但是這一件事情內情太過複雜,很多馬場都是衛所在官,而朱祁鎮之前正在清理京軍衛所,不好在西北也大動干戈。

在改革的時候,朱祁鎮儘量縮小自己的打擊面。

京營改造完成了,今年滅朝鮮,破瓦刺,朱祁鎮聲威大震,自然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了。

而西北馬政更是當務之急。

別的不說,萬一從西寧弄過來的馬匹數量不少,該如此存放,能不能借此機會重建大明的馬政體系。

朱祁鎮可不甘心,將馬匹這種戰略資源寄希望於外界的輸入。

而西北又不是沒有好馬場,山丹軍馬場,即便放在後世也是赫赫有名的,而且朱祁鎮推行的青貯技術,在北京附近也發現效果不錯。

但是大規模養馬之中,能不能用,效果怎麼樣,還需要試一試。

再加上朱祁鎮對瓦刺的總體佈置是東重西輕,並非朱祁鎮不想東西並舉,而是西北的殘破,如果派遣大軍,後勤簡直是災難性的。有一個問題,朱祁鎮也要思考,就是朱祁鎮東重西輕的態勢,這麼明顯,瓦刺會看不出來嗎?

瓦刺見在東北打不開缺口之後,會不會轉兵西北。

如此一來西北就有一些薄弱了,而西北殘破的環境,更是讓大軍進駐都有些困難,因爲不管進入西北多少大軍,大部分糧食都要總潼關以東輸入。

如此一來,根本發揮不出內線作戰的優勢。而且勞民傷財。

想要改變這個趨勢,該怎麼辦?在西北修建水利,囤積糧草,朱祁鎮不指望甘肅本地的糧草,能支撐起一場大戰,最少陝西本地多產一石糧食,後方最少少運三四石糧食。

這樣的經營,于謙是最合適的。

雖然于謙並沒有帶過兵,但是在朱祁鎮心中於謙在軍事上的素質,也是合格的。

如果將陝西一省,甘肅,寧夏,延安,固原四鎮,交給一個大將,朱祁鎮心中沒有擔心,也是假的。

畢竟這就是九邊近乎一半的兵力了。

但是這個人是于謙的話,朱祁鎮就不會擔心了。

在未來的戰爭之中,足夠託付西北半壁江山的人,在朱祁鎮心中除卻于謙,只有于謙。

朱祁鎮說道:“磨墨。”他親手寫了一封書信給於謙,請于謙回京述職。

朱祁鎮心中暗歎:“算算日子,時間過的真快啊,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于謙出外已經有十幾年了。”

朱祁鎮未必不想于謙,只是在他看來,君臣相隔如此,或許是兩個政治意見未必相合,但是感情上卻有不錯交情的人,最好的結局吧。

放在身邊的人,未必是對他好,放在外面的人,未必是對他不好。

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
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章 真相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