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

第五十四章于謙的身體

朱祁鎮說道:“讓你留下三個月,等過了年再南下,雖然等不到孩子出生,但是你生在天家,自然要承受天家之任,你不是沒有看過交趾那邊的情報,交趾事情太多,又距離北京太遠,很多事情必須當機立斷,韓雍雖然是能臣,但是很多決定,是你能做的,而他不能做的。”

太子是金身的,在北京的時候,太子只是半君,皇帝光芒完全遮蓋住太子的光芒,但是在交趾這個新佔之地,太子的光芒是無人敢遮擋的。

一些韓雍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太子做來就毫無問題。

從根本的原因,還是交趾距離北京太遠了,遠到了等一件事情從交趾傳到北京,北京在做出決定傳到交趾,交趾的情況,就演變到了下一個階段,之前的解決方案,完全不能解決交趾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的控制能力是有極限的。

朱祁鎮就感覺到了。

向西到伊犁,向西南到拉薩,向南到交趾,這都是到了極限的感覺。

當然了,如果建立起完整的海路體系之後,大明向南的控制力還能延伸,但是到底能延伸到什麼地方,就要還航海的技術有多大的提高了。

太子在交趾的作用並非可有可無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或許時間長了,也就慢慢不需要一個皇室成員坐鎮交趾了,但是這個時間段,最少在十幾年到二十年左右,新一代沒有在安南治下生活的人成長起來。

安南這個國家,與這個民族也就慢慢的走進了歷史。

在此之前,皇室成員在交趾坐鎮,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太子說道:“兒臣明白了,兒臣應該以大局爲重。”

“如此就好。不過不管怎麼說,這都喜事,來人,賞賜太子妃------”朱祁鎮說到這裡,一下子卡殼了,對於大明女人喜歡什麼。他微微一頓說道:“綾羅綢緞各百匹,金銀幣各千枚,其他首飾什麼的,讓少府送上一批。”

懷恩立即說道:“是。”

太子說道:“兒臣代太子妃謝過父皇。”

朱祁鎮說道:“有什麼好謝的,都是一家人,你不要在這裡的,去看看太子妃吧,多陪陪他。就說我讓你去交趾,他要怪,就怪我吧。”

太子說道:“父皇言重了。”

朱祁鎮說道:“于冕一直在你身邊吧?”

太子說道:“正是。”

朱祁鎮說道:“讓他過來,你快去吧。”

太子退下之後,不多時于冕到了。

說起來於冕三十多歲,比朱祁鎮要小上幾歲,單單看體型儀態來看,頗有當初朱祁鎮初見於謙的樣子。

朱祁鎮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逐漸老了,反而越來越容易回憶起當初。

他看了于冕一會兒,才問道:“你父親心意已定?”

在上次朱祁鎮與于謙之間的裂痕出現之後,于謙就開始上書乞骸骨,二個月之內,六次上疏。

朱祁鎮每一次都親自挽留,但是都沒有什麼結果。

所謂道不同不同爲謀。

于謙對朱祁鎮太過激進的政策,並不是太看好的,他又沒有辦法挽回,再加上身體多年勞累,已經有幾分不能支持。而今爲皇帝辦了辟雍之會,自覺不負朝廷,不負朱祁鎮。自然不願意在北京繼續做他並不喜歡的事情了。

朱祁鎮只能曲線救國,想通過於冕來挽留于謙。

于冕說道:“回陛下,父親身體不好,長夜不能寐。雙腿常常冰冷無比,臣母將其抱在懷中,如同冰塊,關節之處,一遇天寒就痛,父親秉性堅強,卻常常深夜呻吟出聲,臣恨不得以身相代?”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

于冕說着說着,雙眼含淚下跪說道:“陛下,非臣父棄君父,實在是臣父乃是南人,卻常年在北,多年主持水利,又常常以身作則,渾身泡在水中,太醫說,實是早年風寒入骨,傷了機理,老年發做起來。唯一在南方修養,尚有挽救的希望。”

“請陛下念在臣父一生爲朝廷效力,請陛下放臣父還鄉。”

朱祁鎮低頭說道:“朕竟然不知。”

朱祁鎮知道于謙的身體不好,但是于謙身體不好到什麼地步,卻不知道了。畢竟朱祁鎮日理萬機,也不是可能關注于謙的脈案。

而且聽起來於謙這個病根的做根本原因,就是修建水利。

他而今想想,覺得定然是治理黃河的事情。

倒不是說修建河北水利的時候,于謙就沒有泡過水,而是從整體上來說,修建河北水利的時候,並不是太着急的。

于謙也不至於親自下去。

但是黃河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之前堵住缺口,還是修建兩道長堤,將黃河新河道鎖在其中,這都是非常急的。這個時候,很多時候,都需要于謙這個總督,到第一線激勵士氣。

現在想想,于謙能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完成黃河新河道的工程。越是一個奇蹟。

“罷罷罷。”朱祁鎮對於謙有很深的感情,雖然之後雙方因爲政見的原因,彼此之間從親密到疏遠,但是時間也沖走了所有的芥蒂,而今朱祁鎮當初剛剛登基的大臣還有幾個,也只有于謙了。

連劉定之當初也不過是一個新科進士而已。

朱祁鎮對於謙的感情更加深沉且複雜。

他雖然不想讓于謙成爲大明的首輔,又覺得如果於謙真能誠心誠意的輔佐自己。那麼要比劉定之強上十倍。

將來的變法,也就更好辦了。

只是而今于謙真要走。朱祁鎮還能說什麼吧。

他一時間不想說話,一揮手,讓于冕走了。

等大殿之中,只剩下朱祁鎮一個人的時候,他從一疊奏疏最上面抽出一本,正是于謙乞骸骨的奏疏。

朱祁鎮提起硃砂筆,懸空在奏疏上面好一陣子,只等一滴紅墨打在奏疏之上,才迅速落筆,在上面寫了一個“準。”

北京於府。

于謙在北京的府邸,還是御賜的。

當時並不是太大,不是朱祁鎮不大方,而是于謙主動要求的。他的理由是他家裡人口少,不需要這麼大府邸,再加上于謙當初入京的時候,也不是大官。所以最後有了這個兩進的院子。

于謙口中人口簡單,而今也是一樣的。

于謙家中,也只有于謙與老妻,一個女兒,一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於康。

這個義子乃是于謙收養的孤兒。比于冕小很多,才二十出頭。兒子自然是于冕了。于冕雖然而今已經娶妻有兩個女兒,但依然跟着父親一起住。

在古代這纔是常態。女兒早就出嫁了。

一家六口人,再加上兩三個僕役。之前還有官府派的儀仗。有六個人。都是錦衣衛。還有一隊京衛士卒。畢竟當朝首輔,出入之間總不能沒有人保護吧。

這些人都是朝廷負擔的

而今于謙致仕朝廷已經批准了。

這些人自然都去了。

所以於家準備了兩輛馬車,于冕兄弟兩人裝車,將兩輛馬車都裝好之後,于謙的老妻董氏還在府邸之中來回的看的。

于謙駐着一柺杖說道:“差不多都行了,這些都不要了。”

董氏說道:“怎麼能不要了?這可都是好東西啊,你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隨即一番話語如同連珠炮一般打向于謙。

于謙嘆息一聲,閉嘴不說話了。

于謙一輩子沒有納妾,與老妻相互扶持了一輩子,其實也知道,董氏只是捨不得的,那一次搬家都是這樣,每一個小東西都不捨得扔,最後還是帶不了。

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