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

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

“貴州土司因爲去歲征戰,已經有了怨言,臣以爲當一手軟一手硬,安撫各地土司,發放錢糧,以酬功,也要跳出來一些不軌之徒,一一正法,以整朝廷之威。”王驥說道:“在此之外,就整頓衛所,特別是驛站就可以了。”

朱祁鎮點點頭,大明在貴州有什麼?

不就是一條路而已,爲何這一條路的驛站,保證朝廷與雲南之間的消息物資的暢通,乃是貴州最大的作用。

在古代開發貴州,實在不是什麼有利可圖的事情。

王驥說道:“雲南卻要分內地,衛所,外藩。”他微微一頓,說道:“請以地圖言之。”

朱祁鎮一揮手,立即有人將雲南地圖鋪在桌子上了。

說實話,看明朝內地地圖,還有一點後世中國的樣子。但是雲南地圖,簡直慘不忍睹。看麓川就到了海灣之處,如果不知道,還以爲麓川就已經到了孟加拉灣了,卻不知道他們他們距離孟加拉灣,還有不短的距離。

朱祁鎮甚至不能將上面的地圖,與他後世的印象對上號,如果不知道大明還是一樣的大明,他一度以爲東南亞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了。

這也是朱祁鎮推動天文測量的另外一個原因,用天文定位的技術來繪製地圖。畢竟經緯度這種概念,在很早就有了。

王驥卻不覺得自己的地圖不對,依舊說道:“雲南內地,就是昆明,楚雄,大理的府縣,乃是雲南根基之地也,在此之外,有金齒到麓川,此地臨西方之敵,由元江到臨安,此地臨安南。”

王驥隨即用手一話,就是地圖中間一片,說道:“這一帶,就是雲南之根基,而麓川,臨安,曲靖,乃是雲南三個門戶。這三個門戶,都是衛所聚集的重地。”

朱祁鎮細細看過去,忽然覺得,這雲南從某種程度上,是足以立國的,山川形式的確不錯。

王驥說道:“在此之外,就是外藩。”

“三者用不同的辦法,於內休養生息,遷移民戶,修整水利,大舉屯田,囤積糧食,一旦調兵入滇,也讓雲南本地足以支撐,省運糧之苦。”

“而治門戶,當治衛所,雲南衛所疲敝,臣自然一一處置,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是一個難事,不是別處,就是麓川襄王。”

“襄王貴爲親王,禮絕百僚,在雲南,即便是臣也在襄王之下,萬一襄王一意孤行,何人能治?”

“而麓川之地,又是雲南西方門戶之地,一旦有失,影響太大了。這一件事情不得不處置。”

朱祁鎮也明白。

正因爲麓川非常重要,這才讓大明決計不能忍受麓川的挑釁,一定要打服才行。

而今襄王雖然分封了,但是他麓川的戰略地位,並沒有什麼變化。足以讓王驥頭大。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也早就有解決方案了,說道:“朕就給王卿再加一樣俸祿,以王卿爲襄王傅,襄王須以師待之。”

“襄王但又不從,可以上奏朝廷處置。”

其實這給了王驥對襄王的管轄權。

這個想法朱祁鎮早就有了。今後雲南巡撫都要兼這個官職,當然了一般情況下,他們也不會去管襄王的事情,但是一旦需要管的時候,雲南巡撫是有這一個權限的。

其實也是因爲太皇太后在,所以纔要用這樣迂迴的形式。

畢竟不看襄王的面子,也要看太皇太后的面子,如果襄王是遠支親王,早就可以直接明文下令,讓襄王聽雲南巡撫的,或者讓襄王相爲雲南巡撫的下屬。

王驥說道:“臣謝過陛下,如此則雲南內地無恙,最難治者,莫過三宣六慰了。”

“臣有三策。”

“第一請陛下冊封刀氏爲宣慰使,以酬刀氏之功。以想各長官司表明,朝廷所爲不過是爲了懲處冒犯天威的思家而已。”

“絕非絕土司而封親藩之心。”

朱祁鎮心中也明白,有些事情,是解釋不清楚的,越描越黑。就如同這一件事情。單單憑藉這樣的解釋,不足以讓各土司信服。

但問題,各土司即便顯懷忐忑,也不敢對朝廷怎麼樣。

蓋因強弱之勢太明顯了。保定侯才離開雲南幾個月,這些土司還不能也不敢忘記保定侯之威。

所以,朝廷給了臺階,他們自然要下。

不過下臺階是下臺階,想讓他們解開心結卻是難了。

“第二策,就是修建雲南到麓川的驛道,交通襄王,以備非常。”王驥所言的非常,是什麼樣的非常,並沒有說明白。

但是朱祁鎮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

非常之一,就是思家進攻襄王。雲南派人救援,非常之二,就是襄王起了別的心思,雲南也可以做出快速反應。

至於,朱祁鎮自己想得對不對,王驥自然不會說清楚。否則一個離間天家骨肉,就夠王驥喝一壺了。

一時間,朱祁鎮心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此封一個王爺對國防真有好處嗎?

他還沒有見到好處,卻已經見到了種種麻煩。想來將來襄王與雲南之間的扯皮決計是少不了的,這個不容於正常朝廷體制的藩王。在文官眼中定然是一個大麻煩。

“第三,就是匯合各路土司,共同討伐孟養。”王驥詳細解釋道:“保定侯一戰令麓川破膽,而思機發東山再起,原因不在思家,關鍵在於緬甸,於各路土司的支持,而孟養在金沙江以西,漢人軍隊從來沒有遇過金沙江的,更是道路艱難,如果大軍伐之,臣擔心十停之中,未戰就要折損三停。”

“所以不可以力克,必須以智取,臣原因拉攏各土司,以思家之地許之,以雲南一部爲中軍,匯合各部土司爲附從,進攻孟養。”

“必然大勝。只是如此一來,各土司彼此之間制衡的局面,恐怕要打破了。臣只能保證十年之內沒有事,但是二三十年之後,南疆必有大變。”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王驥的擔心。

首先,因爲思家的實力有限,王驥只要能在外交之上孤立思機發,最後打仗就是掃尾了。但是這個最大的後遺症是,大明太祖太宗經驗的南疆格局,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說緬甸老撾都隸屬雲南,就是因爲大明雖然對這些地方進行間接管理,但是並非不管的。彼此土司的位置,各自之間的制衡從太祖那個時候,就開始了,沐英大敗麓川,卻留下思家,未必不是這個原因。但是麓川的崛起,已經將這個制衡體系打破了。

如果朱祁鎮再派大軍,力破孟養,並在孟養重新劃分各部的位置,重建當初的制衡體系,或許與太祖年間的不一樣,但是依然能建立起對南疆的間接統治。

但是朱祁鎮不會爲王驥派兵,王驥只能更借重於外交手段,想要大規模調整南疆土司,卻是不能了。更不要說要將思家剩下的土地分給各方。

這樣一來本來支離破碎的制衡體系,就更不成樣子了。

沒有這一套制衡體系之後,想來南疆先要亂上一陣子,最後決出一個霸主來。到時候南疆就真不復大明朝廷所有了。

所以十年之內,可保完全,但是二三十年後,就不好說了。

朱祁鎮心中嘆息,麓川之徵,此刻看來固然痛快淋漓,卻是打了半截仗。孟瑛雖爲一員大將,方面之才,但是在某些地方,也是不如王驥。

朱祁鎮心中未必沒有再派遣大軍南征,但是天下局勢輕重緩急,他還是拎得清的。

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一章 仁政
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一章 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