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

第一百五十一章約戰

拉薩所在的地方。

是一片河谷地帶。

中間有一條大河,後世稱之爲拉薩河,而今只是被成爲吉曲。也是因爲這一條河的存在,這裡是一片開闊的河谷地區,也是整個西藏的少有的幾塊產糧區。

而此刻,範廣已經帶着八千騎兵在這裡暫時休整。

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瞞得過昆圖的。

雖然西藏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但是在拉薩附近,人口還是有一些的。

這裡更是昆圖定爲的統治中心,昆圖對這裡的統治,決計不至於這一點都反應不過來。

而且範廣也沒有做一點遮擋,反而派人去向昆圖下戰書。

對此和勇有些擔心,問道:“將軍,我們只有兩三日之糧,一旦昆圖不應戰,反而守住大昭寺,時間一長我們就堅持不下了。”

範廣說道:“不會的,昆圖正要向全藏證明,他是能夠當上這個護教法王。怎麼可能閉而不戰。”

和勇當然知道這一點了。

只是他心中依舊忐忑不安。

他雖然是蒙古貴人出身,是韃靼太師阿魯臺之後,但是他年少的時候,就跟隨父親投靠大明。有而今的高位,更多是因爲他的身份地位,可以鎮得住蒙古人。

自己並沒有真正打過什麼仗。

如此大戰來臨之前。

自然胡思亂想,心緒不定。

而範廣卻是歷經大大小小的戰事,不敢說生死看淡,但是即便是而今,依舊鎮定自若,談笑風生,一個個慰問下面的士卒。

所過之處,所有人變得沉着冷靜起來。

就在明軍在距離大昭寺不遠的地方,等待昆圖的反應。

而今此刻大昭寺之中,本來熱鬧的大會,氣氛變得一片冰冷。

本來,昆圖很隆重的辦這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消耗了很多物力,將一座座金燦燦的佛像給請了出來。

這個從吐蕃全盛時期留下的大昭寺,更是顯得古老而聖神。

整個藏地有名有姓的大德高僧,一個個都來了。一個個都帶着僕從。更是讓大昭寺內部更加熱鬧而繁華起來。

只需吉時一到,昆圖就準備在衆僧侶的簇擁之下,登上護教法王大位,從此掌管藏地世俗大權。與藏傳佛教各大派得成新的妥協。

如此,和碩特部在西藏的統治,也算是穩固了。

卻不想,一個僧人忽然說道:“法王,請稍待。”

在此刻,昆圖聽了,只覺得怒火中燒,不能自制。在大昭寺大殿之中,在一羣羣金碧輝煌的佛像簇擁之下,在蒼穹上佛主畫像的注視下。在藏傳佛教各個大師法王,乃至曾經被大明封爲大寶法王,闡教王,輔教王等等法王的圍觀之下。

一個小小的僧人居然敢向他發難,真以爲昆圖提不動刀,殺不了人了。

要知道,這一次大會之前,昆圖在背後做了多少事情,與各派法王彼此之間做過多少商議。

最後表現出來的自然是大家一致擁戴他當法王。

不管什麼原因,此刻說這個話,就是來砸場子的。

這個來擔任使者的僧人,不是別人,自然是格魯派的那爲錦衣衛百戶,他藏語名字很普通,叫做多吉。翻譯成漢語就是金剛。

昆圖他也從衣着上看出來,來人是格魯派的,冷笑說道:“大師所言是代表格魯派嗎?”

