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

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

于謙雖然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黃河大堤之上,又看看運河兩岸,一路上速度並不快,行蹤也泄露出去了。

只是後來有很多地方上頭面人物,想要延請于謙,于謙嫌麻煩,就提高了速度,只是到了揚州,于謙的身體有些不大好,也不知道是不是路途疲憊了。

畢竟,在現代旅行是一種休閒方式,但是在古代旅行,卻是一種能要人命的事情。

于謙換船準備,渡過長江順着運河,直接到杭州。

只是船行大江之上,忽然有一艘大船攔住了去路。船上下來幾個人。其中一個年輕人說道:“於叔父,家父有請。”

于謙看着這個年輕人,看上去有些眼熟,說道:“閣下是?”

這個年輕人說道:“在下曹瑞,家父曹公諱鼐。”

于謙說道:“原來是曹兄之子。曹兄可在船上?”

曹瑞說道:“正是。”

于謙說道:“既然曹兄有請,我豈能不去?”

於是上了大船。

這一艘船很大,曹鼐也迎了出來,兩人相對一笑,都笑對方成爲一老翁了。

當年在河北水利上面,兩人是盟友,一個在中央發力,一個在地方用心,之後工程一成,曹鼐就背後給了于謙一下,于謙入閣無望,只能在地方大員之中不斷的專任。而曹鼐在反對朱祁鎮與瓦刺大戰態度堅決,被朱祁鎮一腳踹到了雲南。從此也沒有再進京的可能。

曹鼐而今雖然是南京留守,但是曹鼐更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一輩子就坐死在這個位置上了。

而且南京留守的權力一直在縮水之中。

南直隸而今已經成爲了一個地理名詞了。

從朱祁鎮一登基就籌劃着分解南直隸這一件事情,已經大體上完成了。

南直隸所轄的府縣都已經分割到安徽,江蘇兩省了。當然了,名義上南京留守的權力極大,兩個省仍舊在南京留守下轄。

但是實際上,分出去的權力,從直接掌控,變成了間接掌控。曹鼐想要對兩省有所動作,就必須通過兩個巡撫。

所以曹鼐的權力大大受到了限制。

他真正能夠掌控的不過是應天府。

甚至可以說,曹鼐而今的權力不過是一個大號順天府知府而已。

當然了,朝廷有事於江南,一般會讓曹鼐督辦。曹鼐纔有些事情做了,不論清丈上,還是督運安南糧草,等等事情之上。

但是朝廷也不會一直有事的。

曹鼐在南京留守的位置上,很是清閒。

這才知道于謙南下,從南京發舟,東行一兩百里,截住于謙,相會與大江之上。

曹鼐引着于謙入了船艙之中,曹鼐說道:“千秋萬壽宴上,不過遙遙一面,不得深談,而今纔有機會,與古人一談,遙想當年,我所做所爲實在是可笑之極?”

曹鼐所指,就是指當初並沒有爲于謙說話,導致于謙一輩子只能在外。曹鼐之後與于謙一樣的命運,他深刻的體驗了這種痛苦。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他們起居八座,到什麼地方都是一方大員。但是對於這些有政治抱負的人來說,唯有京師,也只有京師纔是他的決鬥場,是他們的歸宿。

曹鼐看着一個個小輩,你方唱吧我登臺,心中能夠好受了纔怪。

也正因爲如此,曹鼐深刻的理解了于謙的痛苦,這一件事情在他心中已經變成一根刺了。

于謙輕輕一笑說道:“回首一生,誰不可笑?”

