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

第三十七章漢城之戰

明軍大軍並沒有截斷漢江,但是漢城已經成爲一座孤城了。

漢江將漢城東南方向流淌過。

明軍並沒有向這個方向增派人手。按理說朝鮮一方,軍隊依然能夠從這裡經過。但是李瑈卻下令封死城門。

因爲朝鮮南部,雖然沒有落在大明手中,但是卻也不是李瑈的了。

以朝鮮之大,能容納李瑈的地方,也只有漢城一隅了。

甚至李瑈千辛萬苦,將五萬人馬拉到漢城之後,就知道,漢城是自己的死地。

但是李瑈依舊不願意放棄,他每日都在漢城城牆上巡城,就好像之前一樣,安撫軍心。

只是而今的軍心,已經不是李瑈頻繁巡視,就安撫與振作的。

“殿下,臣已經準備了數百死士,還在南三道準備了好幾處出海通道,雖然明軍封鎖海面,南邊的叛逆們已經心懷異心。”韓會明說道:“但是臣依舊可以保證,殿下還可以順利出逃海外,以圖再舉。”

李瑈漫步在城牆之上,說道:“你準備怎麼辦?”

韓會明說道:“殿下,爲了給殿下準備時間,臣代殿下坐鎮漢城,最少能爲殿下支撐一個月時間。”

李瑈苦笑道:“你撐不了一個月時間。”他的眼神之中,好像看見了無數門大炮轟擊漢城城牆。

漢城城牆雖然堅固,但是也承受不住這樣的轟擊。

而今明軍兵臨城下卻不馬上進攻,很大的原因就是爲了等大炮。

鴨綠江之戰後,明軍推進迅速,但是大炮的推進卻不可能那麼迅速,更何況,朝鮮多山不多,道路也不如明朝這邊好。

李瑈估計,等大炮一到,漢城城牆立即成爲瓦礫,倒是他即便有數萬人馬,也是崩潰的下場。

人心不在,即便有百萬之衆,也是人盡敵國。

韓會明說道:“殿下,不管幾日,總會給殿下爭取一些時間,再遲就來不及了。”

李瑈說道:“其實在鴨綠江之戰後,我就知道此戰必敗,我千辛萬苦回到這裡,也不過是想死在漢城而已,我從小在這裡長大,小時候就想將來長大之後,執掌大權,定然會比哥哥強,只是可惜,我卻是朝鮮的亡-國之君。”

“但是,不管什麼君,我都是朝鮮之主,既然事已如此 ,窮途末路,不過一死而已,生爲朝鮮國君,死也要死在朝鮮的土地上。”

“殿下------”韓會明說道。

李瑈說道:“即便如你所言,我逃出朝鮮,但是大明之大,我哪裡什麼復國的機會,與其苟且偷生,生不如死,不如死在今朝。世子已經被你安排到了日本,我有一絲血脈在人間,夫復何求?”

“卿不必再勸了,倒是卿就此離去,尚有一線生機。”

韓會明說道:“如果沒有君上,臣不過草芥之輩,天下何人知我,唯有君上,簡拔於下僚之間,使天下人知我韓會明之名,如此大恩,豈能不報,亡國-之君,豈能沒有亡國之臣殉葬。”

此刻漢城的核心,李瑈與韓會明君臣兩人,已經做好赴死的準備了。

而漢城城外,大軍各部也準備好發起最後一擊。

大營之中,曹義坐在正位之上,王越,徐有貞,王英,金凡察,等諸將都坐在兩側。

曹義首先說道:“金凡察。”

金凡察說道:“末將在。”

曹義說道:“海西兵馬缺乏,你回軍吧。”

金凡察聽了,心中有些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雖然破城滅國之功,就在眼前,但是海西受到的威脅,也是實打實的,金凡察也明白,聚集在漢城下大軍,有十幾萬之多,以衆臨寡,他即便是能留下,也沾不了多少滅國之功。

還不如回家。守護好鄉梓,

金凡察說道:“是。”

