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

第一百零八章不負使命

足利義政心中暗暗權衡利弊,隨即又問:“不知道先生準備如何解決孤的問題?”

李實說道:“其實海商亦商亦寇,朝廷拿他們也是沒有什麼辦法的。但是殿下的問題,卻可以用我朝故事處理。”

足利義政說道:“願聞其詳。”

李實說道:“殿下以爲我國開海,其實不然,其實我國大部分地方都是禁海的,唯有每省有一個港口開海,於是一省貨物聚集於此處,出海行商在此處最爲便捷不過了。”

“朝廷再設卡收稅,每一個港口多則數十萬兩,少則十幾萬兩,當國庫之五一。”

足利義政一聽李實所說的數目,頓時眼睛都亮了,說道:“此話當真。”

李實說道:“豈敢有虛言?”

足利義政心中不由的盤算起來了。

雖然日本金銀比例比大明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日本這些大金礦,大銀礦還沒有開掘的時候,這些比例相差並不大。

數十萬兩白銀,對足利義政來說,已經是相當大一筆錢了。

他一時間想到,如果日本也有這樣一座港口,對幕府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大的裨益。

他幾乎脫口而出說道:“好。”但是又想到必須說服細川勝元,他與細川勝元聯手,就能壓制住其他的大名,但是面對細川勝元,足利義政還是沒有多少底氣的。他立即說道:“此事我回去之後,一定好好與衆臣商議。”

隨即足利義政起身離開了。

李實擡頭看一片片凋零的櫻花,心中暗道:“希望一切順利吧。”

足利義政回去之後,先與今參局商議。今參局聽了之後,也是心動,她似乎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將軍,妾聽說有人在佐渡島挖到了金沙,明人是不是爲此而來的。”

佐渡島上的金礦傳說,最早流傳就是在十幾年前。傳說有一個人在佐渡島上採到了一袋子沙金,從而變成富豪的故事。

當然了,這也是民間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沒有原型,也很難說的。

足利義政微微一愣。隨即一笑,說道:“這些坊間流言蜚語,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而且就算是島上有些許金銀又怎麼樣?”

“明人給我的纔是一座活金礦。”

足利義政此刻被每年幾十萬兩的數字給衝昏了頭腦。他完全忘記了,明朝能做到的日本未必能做到的。

足利幕府管轄下的日本,根本不能算一個整體。大明其實也有很多私港,但是由於成本問題,還有官府的壓力。

畢竟大明水師雖然比起永樂年間差太多了,但是這一支船隊,依然是當今東亞,乃至東南亞最大的艦隊。

不管再大的海盜頭目見了這船隻,都不敢怠慢。

他們才老老實實的。

真以爲官府與海盜之間的平衡,僅僅是一個名分而已。

日本水師實力,根本比不上大明水師的一個手指頭。再加上日本海岸線綿長,各地大名各自爲政,內外勾結之下,足利幕府哪裡能完成閉關鎖國的壯舉。

既然不能將大部分海貿聚集在一個港口之中。那麼就有大量的偷稅漏稅。到時候這個活着的金礦,能給日本帶來多少利益就很難說了。

至於佐渡島。

如果僅僅是尋常金礦,足利義政的決斷並不爲錯,真要說出來,如夾金溝這樣的金礦,每年給朱祁鎮帶來收入也不過幾萬兩白銀上下。

對朱祁鎮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根本比不上海關的收入。

但是佐渡島是別的金礦嗎?

佐渡島開採了三百多年,總共生產出七十八噸黃金,白銀兩千三百多噸,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素質。

要知道大明每年稅入是論兩的。

就在足利義政滿心歡喜的做出了他後悔一輩子的決定。

將佐渡島借給了大明,換取大明對博多港開港的支持,也就是大明官方下令,與日本貿易只能去博多港。

之所以不是長崎,卻是這個時代還不是長崎興旺的時代,日本西海岸博多港更被日本看重。

足利義政也是知道,自己水師實力不足,但是他想要做的不是加強自己的水師,這也太費錢了,而且無用。

足利幕府的主要敵人,不是別人,就是日本各島上面的大名。對付這些大名,幕府不需要太多船隻。

足利義政自然不願意在水師上多費力量。

隨後足利義政說服了細川勝元。當然了君臣之間的利益分配,就不要擺在檯面上來說了

有足利義政與細川勝元支持。這一件事情就此通過了。

於是在正統二十一年五月的黃道吉日之中,李實代表大明天子,再次冊封了日本國王。

於是足利義政成爲繼足利義滿之後,第二個受大明冊封的日本將軍

至於下面一些勾當。

比如日本借佐渡島給大明,日本與大明聯合打擊日本週邊的海盜,日本與大明之間在貿易上一系列規定。

日本商人可以到大明去經商,但是僅僅限於寧波一口,而大明商人到日本去,也只限於博多港。不得去日本其他地方。

否則就是違法,被日本抓住了,可以自行處置。

李實在日本耗了兩三個月終於滿載而歸了。

他從日本回到朝鮮,先是拜見了徐有貞。

徐有貞與李實細細談過,微微一笑說道:“李兄這一次差事辦的不錯。回去之後,定然被陛下嘉獎。”

李實苦笑說道:“嘉獎什麼的,我就不要了,我就擔心,陛下撲一個空,反而遷怒到我們頭上。”

徐有貞微微一笑,說道:“這個請李兄放心,我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李實說道:“徐兄的意思是?”

徐有貞說道:“我就不相信,偌大個朝鮮還找不到一點金礦。”

徐有貞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李實豈能聽不出來。李實這是想要李代桃僵,只要有金子出來就行,難道這金子還能自己跳出來說自己是從什麼地方挖出來的不成。

但是李實心中卻也有些不忍,說道:“朝鮮新定,如此一來,恐生亂事,當今陛下英明神武,應該不會暴怒纔是,徐兄三思而後行,而且我在日本打聽,似乎佐渡島上有黃金,也不是空穴開風,只要細細找幾個大匠,應該是有些收穫的。”

徐有貞長嘆一聲說道:“希望如此吧。”

但是他心中卻不願意用自己的前途去賭皇帝的心情。

畢竟徐有貞也明白,其實在朝廷之中,有很多人看不管徐有貞。徐有貞之所以步步高昇,隨即簡在帝心,不是因爲他徐有貞品行如何,而是他徐有貞能辦事,什麼事情交道他手中,從來沒有出過紕漏。

而今如果這一件事情辦不好。

或許皇帝當時不會發怒。

但是今後會怎麼想?

徐有貞很擔心,會不會在皇帝心中就此埋下了辦事不利的引子。

這是他決計不想看到的。

所以,既然皇帝認爲佐渡島有金礦,那麼佐渡島一定有金礦,即便這些金礦是從其他地方挖掘出來,然後埋在佐渡島上再次挖掘出來,也是一樣的。

徐有貞心中這樣想,口中卻不會這樣說。他隨即岔開話題說道:“少府的大匠已經到了,據說這些大匠都是很厲害,身上還掛着官身,想來會在佐渡島上有所收穫吧。”

徐有貞與李實談過之後,覺得事不宜遲,立即派水師帶了數千朝鮮勞工,還有少府派來的大匠作,一併乘船,去佐渡島了。

不管佐渡島上有沒有收穫,都要派人細細探查一番。

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
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