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

第一百三十五章也先窺邊

成國公朱勇說道:“可是因爲大旱?”

“不錯。”張輔說道:“這數年朝廷收入大增,但是今年卻是一個災年,京城的用度靠着京城,通州,天津的倉儲,已經直隸一聲的產出,南方各省的糧食,就近調給河南,山東,兩淮,湖廣等地。”

“咱們與草原上打這麼多年交道,你也知道,即便你打敗也先,甚至是陣佔也先,這一場戰事就完了嗎?”

“且不說瓦刺的復仇,單單說陛下,準備了這麼多年,又豈能善罷甘休?”

“這一戰,一開頭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了。”

成國公朱勇說道:“兄長,這有什麼大不了的,這一戰我早就盼着打了。”

不錯,勳貴集團大多數人都是盼着打仗,而不是盼着和平,因爲只有打仗,纔有榮華富貴,打仗纔有權力,只要打仗,勳貴們纔有他們想要的一切。

雖熱很多勳貴打仗的能力已經退化了。但是以成國公爲首的中堅力量,還是盼着打仗的。

“我知道。”張輔說道:“這一戰最好不要在今年。拖上兩年最好。”

張輔也覺得莫名其妙,進入正統年間之後,這十幾年間,水旱蝗災相連。能稱得上是豐年的寥寥無幾。

成國公朱勇還是不如張輔,朱勇所看到的,只有從他的角度看的事情,而張輔所想的,卻是從大明朝廷角度看的事情。

今年委實不是一個開戰的好時機。

大明一年二千三百多萬石糧稅,今年上半年,或減免,或免徵的賦稅已經到了好幾百萬石,至於要下撥的賑災款項,恐怕也要數百萬石。

可以這樣說,今年朝廷幾乎不要指望從糧稅上有什麼收成。只要糧稅能平了賑災這個窟窿,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朝廷而今雖然也有積蓄,但這積蓄面對天塌地陷一般的窟窿,總是不夠用的。而打仗又是特別費錢的事情。

張輔並非沒有勇氣打仗,而是怎麼看怎麼決定,今日是能不打就不打。

成國公朱勇心中有一些小不情願。

畢竟在成國公看來,這不用他們考慮,皇帝不差餓兵,不管朝廷財政緊張到什麼地步,想來朝廷是不可能虧待打仗的人。

張輔根本是多操心。

只是朱勇習慣了聽張輔的話,說道:“兄長請放心,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張輔似乎看出了朱勇一絲絲抗拒,心中暗暗一嘆,也不多說了,說道:“別的我就不多說了,萬事小心。”

在朱勇就任徵虜大將軍數日之間。他就將京營騎兵給整頓好了。

以三千營爲核心,共五萬餘騎兵,從北京出發,通過居庸關到宣府。

這一路上,朱勇看到了才長長的馳道。

一輛輛馬車在軌道之上飛馳而過。從北京城外一直到宣府。本來是單道,而今已經變成了雙車道,可以對開,只是而今準備做戰,兩條軌道一律向北, 大量的物資從通州到北京,然後從被轉運宣府,大同。都是用馳道的辦法。

朱勇數次出入宣大,對這情況也很清楚了。

畢竟這馳道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他看着馳道問道:“從北京到大同的馳道修建好了沒有?”

“大將軍,而今轉運大同糧草,必須從宣府到大同,至於從京師直接到大同的路線,尚且沒有修好。兵部說,大抵在正統十四年可能修好。”

朱祁鎮一直沒有放鬆馳道的修建,同時也沒有加快修建。

有很多原因,技術不成熟,從北京向西向北,動是山地。如何讓馳道翻山越嶺,還是一大難事。

朱祁鎮寧肯慢工出細活。

還有工匠數量比較少。財政開支巨大,分數年完成,對朝廷財政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再有就是按照朱祁鎮心中的時間表,只需在正統十四年完成,大同,北京,宣府三角馳道的相連就行了。

