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

京營與邊軍是作爲大明的兩大主力。

京營這邊因爲成國公集團的倒下,朱祁鎮有能力擺平了。

但是邊軍卻不好弄了。

首先邊軍還是有一定戰鬥力,雖然很多邊軍的衛所,也是一片稀爛,甚至鎮守的總兵官也想上奏招募百姓爲兵。

也就是募兵。

在歷史上,明軍前期是衛所制度,而後期是募兵制度,甚至募兵也是邊鎮先開始的。

而且邊軍並非是像京營一般,找出一個整體的目標,因爲地理原因,九邊邊軍內部也是存在相互鄙視的態度。

朱祁鎮不可能一網打進。

所以朱祁鎮必須要用京軍打出一場毋庸置疑的勝利,讓邊軍恢復對京營武力的畏懼之後,朱祁鎮纔敢走下一步。

否則一旦鬧出什麼叛逃瓦刺,什麼兵變等等事端,可就不好辦了。

有明一代兵變從來不見少的。

但是打誰?

這一場勝利從什麼地方找?

這一件事情一直在困擾着朱祁鎮。

在今天秋季大災之後,朱祁鎮一直都想。

就在朱祁鎮思考的時候,卻聽腳步聲,匆匆而來,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皇爺,周相去了。”不是別人,正是範弘。

範弘也很老了。

他甚至一直在身邊帶一個三十多歲的太監,就是懷恩。

懷恩姓戴,家中原本也是書香門第,但是因爲族人犯罪被牽連入獄,後在閹割入宮。那是宣德初年的事情了。

與其朔範弘看中了懷恩,不如說,範弘覺得朱祁鎮會看中懷恩。

無他,因爲對太監用法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太監。

在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他需要一個強力的太監來維護皇權。但是而今朱祁鎮已經掌控了朝廷,也感受到了太監這個體系,固然是皇權的維護者,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大明綱紀的破壞者。

在朱祁鎮對太監進行限制的時候,他需要的太監,是能夠處理好宮內事務,又能與外朝文官有很好的銜接,還安於本分,不亂攬權斂財。

範弘就符合這個條件。範弘的文采很好,如果不是太監,在宮外估計也能考取功名的,而懷恩也是這樣,他的文采也不錯,而今有士大夫風範。

朱祁鎮聽到這個消息猛地起身,說道:“怎麼回事?之前不是說偶感風寒嗎?”

範弘說道:“老大人已經上了年紀,向日操勞無度,昨日以爲是偶爾風寒,只是沒有想到回去就不行,剛剛家裡人來報喪了。”

朱祁鎮聽了,嘆息一聲,說道:“輟朝三日,令禮部治喪,準備後事吧。等出殯那一日,朕去看看。”

對於周忱一別之下,就是永訣,朱祁鎮感慨萬分之餘,並非沒有準備的。

畢竟周忱與王驥胡濙都很老了。

朱祁鎮心中一直想換調周忱,本來周忱就是一個臨時的代替人選,只是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首輔一坐就是五六年之久。

不是因爲周忱多好,而是因爲國家多事。

在國家多事的時候,朱祁鎮不想在高層人選上做太大的改動,原因無他,內閣每一個人身後都有一大批人,換一個人,下面不知道多少人會受到影響。

大戰,財政危機,洪水,旱災,各方動盪,這一件件大事,讓朱祁鎮易相計劃,胎死腹中。

只是而今這個內閣也到了不調整不行的地步。

周忱,胡濙,王驥年紀都大了。剩下陳循,江淵,王永和三個人稱爲處理事務的主力。其中陳循六十五歲,也算是上了年紀,江淵五十歲還算年輕,至於王永和以治水之功入閣,卻在衆多閣臣之中叨陪末座。他的資歷比江淵還淺薄一點。

不過,這幾年水旱不常,他分管工部倒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但是總體上來說,內閣成員的能力,比之前的楊士奇,楊溥,曹鼐內閣都弱了一檔次不止。

而今周忱去了,由誰來接任內閣首輔也是一個問題。

王驥年紀比周忱還大,說不定什麼時候去了。而今王驥而今明顯是爲羅通佔據位置,想將他這個大學士的位置留給羅通,讓他政治思想能夠延續下去。

至於胡濙的請辭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一方面固然是胡濙年紀大了,而且不大在乎政治權利,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胡濙很明白的感知到皇帝已經成熟了。

雖然當今與太宗皇帝當地風格有些差異,更喜歡綿裡藏針。但是作爲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當年顧命大臣,還有自己識趣一點的好。

在太子日益年長的時候,朱祁鎮同意了,不過他沒有放胡濙還鄉,而是讓胡濙帶帶太子。成爲太子太傅。

朱祁鎮不指望胡濙能教太子什麼,他最喜歡讓胡濙教給太子的是養生之道。

朱祁鎮深刻的瞭解到一點,那就是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深刻明白了當初宣宗皇帝駕崩的時候,太皇太后心中的擔心與驚懼。

讓一個當上皇帝,只需登基而已。

但是如果將一個培養成一個會合理使用皇帝的權力,真正的掌控整個大明王朝,卻需要很多年。

除非天賦異稟,沒有十年是不可能的。

畢竟皇帝與大臣或許地位上有差別,但是想想就知道,文官頂層大佬,哪裡不是身經百戰殺出來的。

能力手腕都是一等一的。

朱祁鎮爲什麼不選最好的內閣大臣,反而組建了一個二流人才的班子,不就是有些人壓不住,說不服嗎?

區區一個幾歲孩童,如何能在這個權力爭鬥上佔據上風。

而整個大明的體制都是圍繞着皇帝來轉,也個不能履行正常皇帝職權的皇帝,能維持現有局面就不錯了。

哪裡還能將大明更進一步。

所以,朱祁鎮對太子別的要求可以退一步談,畢竟將來有的時間調教,但是有一點,卻一點要從培養。

就是如何養生?要自己活得時間長一點。

如何大明每一代天子都能活到六十歲,那麼天下決計是一個不一樣的局面。

周忱一死,胡濙要退,內閣一下子空出兩個位置,更不要說而今的天下也不太平,一直被朱祁鎮按下來的事情,變成了朱祁鎮現階段必須要解決的事情。

“可有遺折?”朱祁鎮問道。

範弘說道:“有遺折。”範弘一邊說着一邊雙手奉上。

朱祁鎮拿過來一看,卻見上面筆力潰散,就知道寫這封奏疏的人,當時估計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周忱前半段感謝朱祁鎮的隆恩。

將他從一個江南巡撫,提拔到戶部,然後又以天下大權相托。這十幾年間,他忙碌非常,但是他卻也很滿足。

這是一個士大夫最大的滿足了。

然後就是說他死後的安排。

他推薦陳循。

原因是:“陛下英明遠邁太宗,有明君故有名臣,臣草芥之輩,得陛下之垂青,尚能在直入青雲之上,陳芳洲人情練達,爲政清正,政務熟捻,爲人老成。定能領會陛下之深意。助陛下協理天下大事。”

朱祁鎮聯繫他所見過的陳循,立即明白周忱的意思。

陳循這個好不好?

他爲人是不錯的,翰林出身,有清名。主持內閣政務還是可以的,但是卻不是開拓之才。當一個內閣大學士卻是合適的。再加上內閣首輔一般都是內閣之中其他大學士接任。

畢竟內閣關係重大,如果從外面調入人員,不熟悉政務恐怕鬧出大問題來。

而陳循這些才能,六部尚書,各個內閣大學士都有的。

畢竟如果沒有一定的政務處理能力,怎麼可能爬上高位啊?

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
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