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

武英殿之中,朱祁鎮坐在龍椅之上,微微嘆了一口氣。

今天還是一個開始,文臣之中調整,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畢竟正如朱祁鎮辦事需要內閣協助的一樣,周忱新任首輔,他也需要組建自己的班底,讓他大權獨攬,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麾下沒有自己的人手,恐怕周忱的政令也推行不下去。

當然了,對於周忱的辦事能力,朱祁鎮從來沒有懷疑過。想要整頓好朝政,用不了太多的時間。

他現在微微有些後悔。

而今正是秋天,距離入冬還有一段時間。

瓦刺大軍在冬天是不能行軍的,所以朱祁鎮大概率覺得瓦刺南下是在明春,但是距離入冬還有一段時間。

如果瓦刺大軍在秋後入侵一波,大明的準備還真不大好說。

這就是朱祁鎮爲什麼急忙忙的召集大明頂級勳貴的所有話事人。

不過,片刻武英殿之中,大明勳貴黑壓壓的站滿了一屋子人。

Wωω ▪тт kΛn ▪co

這裡有很多人平日裡不顯山不露水,但並非不重要。

比如正西寧侯宋瑛,他就是太皇太后在朱祁鎮登基時賴以穩定京營的人選之一,乃是大明的駙馬爺。

比如武興,雖然從漕運總兵任上調入軍中任職,而今也是京營中一員大將。

從海西打仗已經回來的,郭登。

武進侯朱冕。

還有吳克勤兄弟兩人。

如是等等,還有很多人。

這些人比起英國公與成國公的權威,自然是不能比的,但也是大明軍隊的根基所在,很多人雖然依附於成國公等人,不過是朝中站隊而已。

畢竟他們不站到文官那邊。

但是從根子上,他們都是大明皇室的人,不過是太宗皇帝與宣宗皇帝的人。

連劉永誠也在大殿之中伺候。

可以說大明軍方的重量級人物,除卻在外面的人。都在這裡了。

朱祁鎮說道:“瓦刺欺朕太甚,今日商議一下,如何應對瓦刺南下,英國公,你是太宗皇帝留下的柱石之臣,太皇太后也叮囑朕,凡是軍國大事,必諮詢國公而後行之。而今局面國公以爲當如何應對。”

英國公說道:“瓦刺狂悖,必當征伐,只是朝廷多事,河南大工耗費朝廷人力物力。深入草原恐有不逮,陛下又下令斷絕瓦刺貿易,以臣對瓦刺瞭解,少了大明的物資,瓦刺支撐不了兩年。”

“正可用以逸待勞之計,重兵集於塞上,與瓦刺決戰。”

英國公張輔對現在這個局面,其實並不是太看好的,在他看來,早知道而今的局面,還不如去年就打。

去年打,朝廷雖然也在賑災,但是去年賑災數目也沒有今年這麼大。兩年消耗下來。大明府庫乃是正統登基以來,最困難的時候。

但是英國公更知道一點。

那就是朱祁鎮已經下定了決心,爲了這一件事情,已經罷免了三名大學士。這樣架勢,是不可能更改了。

英國公張輔不單單是一個將領,每一個可以統兵數十萬的大將都不是單純的將領。必然有政治家屬性。

他已經看出來,不能改變。

張輔就沒有與朱祁鎮硬頂的想法。

張輔作爲軍方大將,他如果與朱祁鎮硬頂,不管成功不成功,對英國公府,對大明都沒有好處。

而且張輔對手下敗將瓦刺,並不是多看重,特別是瓦刺與曹義在朝鮮打的那一戰,還有虎頭蛇尾的海西圍城戰。

似乎看出了瓦刺的虛弱。

所以,雖然大明的處境並不是太好,但是打得過瓦刺,還沒有什麼問題。

想想就知道了。

太宗皇帝的時候,可是北打蒙古,南打交趾,每一地都動用幾十萬大軍,還有下南洋,修建北京城。

朝廷當初出征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用盡全力。

雖然不是最好的情況,但是在張輔看來,沒有什麼不能打的。而且這一戰的勝負最重要的在什麼地方?