即便如此,朱勇也覺得方便多了。

他們一路沿着馳道前行,到了宣府,然後點齊大軍,宣府與大同,共徵召五萬騎兵,與京營五萬鐵騎,號稱是二十萬步騎,出龍門衛,進駐獨石堡。

而楊洪已經在獨石堡等候了。

獨石堡雖然不小,但根本不足以容納十萬騎兵,於是乎明軍騎兵擺開了數裡寬的營盤,大軍的炊煙,在幾十裡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中軍帳中。

楊洪正在給朱勇說明情況。

楊洪指着桌面之上的地圖說道:“瓦刺大軍分散數部,徘徊在開平,大寧之間,探馬繁多,我派了不少夜不收,出去的多,回來的少,而今已經摺了近百名兄弟了。”

“只能探明他們的活動範圍,具體營地在什麼地方,卻還沒有弄清楚,但是應該是在商都河到開平之間。”

“具體的情況,屬下無能,卻沒有探明。”

朱勇說道:“楊將軍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只是以將軍看,瓦刺這一次南下,到底是何居心?”

在大明放棄開平與大寧之後,獨石堡就成爲了大明深入草原的一柄匕首,楊洪在這裡駐守不過萬餘人馬,面對瓦刺大軍壓境,能夠不懼艱險,努力放出夜不收,探明敵情,沒有亂了手腳,已經是不錯了。

楊洪想來想去,說道:“末將以爲,似乎瓦刺並沒有南下之心,如果瓦刺真有南下之心,就應該偃旗息鼓,大軍南下,攻打獨石堡纔對,這樣大張旗鼓反而讓邊牆戒備森嚴。得不償失。”

楊洪是用兵老手了。

能示之不能,不能示之能,這種粗淺的兵家道理,不用人解釋都非常清楚了。

也不覺得也先會不知道。

所以瓦刺所做所爲有難解之處。除非瓦刺不想打。

朱勇心中暗道:“似乎被大兄說中了。”他淡淡一笑說道:“瓦刺到底是一個什麼心思,派一個問問不就知道了。”

成國公朱勇隨即召集隨軍的錦衣衛千戶,作爲使者去見瓦刺也先。

至於成國公朱勇爲什麼要讓錦衣衛做這個,也很簡單,人臣無外交之權。即便而今有這個權力,成國公也很注意不讓就限於嫌疑之地。而今是將這一件事情交給錦衣衛。

畢竟錦衣衛乃是陛下的人。

成國公朱勇這邊剛剛吩咐下去,就有一個忽然進來,在楊洪耳邊耳語了一番,楊洪立即向成國公行禮說道:“大將軍,有瓦刺騎兵千餘人窺視營地。”

朱勇一聽,雙眼微微一眯,說道:“瓦刺是欺朝廷無人嗎?吳克勤。”

吳克勤立即出列說道:“末將在。”

成國公朱勇說道:“帶領你的人馬,去拿他過來。”

吳克勤就是吳瑾的叔叔,蒙古人出身,是勳臣之中一員猛將。他答應一聲,立即帶着本部千餘騎人馬衝出營地,向瓦刺騎兵窺探的方向而去。

就在大營北幾十裡一個小山坡之上,千餘騎瓦刺騎兵真戒備森嚴,唯獨十幾個侍衛簇擁着一個人,卻顯得很放鬆。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也先。

也先將大軍交給弟弟掌管,他自己窺視大明邊防。所看的並非僅僅是獨石堡這裡,還有宣府大同的邊牆,也細細看過了。

聽說南朝大軍到了這裡,才輕身而來,一看究竟。

畢竟也先已經橫掃塞外,大明邊牆之外,除卻海西已經沒有一處要地了,而海西本身太過偏東一些,遠離主戰場,可以忽略不計。想要拔海西要翻越長白山,有些得不償失。

海西對也先幾乎是雞肋,骨頭很硬,肉很少。

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
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