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

第四章朱祁鎮的算計

真以爲逃進山中的都是什麼良民嗎?

這些在山中結寨而居的百姓,就是官府所言的刁民。

雖然這樣說不大好,但是深山之中很多愚昧的百姓,的確不知道後果,殺人越貨,簡直家常便飯,根本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

即便後世一些偏僻小地方,也將王法當回事,更不要在這個時代了。

也是項忠有勇力,有膽魄,有手腕,同樣也有智謀,才能看似順順利利的上山帶下來幾十萬百姓

安置在襄陽,南陽一帶。

如果有人想仗着大明官員的身份就能完成這一點,早就人頭落地了。

朱見濬這才放心多了,但是又有了新的疑惑,說道:“於師傅,父皇登基以來,每日勤政不已,賑災之事從來沒有半點拖欠,就算是每殺一人,也必讓三法司多次覆刑,何以百姓屢屢爲亂,這白蓮教怎麼又能坐大?”

于謙長嘆一聲,說道:“陛下是明君,但是天下事,並非一個人就能做好的,而且百姓生活太苦,生死就在眼前,哪裡會念什麼君恩?”

“太子在蘭州衛也一年有餘,難道好不知道這一點嗎?”

如果之前,告訴朱見濬。朱見濬不會理解,他一個高居皇宮之中的太子,又怎麼能明白民間百姓的艱辛。

但是在蘭州歷練了一年,吃過苦,受過難,手上出過燎泡,餓過肚子,喝過泥水,生過病,淋過雨。更明白,他所經受的一切,對真正大明底層百姓來說,卻是夠好了。

至少,這些人還是吃皇糧的。

至少,西北衛所被于謙清理了一番,各種欠餉都沒有了。

比真正底層百姓,要好上不少了。

真正的底層百姓,根本沒有心思想別的,他們的一切思維都在吃飯上,因爲不努力想辦法,他們隨時都面對斷炊的危險。

爲了能吃飽飯,造反算得了什麼?殺頭算什麼?

很多人都不將自己的性命當一回事,因爲他們的性命有時候真就是那回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在某個角落裡面了。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不能說沒有功業。

但是他的功業距離百姓有些遠,或許河北百姓受到了朱祁鎮的恩惠,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徵兵河北百姓最踊躍的原因。

但是對於其他的百姓來說,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

不過,有時候沒有什麼變化,並非什麼壞事。最少說明了,大明百姓生活標準,並沒有向下跌落。

于謙看着朱見濬的臉色,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其實以老臣之見,這一次白蓮教之亂,並不僅僅是因爲如此,恐怕真正的問題還在中樞。”

朱見濬心中一動,說道:“可是父皇身邊有奸臣?”

于謙苦笑搖搖頭,說道:“不是,李賢也不能奸臣。”

朱見濬說道:“師傅所說是李首輔,以孤看,李首輔不像是奸臣啊?”

于謙說道:“老臣也沒有說李賢是奸臣,只是他的京察大計太過嚴厲一些了,整個天下可以說官不聊生。”

于謙對李賢的舉動,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了。

去年,也就是正統二十三年的時候,李賢啓動京察大計。于謙雖然不在京城,但是他心底也是贊成的。

畢竟這幾年,朱祁鎮忙於征戰,對官員的監督就放鬆了。他當初對高陽伯李文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來。

如果不是時間緊,還有瓦刺的威脅,于謙決計不會讓李文好過的。

于謙的處置尚且如此,各地地方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一來,官府腐敗自然滋生了。

是時候好好整頓一遍。

只是于謙看李賢做的事情,有些失分寸。

從去年京察以來,已經有兩個巡撫,數個知府,幾個主事,一古腦被掀翻了,至於被罷免的縣令,更是數不勝數。

一時間官場震動之極。

于謙也大爲側目。

並不是于謙對那些自甘墮落之輩同情,但是作爲政治家,和光同塵是必修一課,洗刷吏治是一回事,但是將天下弄得人心惶惶,就真的好嗎?

有矯枉過正之嫌。

只是于謙並不知道,想要矯枉過正的人不是李賢。

李賢是多少年的老吏部了,放在現在,就是他大半輩子就是組織部,其中分寸拿捏,對李賢來說根本就是本能了。

如果一切讓李賢來做事,決計不會鬧出這樣的事情來了。

真正在背後推動的乃是朱祁鎮。

朱祁鎮之所以這樣做,卻是因爲祖制。

朱祁鎮被李賢勸阻之後,心中就一直再想大明祖制到底是什麼?纖細的說,就大明祖訓,大明律,已經太祖太宗的詔令爲中心的體制。

不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纔是祖制,太宗皇帝也是算。

畢竟太宗皇帝當年做的事情,其實早就違背了太祖皇帝的意思。

朱祁鎮爲了瞭解大明祖制在大臣心中的地位,啓動轉對之法,也就是大明京官五品官以上,按照順序每日去乾清宮與朱祁鎮談話。

大明京官數量不少。

朱祁鎮花了大半年纔算是將羣臣的思想摸清楚了。

羣臣對祖制的態度大抵是四條,第一祖宗立法精密,即便有所不行,那也是執行人的問題,並非祖制不同。第二,祖宗成法,已經有了成效,如果變更的話,不見其利,先見其弊。第三治國在於法祖,也就是說,你這個皇帝心中沒有一點逼數嗎?你是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你瞎出什麼主意,按太祖太宗的意思來辦就行了,第四,即便祖制真有了問題,也不應該大規模變革,而是救弊即可。

對照羣臣的態度,再來看李賢的舉動。

就分明之極了。

李賢的整改措施,就是兩個字:“救弊。”

但是朱祁鎮卻不滿意這一點,即便而今他已經有所讓步,他總就要將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的。

那麼該怎麼辦?

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然大家都覺得祖制好,那麼就按照祖制來。

所以這一次京察才弄得天下鼎沸,官不聊生。

或許白蓮教亂事,也是白蓮教積蓄了多少年的爆發,但也有天下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官的心思都在這一件大事上。

爲什麼會這樣?

並非朱祁鎮抓住很多大臣的小辮子不放。這不是皇帝該做的事情。朱祁鎮做事從來不會針對某個人。

某個人除非到了石亨這個地步,否則不值得朱祁鎮針對。而這一次清理出來的官員,最高不過一巡撫。堪堪到了朱祁鎮認爲重臣的序列之中。

至於下面的官員,更是不夠格讓朱祁鎮關注。

朱祁鎮就是翻開大明律,將下面官員的罪名,一條條按照上面的對照,凡是輕了的一律駁回刑部三法司的判案。

友情提示一下,大明律修過三次,最後一次是洪武三十年,以後都在沿用。也就是說,朱祁鎮是一律照搬太祖他老人家的手段。

至於太祖他老人家是如何對待貪官污吏的。

也就理解了爲什麼大明上下官員官不聊生了。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時過境遷,不可能拿太祖皇帝法,殺而今的官員,他的目的也不是爲了殺人。

而是讓大明官員自己上奏請求修訂大明律。

如此一來,作爲祖制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大明律的修訂解釋的權力,就到了朱祁鎮的手中。百官之中,就又缺少一個可以制衡皇帝手段。

什麼?

他們不同意。

朱祁鎮還怕殺人不成?而且朱祁鎮也是通過大明律殺人,怎麼說也不能算是非刑殺人。看誰坐不住。

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
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貝琳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八十章 寇深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