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

第一百三十九章張郎遺策

北京城中似乎一夜之間,有一篇文章,傳遍了所有人,不管是勳貴,還是文官。

引起了極大的政治地震,甚至連正在進行的南征麓川,即將進行盧溝河的修繕工程。等等大事都退而其次了。

因爲這一篇文章,看似爲狂生所爲,但是直擊,大明而今的國策。而且文采飛揚,對很多分析,入木三分。

更更重要的是,這是英國世子張忠的遺作。

一石擊起千層浪。

各方反應各有不同。

英國公張輔站在張忠的牌位之前。

按理說,張忠無子。不應該進祠堂的,但是張輔愛子之心,在英國公之中誰能擋得住。

他手中捏着張忠封建策的抄本。

張輔頭髮全白,仰面流淚,說道:“這就是你這幾年心血所寄。是我害了你,我放不下安南之事,卻勞你費心如此。”

不同的人,看這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感覺,但是張輔此刻看來,卻是愛子一片孝心。

張玉死的早,張輔支撐門戶,從來謹小慎微。但是隻有一件事情之上,與滿朝文武作對,也沒有改變心意。

這就是棄安南之事。

可以說是耿耿於懷。

張輔看來,張忠這一篇文章,就是一心轉變大明國策,將大明國策從洪熙年來,一直處於戰略收縮之中轉變出來。

而且張輔看來,這麼多年來,休養生息,大明朝也積攢一些家底。是時候改變仁宣以來,對漠北,南洋等地完全放任不管的戰略。

張輔自然知道,會有很多人反對。

但是不管這一篇文章,乃是亡子心血所寄,單單他代表的武勳集團的利益。他就決計不能後退半步。

“須知,我張輔還沒有死。”張輔鬚髮皆張,雙目如電,簡直就好像是一頭老虎爆發出來。

尋常時間,在內閣之中,循規蹈矩,唯唯諾諾,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張輔,似乎不是真正的張輔。而這個時候的張輔,纔是真正的張輔。

張輔走出祠堂,立即讓僕役給成國公府,定國公府,北京城中所有勳貴遞了帖子。

張輔不敢說,從來不與勳貴交往,但是大規模宴請京中勳貴,卻也是少有的。

張輔這樣的舉動,似乎沒有隱瞞。

楊士奇立即知道這一件事情了。

楊士奇思量之後,先派人將於謙叫過來,問道:“這一件事情,你知道嗎?”

于謙當然看過這一篇文章,但是說道:“學生不知道。”

楊士奇並不奇怪,說道:“但是這是陛下的意思?對吧。”

于謙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常有開疆擴土之志,老師也是知道的,只是如此分封藩王於朝廷鞭長莫及之地,恐怕未必是陛下本意。畢竟靖難之事。總就是避不開的。”

楊士奇當然知道了。

靖難之事,是大明的禁忌。不能說完全不能提。但是在靖難之後,削藩早就成爲不能說的政治正確。

楊士奇嘆息一聲,說道:“你還是沒有看清楚,這焉知不是陛下欲削藩之策?”

于謙聽了,先是一愣,隨即想明白了。

在明朝人的眼中,大明是天下之間最好的地方了,遠離大明的地方,都是蠻荒之地。將各地藩王分封在遠離大明的地方,最少而今的兩京十三省,卻是不會封王了。

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現的削藩?

不是誰都能在各地站穩腳跟的。甚至並非誰都有襄王那種膽氣的。

于謙小心翼翼的問道:“老師的意思是?”

