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

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

劉定之將整個流程與這幾個人重新梳理一遍,然後又去找郭登協調一些,讓郭登去盯樞密院那邊,聖誕節的閱兵是萬萬不能出了簍子。

然後再去乾清宮彙報。

無他,因爲聖誕節越來越近。

這一件事情也就成爲大明的頭等大事,最少在這幾天之內,不管什麼事情,都要等而其次的。

劉定之在乾清宮外遞牌子,不過片刻,懷恩就出來將劉定之給迎了進去。

他進去行禮的時候,眼睛偷眼一瞄,卻發現太子也在。看太子與皇帝的樣子,似乎父子之間剛剛在說些什麼。

劉定之自然不敢去揣測。

朱祁鎮見劉定之來了,就問了問聖誕節的事情。

劉定之自然是對答如流。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這一件事情就拜託劉卿了,此乃國之大典,內外觀瞻,斷不可出了茬子。否則,於國於卿,都不是一件好事。”

劉定之自然能領會其中要旨。

李賢退位,近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雖然拖詞爲李賢覺得老父年邁且多病,不能終養,實在是人子之不孝。

但是真正站在大明權利頂端的人都知道,乃是君臣之間,已經不能相容了。

李賢主動求去,乃是君臣之間最大的保全,也是最好的結局了。

以內閣一慣規矩,內閣首輔之任,都是從內閣之中選。劉定之自然有一種捨我其誰之感。而這一次大典,自然是劉定之上任之前的一場歷練。

這一件事情搞砸了,不單單大明朝廷面上無光,劉定之的首輔之夢,自然也是鴻飛渺渺。

朱祁鎮叮囑了幾句,就說道:“聖誕節,也就一兩日了,劉卿下去忙吧。”

劉定之行禮過後。緩緩的退了出去。

朱祁鎮目送劉定之走後,朱祁鎮問道:“你覺得劉定之與李賢相比如何?”

劉定之對朱祁鎮與太子之間的判斷沒有錯。

朱祁鎮這個時候,正在考教太子。

如果說之前對太子的歷練,更偏重於看,就是讓太子明白大明王朝底層是怎麼樣的,各地方是什麼樣的。

那麼在交趾省的經歷,更偏重於太子的行。

太子雖然遠在交趾,但也沒有超出朱祁鎮的掌控之中,每日入眠之前,朱祁鎮非要各個渠道傳來的太子的情報。

這些情報從來是一日一報。

雖然因爲消息傳遞的原因,朱祁鎮拿到手中的已經是十幾天前的東西了。

但是依然能讓朱祁鎮對太子在交趾的所做所爲,有一個瞭解。

之前太子就在彙報他在交趾的經歷。

這一兩年間的事情,卻也讓太子很快的成熟起來了。

太子親自領過兵,圍殺過安南餘孽,甚至親手殺過人。也放過糧,聘請過當地有名的士大夫,也見識過有安南忠臣,效豫讓,荊軻之舉。

說實話,一個國家國破家亡,給人的震撼,讓太子不得不深入思考之前他沒有思考過的問題。特別是安南亡國之中的一系列的問題。

要知道,安南亡國主要原因是安南國力並不如大明。但並不是說安南國內就沒有其他原因了。

特別是安南在體制上,處處效仿大明。

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大明。

很多安南有的問題,大明也有。更是讓太子在思想之上,有很大的變化。

別的不說,安南大姓,無非阮,黎,鄭,陳等。但是而今交趾省之中擔任要職的交趾士人,依舊是這四姓子弟爲多。

雖然阮熾力戰而死,黎思誠自焚殉國。至於各家,並非沒有慷慨殉國之輩。但是活下來的人在大明治下活得也很好。

雖然韓雍已經將他們相當一部分轉爲中原爲官。但是不可能治理安南不用一個當地人。

從個人與家族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太子的立場與他們並不相同。故而對士大夫集團有更全面的思考。

朱祁鎮對此很滿意。

這才問了太子這樣一個問題。

太子沉吟片刻,說道:“劉定之不如李賢。”

朱祁鎮說道:“何也?”

太子說道:“李公出而仕君,退而思國,以其無私心,乃國家之臣,而劉公,進而仕君,退而思君,亦無私心,卻爲父皇之臣。”

朱祁鎮微微一笑,卻有一絲苦笑。不是太子說的不對,而是太子說的太對了。

李賢不是朱祁鎮培養出來的。

李賢自己一步步在吏部歷練出來的,他主要爲官精力就在吏部。可以說即便是現在,吏部也是李賢的基本盤。

李賢看人犀利,辦事老道。而且他是有自己的治國思想的。雖然比較平庸,但是也是有自己的堅持。

所謂從道不從君。大道佐君王,就是說的李賢。這也是爲什麼李賢在西征之議之後,與朱祁鎮政治分歧,已經到了壓制不住的地步。

李賢明大道,識進退。有古士大夫的氣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君臣之間,縱然已經不如之前,但也算得上善始善終。爲人做事如此。也讓人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但是劉定之與之相比,就差了不少。

這並不是說,劉定之在辦事能力,處置政務上就差了李賢,恰恰相反,劉定之是朱祁鎮一手培養出來的。

從一開始就是底層歷練出來的。不管是什麼事務,辦起來都得心應手,特別是在賦稅上事情,最爲分明。

一些大工程,更是行家裡手,下面報上來的水利已經土木營造等工程,劉定之一眼就能看出來,下面有沒有說實話。

這個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點點歷練出來的。

劉定之更是大分工思想完善者與實踐着,他以少府的經驗,推行到了很多官辦工坊效果很好,這種思想辦法,也流傳到了外面。

在這上面劉定之是有功勞的。

真正要比處理庶務的能力,劉定之估計在李賢之上。

在道德上劉定之雖然不是什麼道德完人,但也大體沒有什麼差錯,唯獨是功名之心重了一點。這也正常。

那一個大官心中沒有一點立德,立功,立言之心。

只是劉定之最大的問題,就是與朱祁鎮牽連太深了。

內外都覺得劉定之乃是皇帝的私臣。畢竟劉定之入仕之後,幾乎所有履歷,都有朱祁鎮的影子。

連太子都這樣認爲的。

而首輔這個位置,前文也說過。

他有雙重身份,在皇帝面前代表羣臣,在羣臣面前代表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百官要相信首輔,相信首輔能將自己的意見與聲音反饋到皇帝那邊,並能左右皇帝命令。

但是劉定之在這上面卻是不合格的。

無他,劉定之受朱祁鎮影響最深。劉定之能在朱祁鎮堅持自己的意見,或者堅持百官的想法嗎?

朱祁鎮不知道,而外面百官更不覺得靠譜。

所以,並非劉定之就一定不如李賢,但是首輔這個位置,李賢坐明顯要比劉定之坐能服衆。

太子見朱祁鎮苦笑,小心翼翼的問:“李公之去,真不可挽回了?”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李卿有孝子之心,朕豈能不成全。”

李賢而今五十多歲了,說老也老,但是說年輕也年輕,做爲首輔大臣,再坐上數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不過李賢的父親是真的年過八十,既老且病了。但是想來這位老人家,寧可自己死了,也不願意兒子因爲奉養自己,捨棄首輔之位。

而是朱祁鎮與李賢的意見,早已不能融合了。

朱祁鎮想要大興變法的事情,能瞞得過別人,萬萬不能瞞得過李賢的。

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