格魯派沒有來這一次大會,已經讓他心情大壞,等這一件結束之後,就要處置我正

他此刻真有一絲金剛之像,他淡然說道:“法王,我不代表格魯派。不過是因緣際會之下,奉命來說一封書信。”

昆圖說道:“奉誰之命。”

多吉說道:“奉大明廣寧伯,徵西將軍範諱廣。”

此言一出,昆圖頓時皺眉。

對大明派人西征之事,昆圖已經聽到了風聲,但是一時間還沒有得到消息,畢竟昆圖的主要精力,都在這一場大會之上。

而多吉比大軍還要先行一步,在這裡已經一日有餘了。他很明白他這個使命。他並不是沒有時間將這一封書信送到,而是沒有時間將昆圖逼得不得不迎戰的地步。

不是,範廣不想攻下大昭寺,實在是有兩個難處。

第一個難處,就是大昭寺乃是整個西藏的聖地,毀於戰火卻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此一來,藏地百姓定然將大明恨之入骨。

第二個難處,就是西藏幾乎所有高僧都在這裡,一旦將這些高僧該殺了,大明也就不要想統治西藏了。

這就是西藏的現狀。

不管是誰佔領西藏,都無法改變現狀,那就是藏傳佛教的實力與影響力之大。

多吉此言一出,旁邊的僧人之中有一絲絲細微的騷動。

畢竟範廣坐鎮西寧也有一段時間了。

所謂想藏地商人真正能走得通商路的人,那一個背後沒有勢力支撐,他們自然知道範廣的名聲。

多吉掏出手中的書信,不交給昆圖,而是徑直打開,大聲說道:“元裔孛兒只斤,昆圖,爾不思孛兒只斤家族之恨,投靠瓦刺,是爲不孝,行軍千里奪人基業,是爲不義,-------”

昆圖哪裡能容他念下去,立即有兩個大漢上去,一把將他按在地面之上,將書信奪下去。

多吉即便被按在地面之上,臉被地面硬生生貼成餅狀,依舊大喊說道:“吾提大明天兵八千,與君會獵于吉曲之畔,思君未必------”

其中一個大漢用靴子一腳踹在多吉的嘴巴之上,一腳似乎還不過癮,一腳接着一腳,只將多吉嘴巴里所有的牙齒給踢碎,血肉模糊,讓多吉再也說不出話來。

昆圖看着手中的書信,是一封戰書,沒有多少字,不過百餘字,其中內容,無非是羅列昆圖種種罪名,然後約戰。

說實話,這種淺薄的激將法。昆圖一眼就能看得明白。

但是能看得明白又能如何?

昆圖目光一掃,就知道。這一戰不打不行了。

明軍在西藏根基淺薄,但是同樣在西藏根基淺薄的還有昆圖。可以說,雖然西藏本土勢力看上去是一盤散沙。

但是真正能決定西藏歸屬的人,是他們。

別的不說,不管是明軍還是和碩特部麾下將士之中都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氣疾,也就是高原反應所困擾。

但是藏地本地人,根本沒有這種困擾。

只要讓明軍籠絡了一部分人,在西藏站穩腳跟,並籠絡了一部分藏人。昆圖就知道他的敗亡可期了。

原因很簡單,大明的強大,不在於大明兵力的強大,騎兵的戰鬥力強大。這只是表象。大明最強大的是國力的強大。

如果大明想,他們完全能組建一支完全由藏地人士組成的軍隊,與和碩特部在西藏鏖戰幾十年。

但是和碩特部可以嗎?

當然是不可以了。

和碩特部而今是一羣無家可歸的孩子。他們的草場土地都已經被瓦刺接收了,當然了瓦刺並非沒有付出代價的。

但是瓦刺給的物資都在道路上消耗的差不多了。

這也是昆圖爲什麼這麼着急穩定藏地的原因。

只有穩定藏地,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和碩特部才能在生存下去。

所以,希冀速戰速決的人,不僅僅是範廣。還有昆圖。這一封書信看上去是事情的關鍵,但其實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

一個將所有情況都引爆的引子而已。

昆圖收回自己的目光,落在多吉身上,緩步走了過去,猛地拔出自己的腰刀,在多吉的脖子上面一劃,說道:“想死,給他們。”

多吉心中閃過多少年沒有見過的妻子與孩子,不待看清楚,就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章 新內閣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
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章 明浪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五章 新內閣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