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

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

收到了黃河堤壩守住了消息。

朱祁鎮纔算是鬆了一口氣。

每年在汛期那幾個月,朱祁鎮總是懸着一顆心。

不,應該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朱祁鎮每天都在擔心,春天擔心旱情,擔心蝗災,夏秋擔心水災,秋後擔心防秋事務。冬天擔心雪災。

而且不僅僅擔心大明朝廷,也擔心草原上有沒有雪災,因爲草原上一旦着災,很可能次年蒙古人就會大規模南下。

雖然他們沒有膽子大舉南下,但是騷擾的頻率就會更加多了。

讓數千裡邊牆,有疲於奔命之感。

做皇帝是可以很輕鬆,但是想做一個皇帝,必然是最累的。

而且黃河這邊傳來的是好消息,但是其他地方,傳來的卻不是好消息了。

衛水,漳河也守住了,但是淮河卻沒有那麼順服了。淮河在這個雨季,也是大發雷霆,沖決了數次,河南,南直隸有好幾個縣都被水淹了。

這其實也是黃河奪淮的後遺症。

黃河奪了淮河河道,淮河下游排水不暢,一遇見大雨,很容易出現倒灌的現象。

朱祁鎮看着,黃河,運河,淮河幾乎糾纏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個線團,真不知道該怎麼處置,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立即批閱奏摺。

對於,這種賑災的摺子,朱祁鎮批閱幾乎可以不帶腦子了。因爲這是有一套流程的,無非是按照災情的嚴重程度,免賦稅,少則當季,多則三年,一般沒有三年以上的。如何府縣實在困難,就要讓地方蕃庫撥款了。如何更加嚴重,就會讓北京撥款撥糧。

一般來說,要波及數府或者一省,纔會讓戶部直接派人下去賑災。

一兩個縣的小災情,就是省一級就解決了。

總體來說,或許中央層面爲了打仗,太宗皇帝到而今,朝廷財政都不是太寬裕,但是地方財政其實很寬裕了。

這也是大明財政政策造成的。

如果有人注意到了大明年入二千三百萬石,北京所用不過漕運四百多萬石。其他的糧食雖然各用用處,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在地方,布政司,府縣之中。

朱祁鎮將這些奏摺批閱之後,忽然有人來報,楊溥求見。

朱祁鎮立即說道:“有請。”

對大明部堂級別的大佬來說,朱祁鎮是相當好見的。

什麼是部堂級別,就是大明六部,都察院,這些部級衙門的主官,還有就是內閣人員。只要是求見,朱祁鎮一併準。

但是至於下面的官員,就要等朱祁鎮的時間了。

楊溥來道乾清宮,行禮如儀,只是朱祁鎮卻看出楊溥在行動之間,有些遲緩了。

世間最大的毒藥,莫過於衰老。

是誰也不能避免的。

朱祁鎮心中有些心酸。

楊溥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有朱祁鎮一些功勞。

朱祁鎮被楊溥在王振這一件事情給陰了一下,其實他一直想扳回來這一句。如果朱祁鎮想要無理取鬧,想找一個由頭打擊楊溥,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只是朱祁鎮心中畢竟有大局,他不會因爲他心中一口氣,而亂了規矩。

很多人覺得在朝廷章程之下做事束手束腳,其實朱祁鎮也慢慢明白,大明所有規矩的制定者是誰?

是太祖皇帝。

而太祖皇帝又是一個極端的權力控,他這一套規則的本質上是保護皇權的。

承認,在太祖皇帝走之後,幾十年間,這些規矩有些變形,但是本質上並沒有變。

看上去,大臣們將這一套規矩之內,將規則玩的爐火純青,讓朱祁鎮屢屢吃癟,但是這一套規則本質上卻是保護皇帝,保護皇權的。

皇帝至高位上,是在這一套規則之內,至高無上。皇帝有掀桌子的權力,但是掀桌子多了,誰還會對這一張桌子保持敬意?