于謙已經適應了他在朝中的政治地位。

于謙乃是皇帝與楊士奇之間的連通通道。

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鎮都是通過於謙與楊士奇溝通。

楊士奇說道:“此事萬萬不成。雖然這裡面有些東西不錯,比如藩王之事。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按照而今藩王各支子孫繁衍下去,會讓朝廷不堪重負。”

“我準備,擬定宗藩條例,從此朝廷只負責各藩王的年俸,而各藩王的族人,由他們自己負責,也酌情讓宗人出仕。但是永樂年間,朝廷消耗太多,縱然從洪熙以後,休養生息,但是其實屢次戰爭都沒有斷過了。”

“宣德年間,平漢庶人之戰,徵兀良哈,松潘,安南覆師,正統以後,又有西北之戰,而今又有麓川之徵。”

“朝廷兵鋒未熄,不過是大打,還是小打而已。”

“雖然瓦刺坐大,但是十年生聚,十年休息,纔有興兵,即便陛下有興兵之意,我也要勸諫陛下,十年之內,無言兵事。”

楊士奇看這一篇文章,根本不在乎什麼藩王外鎮,直接點明瞭皇帝的意圖。

所謂功夫在詩外。

這文章固然是好文章,張忠嘔心瀝血所爲,幾乎一字不可易。但是楊士奇更想看出來,這一篇文章幕後的意圖。

那就是朱祁鎮對改變大明鮮有國策的企圖。

太皇太后在地震之後,已經不過問政事。楊士奇決計不願意讓朝廷陷於征伐之中。十年,楊士奇自己未必能在中樞十年。

所以他說出這番話。固然認爲朝廷積蓄不足,不足以大做征伐。但是楊士奇未必沒有一點私心。

這一點私心,就是楊士奇固然知道,他攔不住皇帝。

畢竟在古代皇帝真要一心做什麼事情,很難有人能真攔住。

但是楊士奇卻不想。爲皇帝收拾一個爛攤子。

人老了就想求一個身後名,朱祁鎮固然是皇帝,但是朱祁鎮卻不是太宗皇帝,楊士奇也是跟隨太宗皇帝打過仗的。

真正知道什麼叫做兵危戰急。

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了。

楊士奇轉過頭來,對於謙說道:“將這一番話,轉告陛下。”

于謙微微吃了一驚,之前楊士奇其實也能猜到,楊士奇告訴于謙的話,于謙都從各種角度告訴了朱祁鎮。

而朱祁鎮告訴于謙的話,未必不是想讓于謙轉告給楊士奇的。

但是楊士奇這樣挑明瞭,卻是第一次。

他越發明白今日之事,分要重要。

如果一個處理不好,從宣德十年一直延續到正統四年平穩的政局,在今日就要打破了。

于謙入宮,將這些話告訴朱祁鎮。

朱祁鎮聽了,說道:“朕知道了。”

于謙說道:“陛下,楊首輔的意思,也是爲朝廷着想,請陛下甚思之。”

朱祁鎮聽了于謙的話,一瞬間有些生氣。朱祁鎮將於謙當成心腹,但是于謙卻沒有完全服從自己。但是隨即朱祁鎮也就釋然了。

畢竟能留名青史的名臣,都是人才,而不是奴才。

奴才是可以完全服從,但是真正能成大事,都是人才。

只是即便如此,朱祁鎮心中還是有些不舒服,笑道:“楊首輔多慮了。朕不過是念及而今麓川之戰,而並非真要大舉興兵,楊首輔十年生聚的道理,朕豈能不明白。朕向楊首輔保證,麓川戰事平定之前,決計不挑起另外的戰事。”

于謙也知道,朱祁鎮的保證有些不老實。這話裡有很多活釦。但是于謙總算是能與楊士奇交代了。

于謙又勸了朱祁鎮幾句,大意就是說,朱祁鎮富有春秋,這個時候正應該戒急用忍,不可操之過急。

朱祁鎮一一答應下來,這才送于謙出去。

朱祁鎮目送于謙離開之後,臉色微微一變,心中暗道:“我如此,大抵能讓楊士奇不出面與我硬頂。但是滿朝文武的反對之聲,決計不會輕易過去的。”

“好在有張輔在,武將那邊不用擔心了。”

朱祁鎮思來想後,還是不大放心。於是起身,命人擺架慈寧宮。

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
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章 蹇公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