曹義說道:“之前瓦刺南侵的消息,你們也都知道了,雖然朝廷已經發大兵,動用京營二十萬,馳援遼東。但是你們估計也不放心,而今就是朝鮮最後一戰,這一戰,破城之後,朝鮮再無抵抗之力,遼東軍就可以回援遼東了。”

“所以,不放心家裡的,這一仗就要打漂亮。”

“是。”遼東鎮的將領齊聲說道。

本來發生這樣的情況,曹義應該封鎖消息。但是曹義卻反其道而行之,原因很簡單,徵東軍的後勤是從遼東來的,所以大量物資從遼東運過來,雖然而今已經改爲海運了,但是這消息已經封鎖不住。

而且曹義作爲遼東鎮的老上司,遼東鎮上上下下都是信服曹義。

所以曹義纔敢以此激烈士氣。

不過,曹義所言也沒有錯。

徐有貞這一段時間的工作做的不錯,朝鮮南三道官員都在觀望之中。在曹義估計攻陷漢城之後。下面的戰事就不多了。

甚至更多是政治上的事情。

甚至如果,朝廷願意從李家旁支之中,選一個朝鮮王,漢城一陷,下面都不用打了。

即便想郡縣朝鮮,朝鮮南方的抵抗勢力,也形成不了合力,因爲李家近支,都被李瑈給殺光了,李瑈就擔心出現一個能威脅他地位的近支宗室。

曹義判斷,即便是曹營戰局仍然有所反覆。也用不了這麼多大軍了。所以他纔將海西軍隊放回去。

畢竟大炮已經從海運運到了。

幾百門大炮整裝待發,神機營已經飢渴難耐了。

這樣的情況下,破漢城,幾乎是十拿九穩的。戰事到了這裡,已經是最後的尾聲了。

第二日,大軍出戰。

漢城城西,神機營所有的大炮都一字排開,曹義一聲令下,在轟鳴聲中,無數彈丸飛向城池,轟擊在城牆之上。

只是漢城城牆也是經過朝鮮李氏代代加固的,雖然羣炮之下,地動山搖。但是一時間還沒有崩壞的可能。

當然了,這也是這個時代大炮的威力太小的原因。

這也在神機營的預料之中。

整整轟擊了一個上午,在持續不斷的打擊之下,漢城城牆這才堅持不住,長長一段城牆摔在地面之上。

煙塵飛揚,一時間幾乎不能見物。

“殺。”範廣一身重凱,衝在最前面,帶領着勇衛營,與羽林營士卒,作爲先鋒,衝擊漢城城牆。

之所以讓他們做先鋒,一方面,自然是這些人是全軍之精銳所在。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爲他們是皇帝陛下的心尖子,這種摘桃子的事情,自然要讓給有後臺的。

漢城的朝鮮士卒,在連日的轟擊之下,已經士氣低迷之極,再加上衝過來的兩營將士,一個個甲冑鮮明,戰鬥力極強,只是稍稍一交鋒,就好像是熱刀切牛油一般,砍菜切瓜一般殺了進去。

除卻有幾個倒黴蛋,被幾根火銃打翻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損失。

但這樣昭示一個真理,火器時代已經一步步臨近了。

朝鮮人最後的抵抗,被兩營將士硬生生的殺垮了。

於是乎,大隊人馬跟隨在後面,殺入了朝鮮城中,一時間喊殺之聲驚天動地。

王越見狀,立即向曹義說道:“將軍,下官想要入城維護軍紀。”

王越太明白了,這個時候,正是軍隊最容易濫殺無辜的時候,王越必須去阻止。

曹義冷笑一聲,說道:“王斷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何須向我說。”

王越說道:“將軍此言差矣,陛下欲求長治久安,如果在漢城之中,殺戮過重,豈是你我可以擔待的?”

曹義也知道,王越說的對。

如果因爲軍紀問題,引起朝鮮動-亂。也是他的錯處了,於是說道:“王斷事請便就是了。”

王越立即說道:“是。”

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
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十二章 軍議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