每一次掀桌子消耗的都是大明王朝的政治信用。朱祁鎮等閒不用會,也不會用來針對某一個人身上。

那有多無能?

所以,朱祁鎮只能在規則之內。找楊溥的麻煩。

就是挑錯,楊溥每決斷一件事情,朱祁鎮就細細品讀一番,找出其中的漏洞。來詢問楊溥。

雖然朱祁鎮大部分時候,是找不出什麼差錯的。

畢竟楊溥在政事上的經驗,比朱祁鎮吃的米還多。

只是楊溥就這樣疲於在文淵閣與乾清宮之間奔走了,幾乎每天就要跑上幾趟了。

對這個幾乎八十歲的老人,是一個畢竟沉重的負擔。

而且內閣事務也很繁忙。

楊溥將時間花在對朱祁鎮解釋上,他就要回去加班,將內閣的事務處理乾淨。

朱祁鎮執行了一個月左右,他就報復的心也就淡了。

畢竟想想就知道,楊溥而今七十多歲,能活幾年。這樣折騰一個老人,實在讓朱祁鎮於心不忍。

只是楊溥卻對這樣的事情十分感興趣。

他甚至每天都抽出時間,將當日比較繁雜的政務挑出幾件來,去乾清宮之中給朱祁鎮細細解釋一番。

或許楊溥知道,朱祁鎮是在折騰他。或許不知道。但是在楊溥看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的未來要有一名英明的君主。

楊溥其實也知道,他的生命所剩無幾,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他已經熬過了七十三,難道還能熬到八十四不成?

在不同的人眼中,生命是不一樣的。

在楊溥看來,他所剩的生命,就是他做事的時間了。越是覺得大限將至,越是需要拼命做事,拼命發光。

才能建功業於世間。留聲名於身後。

而諸般事情之中,頭等大事是什麼?是給大明培養出一個好皇帝。

朱祁鎮在楊溥看來,有愛民之心,有做事的決心。關鍵時候也是下得了手的。但是在很多地方,未免太稚嫩一點了。

ωwш● тt kan● C○

既然皇帝這麼想請教,楊溥自然也要好好給皇帝解釋一番,至於皇帝的本意,其實並不重要。

所以,即便皇帝想要結束這樣的行爲,楊溥反而不樂意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一趟乾清宮。

朱祁鎮也不好拒絕。

畢竟內閣千般事務,朱祁鎮也是要時時刻刻盯着。即便楊溥不親自來,朱祁鎮每日對內閣的奏摺,也是要看一遍的。

其中也是有很多文書往來的。

兩人坐定之後,朱祁鎮問道:“先生此來,有什麼事情?”

楊溥咳嗽兩聲,說道:“陛下英明,瓦刺的貢使又來了。”

朱祁鎮微微皺眉,說道:“這一次有多少人?”

楊溥說道:“人數倒是沒有增加,只是這一次他們進貢的東西,卻不大對?”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無非是戰馬而已,他們難道還有別的東西嗎?”

不是朱祁鎮小看瓦刺,瓦刺的經濟體系在哪裡放着,說實話,除卻戰馬之外,大明對草原上的東西一點都不稀罕。

楊溥說道:“這一次倒是有上好的貂皮數百張,多爲紫貂。還有其他皮毛有數萬張,數量倒也不少。”

朱祁鎮聽了,臉色微微一變,隨即平靜下來了,說道:“這是瓦刺沒錢了,還是給朕示威,這些小把戲,也先玩不膩嗎?”

朱祁鎮雖然一直說這些也先小把戲,但是看朱祁鎮的表現,他的確是被瓦刺的小把戲給氣到了。

而這個小把戲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在貂皮。

貂皮是好東西,朱祁鎮身邊的女人大概都會喜歡的,區區幾百張,朱祁鎮用來賞賜都不夠。但是貂皮的產地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奴兒干都司之內,而往年這是女真各部的貢品。

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
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