只是于謙與曹鼐不同的。

曹鼐一直在中樞,甚至還當過首輔,他其實留戀在中樞的權力,但是于謙科名不好,就是從地方官之中一步步升上來的。

于謙作爲地方官的經驗,要比當京官的經驗多太多了。

雖然當時不能入閣,他也有些失落,但是于謙很快就調整過來了,甚至覺得在地方上其實也不錯。

以于謙的名望資歷,不管在什麼地方當地方官,都是高一格的存在。根本沒有人敢於謙唱對臺戲。

但是他在京師僅僅當了一年首輔,就有一種身心俱疲的感覺。

于謙習慣於做事,他雖然爲朱祁鎮完成了辟雍之會,但是背後的折衝與協調,讓于謙很不習慣。

這也是他辭官的原因之一。

在地方上,于謙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但是在京師,他是皇帝的副手。這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曹鼐也輕輕一笑,笑容之中,隱隱約約有些釋懷,說道:“多年以來,在西北可好?”

于謙說道:“還好?你在南京感覺怎麼樣?”

曹鼐輕輕一笑,道:“也很好,秦淮風月,江南煙雨,能軟了我這個北人的骨頭。”雖說曹鼐如此說,語氣之中,有一種自嘲的情緒。

于謙輕輕一嘆,也沒有說什麼?而是舉杯。曹鼐亦舉杯,兩人對飲一杯。

這一杯下去,兩人話匣子就打開了。

說實話,他們兩個人都是而今大明元老重臣。

當然了,並不是說資歷老,就是元老重臣的,比他們兩個人老的大臣並非沒有,必須也曾經擔任過顯赫的職位。

比如江淵。曾經擔任過大學士。

兩人同樣的經歷,讓他們兩人有共同話語。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個人把酒臨風,江風迎入懷抱,吹得兩人衣帶飄飛,恍惚間好像神仙中人。

大江茫茫迎入眼簾之中,恍如之間,似乎目極虛空,再無他物。

曹鼐忽然問道:“於兄,你後悔嗎?”

于謙說道:“後悔什麼?”

曹鼐說道:“當初楊溥捧殺你,你如果避開修河北水利的差事,最少能執掌內閣數年。”

曹鼐之所以不多說,卻也明白。

朱祁鎮不會讓一任內閣長久掌控權力的,朱祁鎮雖然不是換內閣如流水,但是從他登基以來,到而今,內閣成員也換了二十多人了。

至於內閣的核心,也是內閣首輔,沒有一個人掌控十年以上,而今于謙又創造了最低記錄,不過一年上下,就罷相。

于謙說道:“不後悔,百年之後,誰記得我大明首輔有多少個,但是我卻記得河北山水,河北山水也記得我。求仁得仁而已,夫復何怨?”

于謙反問曹鼐,說道:“怎麼你後悔了?”

曹鼐沉吟片刻,說道:“不後悔,當時大明與瓦刺開戰,勝負未明,但禍已先致,貓兒莊之戰就是證明。”

雖然如此說,但是曹鼐到底後悔不後悔,只有他知道。

曹鼐說道:“於兄從京師而來,陛下欲何爲,可否告知一二?”

于謙微微一頓,立即想到曹鼐來見他,決計不是簡單敘舊這麼簡單,果然是打聽陛下的心意。

于謙卻沒直接回答,反問道:“如果你知道,陛下如此英明神武,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就數敗瓦刺,盡復漠北西域,武功尚在太宗皇帝之上,當初你會阻止陛下嗎?”

曹鼐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當然是不會了。

曹鼐當初反對朱祁鎮,大部分也是公心,他看到與瓦刺開戰的危機,貓兒莊之戰,也證明曹鼐所看到的危機,並非虛假。

但是知道大明而今的戰績,還會不會反對,肯定是不會的。

于謙說道:“曹兄而今六十有三吧?”

曹鼐說道:“愚弟小兄長四歲?”

于謙說道:“而今我腳寒之症,夜夜發做,幾不能眠,每日起來,枕頭上都是頭髮,想來天年將至,卻不知道曹兄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如果問這個問題的是別人,曹鼐定然不會給好臉色。但是問這個問題的是于謙,曹鼐心中不舒服,但也沒有直接反駁。

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
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二章 軍議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