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老臣于謙

第十章 老臣于謙

朱祁鎮作爲一個成熟的皇帝,在變法前?不,在做任何大事之前,從來是人事先行的。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漢武帝這一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必須考慮的。

事因人而成,否則即便是好事,不得其人,也會辦成壞事。

所以,朱祁鎮爲了變法,就要大規模調換官員。

朱祁鎮想做悄無聲息,由下到上完成自己的人事佈局。但是李賢是做什麼的?他就是吏部出身的。

在朱祁鎮大規模插手一些人事安排的時候,李賢就明顯的感到不對了。

無他,朱祁鎮一般不會插手太低級官員的安排,這都是吏部與內閣的權力。

不是朱祁鎮沒有權力安排,畢竟在明清體制之中,皇帝的權力是近乎無限的。但是前提是你能都管起來。

而朱祁鎮一般是有分工精神的,對於內閣大臣,六部尚書,各地巡撫,以及各地鎮守將領之外。並不多插手人事,這很不尋常的舉動,自然引起了李賢的高度關注。

朱祁鎮與李賢君臣之場,既是合作關係,也是相互的對手。而且李賢也同樣有總覽全局的責任,朱祁鎮插手人事的所有佈局,根本不可能瞞得過李賢。

李賢既然知道,自然要勸說朱祁鎮,雙方私下裡有過好幾次奏對,幾乎每一次奏對之後,李賢就有一次告老的舉動。

剛剛開始,或許還真以退爲進的要挾。

但是後來真有一些心灰意冷了。

如果不是這一兩年國家多事。比如西藏,南北疆的穩定,比如都掌蠻的戰事,比如水旱之災。這些事情佔據了國家事務相當大的比重。

而今從整個天下角度來看,新佔領的南北疆,與西藏已經處於安堵的狀態之中。

君臣之間的分歧也到了解決的時候。

對朱祁鎮來說,蘭芝當道,不得不除了。

太子說道:“父皇,可考慮過於公?”

朱祁鎮說道:“于謙?”

太子說道:“正是,於公乃是社稷老臣,海內元老重臣。如果讓於公入內閣,則天下之幸事。”

太子之所以推薦于謙,雖然有私心,但是公心更多。

首先,正統三十年。宣德永樂年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了。這些年來宣德永樂年間的老臣次第凋零了。

如果說于謙在正統初年還是小輩。但是在這個時候,真正當得起海內元老重臣的稱號。

而且於謙在宣德年間,就有大名鼎鼎的青天名號,河南山西百姓,而今還懷念于謙。之後擔任直隸總督,修建河北水利,專任河道總督,修建黃河大堤,整修運河,雖然沒有真正解決根本問題,但是保證了黃河這幾年氾濫並不大。

後來又到了西北,擔任三邊總督,且不說他在茶稅改革之中做出的貢獻,單單說于謙在西北推行水利,興復漢唐諸渠,裁撤整頓馬場與衛所,並鼓勵當地修建水利。數年如一日,屯兵積穀。

在西域拿下之後,鞏固西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一度坐鎮哈密,總領南北兩疆。轄地幾乎包括半個中國,有陝西,西藏兩疆。

雖然很快就卸任了。但是在百姓心中,在官員心中,于謙是一個不一樣大臣。

特別是在百姓心中,幾乎于謙所到一處,都能平息冤情,發展民生。百姓望之如父母。聲望之隆,天下鮮有,即便而今別的地方不知道,但是在順天府境內,就有人供奉于謙。

于謙入內閣,的確是衆望所歸。

連朱祁鎮也心動了

只是他並不知道,他能不能說服於謙。

如果於謙能與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之上,則事情就好辦多了。如果於謙強烈反對的話,朱祁鎮也無可奈何。

畢竟於謙有如此名望加身,不敢說有不敗金身,最少朱祁鎮不能輕易動他了。否則影響太大了。

朱祁鎮沒有直接回到太子,而是轉過頭問懷恩說道:“於公到了哪裡?”

朱祁鎮這一次聖誕節,也將外地的一些重臣都召入京師了,即便是退休的也在其中,自然不能放過於謙。

懷恩說道:“東廠消息,本來於公應該在今天入京的,但是在過黃河的時候,卻受了風寒,休息兩日,估計在聖誕節前一日,到達京師,應該誤不了日子的。”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說道:“於先生也老了。”

于謙的年齡比李賢都大。而今已經六十六歲了。聽這話身子骨也不是太好了,這又是朱祁鎮心中一個擔心。

畢竟內閣的事務,是很繁重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朱祁鎮在內閣首輔候選名單之中,添加了一個于謙。劉定之還茫然不知道,自己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于謙也不知道,他居然還有機會入主內閣。

只是他未必想這個機會了。

因爲人與人是不同的。

有人如胡濙,即便八十高領了,已經滿面紅光,鶴髮童顏。他已經退下好幾年了,在老家悠哉泉下。

這幾年據說研究醫術,與當地名醫互相切磋,大有進益,九十一歲的人了,依然走路不用人攙扶,思維不亂,言語有序。

更是這一次千秋萬壽宴之中,請的故舊大臣之中,年紀最老的一個。

據說禮部當時定名單的時候,是沒有請胡濙的。無他,胡濙年紀太大了,又是江蘇人,離北京太遠。怕千里奔波,一下子喜事變成了喪事。

這就不好辦了。

不像乾隆辦千叟宴,不知道多少老人被折騰死了。

卻不想,胡濙親自派兒子來問,爲什麼請了別人不請他,是他這個前內閣大學士不夠資格嗎?

只能補上胡濙。

對胡濙來說,他前半生滿江湖的找建文下落,後半生都凝聚在這四九城之中,他故鄉雖然是在江蘇,但是在家鄉待久了,卻想北京了。

而且大明而今如此之盛,他更是想參與其中,即便是死了,見了太宗皇帝,也是有話說的。

而於謙卻不一樣。

于謙從修建河北水利開始,大半心血都在水利上。

這些直接與地方打交道的事情,卻是勞身勞心。于謙更是身體力行,不敢有絲毫怠慢。真以爲地方官員胥吏都是清白無辜之人,見了德高望重的于謙,就乖乖的聽話。

自然是于謙用手段鎮住了他們,讓他們驚悚害怕,不敢在工程上做手腳,這纔有這麼大的成果。

但是這種大工程,可謂是千頭萬緒。

有時候看似順理成章的事情,其中所消耗的心力,外人又怎麼能知道啊?

從來沒有什麼理所應當。

所以這種疲憊就積累在於謙的身體之上,此刻於謙頭髮已經沒有一絲黑髮了,整個人看上去衰老了許多。

也許是一路上舟車勞頓,又病了一場,來的京師之後,又是分外疲憊。只是匆匆拜見朱祁鎮。

朱祁鎮見於謙如此,也沒有多說話,只是安排他好好像休息一番,有事情在聖誕節過後再說不遲。

于謙回到自己家中。于謙雖然人一直不在京師,但是在京師是有賜第的。

只是昏昏沉沉睡上一覺,第二天天方亮,左右將將他叫起來。無他,今天是聖誕節,雖然不用上早朝,但是閱兵的時候,他也是要出席的。

于謙不敢怠慢,清理一番,穿上朝服,就在紫禁城外列隊等候。而這裡已經有很多人在等了,錦衣衛幾乎全體出動,將長安街上封賞的嚴密之極。百姓們是斷然不可能靠近承天門城樓的。

在閱兵觀衆席上,只有大臣勳貴百官,與千秋萬壽宴的人員高度重合。

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章 困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序章 我, 朱祁鎮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
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六章 困境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序章 我, 朱祁鎮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