在前線?

不,張輔覺得在宮廷。

張輔也是看着朱祁鎮長大的,對朱祁鎮軍事能力,也是很清楚的。

即便朱祁鎮每天起來鍛鍊身體拉弓射箭,但是朱祁鎮的軍事能力有幾分,如果上陣殺敵,大概是一個合格的士兵。但是領兵打仗,心思太多太雜。不經歷練,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他最怕的就是朱祁鎮親征,即便不親征,瞎指揮也是很大的麻煩。

所以,張輔一邊講解策略,一邊想辦法拍馬屁,最好讓皇帝聽的舒服,只要皇帝不想來的突發奇想,這一戰就贏了三成了。

朱祁鎮聽了英國公的話,心中沒有一點波瀾,因爲英國公的方案這麼多年都沒有變過。他說道:“成國公出兵口外,朕是放心的,但是朕擔心,瓦刺這一次南下,恐怕就不是宣大一處了。”

英國公說道:“遼東有曹義,海西有焦禮。甘肅有任禮,此輩都是能征善戰之輩,瓦刺大軍而來,也足爲陛下守之,故而不管瓦刺幾路而來,決戰之地,就是宣大口外之地。”

朱祁鎮說道:“宣府令郭登守之,大同領楊洪守之。爲成國公後備,傳令各鎮,謹守邊牆,不得出塞。國公以爲如何?”

朱祁鎮對與瓦刺怎麼打,已經反覆思量過不知道多少次了,這一次與其說是商議,不如說是通氣。

之前是商議,不過是侷限於頂層幾個人而已。

這一次卻將這個決策擴散開來。

其實朱祁鎮在決斷之中,其實也存了一點小心思的。

雖然英國公說必勝,但是朱祁鎮對瓦刺還是有一點陰影的,所以在安排之上,將自己的人留在二線,不參與口外決戰。

楊洪,郭登兩個人,鎮守宣大。保定侯孟瑛不參與出征,自然要留守京師的。

可以說在成國公出徵之後,北京的留守軍隊,卻是朱祁鎮可以如臂使指的嫡系人馬。

如果成國公勝了自然不用說了,如果說成國公敗了。

那麼,朱祁鎮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成國公一系將領給打落塵埃,三楊代表的洪宣輔政集團,已經退場了,太宗皇帝留下的靖難勳貴集團,也到了退場的時候了。

不過,朱祁鎮本意上還是希望成國公能打贏的。

畢竟,朱祁鎮而今早就不急了。

反正時間在他這裡,英國公快七十了,成國公也六十多了,他們弟子不能說多不成器,只是說普普通通的。

熬死了他們,靖難勳貴還有什麼不好拿捏的。

時間會給每一個人一個答案,朱祁鎮只需等這個答案就行了。

隨即朱祁鎮分配任務,京營號稱五十萬人馬,但是之前也說過。大明衛所軍缺額近三分之一,這五十萬大軍自然是一有水分的。

其中山東河南衛南直隸衛所軍,都被徵召在河南大工之上了,也就是七萬班軍是沒有了。

剩下四十萬,其中缺額沒有三分之一,但也有好幾萬人馬的缺額。

也就是說大明京營實際人馬,在三十五萬上下,這還是朱祁鎮這幾年一直盯得很緊的緣故。

這一次分配十五人馬,神機營一部,五軍營一部,乃至全部三千營出動。

不過,大軍出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不過是先準備起來,等瓦刺那邊的動靜之後,再決定大軍什麼時候出京。

安排好了這一切,朱祁鎮好像想起了什麼,傳令從福建都司調集三萬兵馬從海路入京。

方瑾一直在福建整頓兵馬,上奏說頗有成效,朱祁鎮要看看。

他當然不是要檢閱。畢竟他也檢閱不出來什麼,他是要看福建兵在戰場之上的表現如何。

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
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