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

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

朱祁鎮細細想過。

首先,就是朱祁鎮畢竟沒有在黃河大堤之上體驗過,對黃河水情的威力還是有所低估的。

他看到不過黃河最終還是沒有決堤。

也就是說洪武年間修建的黃河河堤,還在發揮作用。

其次,就是黃河與運河淮河三者之間的聯繫太緊密了。

可以說,治理黃河不考慮運河問題是不成的,治理運河不考慮淮河問題也是不成的。涉及運河不考慮漕運問題也是不成的。

再加上泗州祖陵就在洪澤湖的威脅之下。

在朱祁鎮看來,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的,但是很多文官卻不這樣想了。特別是關於運河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甚至說對漕運政策的改易,直接關係到治理黃河的總原則。

如果總原則錯誤,只會越修問題越大。

可以說,朱祁鎮並非一定要廢除漕運,很多事情無所謂對錯,只能付出的代價是不是足夠大。

如果說,運河一直保持暢通。朝廷哪怕爲此多付出一些錢財也是無所謂的。畢竟不能僅僅從財政上來估算。

明代長江以北最繁華的就是沿運河城市帶。

這都是運河所帶來的好處。

但是如果因爲維持運河,而引發生態上的災難。卻是朱祁鎮萬萬不允許的。

所以,朱祁鎮心中黃河治理重要性在運河之上,運河可以斷運,朝廷還有其他辦法,比如馳道,比如海運。

黃河如果決堤,百姓是毫無辦法的。

如果治理黃河,疏通淮河與維持運河之間,不能兩全。朱祁鎮自然要選擇治理黃河爲先。

原因很簡單。

南方農業雖然比北方農業有太多的優勢了,甚至有兩年三熟,或者一年三熟的地方,但是河北一年兩熟有時候都很勉強的。南方的稻米雖然比北方小麥產出高出多少,幾乎平均每畝多產出一石糧食。

北方糧食平均畝產在二至三石,而南方糧食平均畝產在三石以上。甚至有些地方有七八石的產量。

但是如果品讀中國地圖,就會發現一件事情,大明控制所有平原面積,最大的還是黃淮海平原,也可以稱爲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再加上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經零零星星的平原加起來。與整個黃淮海平原面積相差不多。

也就說,只要這一大片土地能做好農田水利。清除一切農業生產的災害,比如蝗災,水災,旱災,等等。

那麼整個北方爆發出的農業產能,或許比不上整個南方加起來,但是絕對能比得上江南一帶的。

但是這是一個大工程。

而這個大工程的核心要點,就是黃河治理。

怎麼樣治理黃河,能不能一勞永逸的治理黃河?這關係到下面的事情怎麼辦。

朱祁鎮骨子裡其實有一種好大喜功的性子,或許從後世工業時代過來,習慣了現代中國的基建能力,胃口早就高了。

這裡有很多問題,朱祁鎮還沒有搞明白。單單是因爲這個他就不想輕易動手,更不要瓦刺咄咄逼人了。

他很清楚,楊溥即便是黃河上興起大工,也不過是從北邙山下游到黃河出海口,重修河堤,改造成內堤,外堤。遙堤,以束水攻沙之法,將黃河河堤給返修一遍。

這依然是一個大工程,非數百萬兩白銀不可。

但是這依然改變不了黃河奪淮造成水勢不暢。即便是黃河能保證今後不決堤,淮河流域水情問題,也是解決不了的。

朱祁鎮心中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黃河已經是地上懸河了,再黃河舊址之上,不管怎麼修剪,都改變不了地上懸河的趨勢。

如果讓黃河改道,然後再加以束水攻沙之法,能不能維持住一百多年黃河不氾濫。

抱歉更遠的事情,朱祁鎮就不想了。

但是這一件事情,朱祁鎮都不敢給任何人說。

原因在中國治水歷史之上,有過慘痛的教訓,那就是六塔河之難。

乃是北宋年間的一件事情。黃河決堤北宋朝廷想開六塔河將黃河水引回故道。朱祁鎮已經暗中揣摩歐陽修的文章好長一段時間,也收集了北宋時期很多大臣關於河議的文章。

他深刻感受到一件事情,用儒臣治河,的確不是優待儒臣之道,更不是優待國家之道。宋仁宗時期可以說名臣星列,朱祁鎮以爲當事大臣之能,未必弱於三楊。

但是結果搞出了什麼事情。

如此先鑑在前。即便有人在朱祁鎮面前說,開新河以安河患,朱祁鎮第一個想的就是不相信。

所以,不管時機,還有修河之上的分歧,還有財政問題。朱祁鎮一萬個不想在這個時候提起修黃河的事情。

在朱祁鎮想來,最好將瓦刺打服了,漠北平定了,朝廷再騰出精力,好好的琢磨這黃河改怎麼修建。

朱祁鎮眼睛珠子微微一撇,不直視楊溥,似乎門外有什麼美景,說道:“先生所言極是。黃河是要修一修吧,這樣吧,朕從內庫拿出二十萬兩,戶部再擠出二十萬兩,讓河南地方籌十萬兩,先將河堤好好的修修吧。”

五十萬兩銀子,其實也不算少了。

但是比起朱祁鎮砸在九邊的銀子,卻少太多了。

楊溥還要說話,朱祁鎮立即從一邊抽出一個摺子,說道:“先生請看,這是魏國公剛剛上奏的,按魏國公的計劃,算算時間,郭登已經與葉賊接上仗了。”

“卻不知道先生以爲勝負如何?”

楊溥自然不能逼問朱祁鎮,君臣有別。朱祁鎮不想回應楊溥,楊溥只能憋着。他輕輕一嘆,說道:“郭登乃是陛下慧眼識珠,是勳貴之中少有的大將之才,此去定然能手到擒來,只是有一件事情,老臣卻有一些擔心。”

朱祁鎮說道:“何事?”

楊溥說道:“今夏,福建也有受災的地方,就在沙縣。臣擔心朝廷賑災不及,百姓被賊人蠱惑爲亂。”

“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楊溥對地方局面深有體會。

他更明白是叫做兵災,兵災並不僅僅是兩邊交戰之時對百姓的殺戮,這僅僅是一部分,還有就是因爲供應大軍,各種勞役,差遣。

很多事急從權,爲了打勝仗什麼都不顧了。民力透支所引發的災難。

福建建寧府已經被葉留宗蹂躪一遍了,所以在建寧府駐軍,根本不能指望本地供應了,他能只能靠延平府,福州府供應了。

兩地百姓的負擔定然很重,而這個時候沙縣又決河了。水災之後,百姓流離,朝廷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在平定葉留宗之亂上面了,如果賑災不及時,這些百姓自然要找一條活路。

至於什麼活路,有葉留宗前車之鑑在。

豈不是很明白了。

朱祁鎮剛剛開始想不明白,但是被楊溥一點,他頓時有些領會,他立即說道:“朕立即傳令給焦宏,凡是以安民爲重,葉留宗這等鼠輩,留他一命也未嘗不可。”

楊溥說道:“陛下愛民之心,老臣欽佩之極。”雖然他口中這樣說,但是楊溥心中卻覺得估計已經遲了。

這是一種政治直覺。

一件事情發生之後,能讓局勢更壞,一般情況下,他是一定會發生的,或者已經發生了。

楊溥所想,是一點也沒有錯,此刻沙縣百姓已經嗷嗷待哺,暗潮涌動。知縣已經快控制不住局面了。

只是對大明朝廷來說,沙縣的動盪還是遠憂。真正的近慮卻是葉留宗。

而葉留宗此刻遭受到了他起兵以來最大挫折。

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
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