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時勉

胡鄞國公是誰?

是陽武侯薛祿,他本名薛六,從靖難起兵,數次爲先鋒,後從太宗北征草原,當方面之將。

是軍中大佬。

不過宣德五年去世了。

如果薛祿還在,縱然是張輔也不能越過他去。

只是薛祿雖然去了,但是在軍中的影響力尚在。

孫氏的意思已經很明白,就是爲了拉攏薛家。爲朱祁鎮找外援。

朱祁鎮心中感動,也明白,常德嫁到薛家,也是一門好親,雖然不知道這薛家二公子人品怎麼樣,但是想來也不會太差。

只是這邊是軍中大佬,陽武侯薛家,當代陽武侯的弟弟。另一面,僅僅是一個副千戶家的兒子。

雙方相差也太大了。

即便而今胡氏不是皇后了,但是胡氏生順德的時候,卻是世子妃。說起來,順德與常德都是宣宗嫡女。

“我知道你的意思。”太皇太后說道:“胡氏是一個可憐人,你將來看在我的面子上照顧一二便是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這些都是家事,隨即太皇太后轉入正題了。說道:“你知道,我叫來是爲什麼?”

朱祁鎮說道:“孩兒知道。是經筵吧。”

“對。”太皇太后對朱祁鎮表現很欣賞,說道:“你有什麼意見?”

朱祁鎮說道:“孩兒自知學識淺薄,不足以擔當大任。開經筵也是爲了孩兒好。”

太皇太后說道:“我兒如此明理最好不過,只是這經筵被我否了。”

朱祁鎮說道:“可是有什麼不對?”

太皇太后說道:“還沒有出你父百日,我不想大操辦。”

朱祁鎮立即說道:“是孫兒不孝,沒有想到此節。”

經筵是一整套流程,其中要賜宴羣臣,還要賞賜。而今國喪百日,還沒有過。做這樣的事情,總是不合宜。

太皇太后說道:“你年紀小,想事情不周道,也是正常。不過,經筵可免,日講卻要進行的。你之前,由王振與張英教你,王振不過一秀才。張英倒是有幾分才學,只是卻不合適當你師傅,我給你選了一人,李時勉。你知道嗎?”

朱祁鎮這一段時間,雖然沒有閒着,但是他將心思都放在軍權上面了,故而對掌權的勳貴,各地的指揮使,與九邊鎮將,朱祁鎮都細細瞭解一番,對文官方面卻沒有多操心,主要是他領教過三楊手段,而今他即便是瞭解文臣,也不可能換下三楊的。

只要軍權在手,將政事委託給三楊處置,未必不是好事。

太皇太后說道:“李時勉乃是國子監祭酒,爲人再忠直不過了。又是學問大家,桃李滿天下,正好教你。”

朱祁鎮說道:“奶奶挑得人,自然是好的。”

太皇太后說道:“不過,有話說在前面,李先生是最嚴厲不過了,我已經賜給他一柄戒尺,如果你有什麼過錯,他可是會打你的。”

朱祁鎮並不在意這一點,說道:“孫兒自然會聽李先生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是有一件事情,孫兒覺得需要改動。”

“哦?”太皇太后說道:“什麼事情?”

朱祁鎮說道:“孫兒畢竟是要做皇帝,讀書當然是要讀的,最重要的是要知曉治國之道,大臣所讀的書,都是講怎麼做臣子的,卻沒有多說怎麼做皇帝的。孫兒想,奶奶見過太宗,仁宗,和父皇,想來對治國之道,比那些大臣瞭解。”

“孫兒,想每日上午日講,下午來奶奶這裡,將朝中大事拿來,讓奶奶爲我講解,也好讓我們明白其中道理。將來也能擔得起祖宗留下的基業。”

太皇太后心中微微一動,心中暗道:“是這個道路。”

別人不知道,她不知道,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她覺得最厲害的還是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如何對讀書人的,她也是親歷者。

其中道理,當時不明白,後來也就慢慢明白一點。

這麼多年過去,又常在宮廷,太多的事情都看穿了,自然知道很多人道貌岸然後面是什麼?

四書五經不能不讀,不能不學。但是真一心覺得一本《論語》能治天下,卻是傻了。

她看着朱祁鎮心中暗道:“這道理我怎麼沒有想到。”隨即覺得,這些經驗是有必要傳給子孫的。說道:“既然你想如此,我自然應允,只是如此你就好苦一點了。”

“再苦,能比得上太祖太宗創業之苦?”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怕吃苦。”

朱祁鎮出了慈寧宮,一邊走一邊說道:“去查查,那個石璟,還有薛家二公子,到底人品怎麼樣,武藝如何。”

“是。”王振跟在朱祁鎮身後,落後半個身位。

“還有將李時勉給查查。”朱祁鎮繼續說道。

王振說道:“這個奴婢知道。”隨即王振將李時勉的生平一一道來。

李時勉乃永樂二年進士。

李時勉的一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硬骨頭。太硬了。

他永樂年間入仕,接過得罪了永樂,洪熙,宣德,三個皇帝。

永樂年間,太宗遷都,李時勉以爲不可。被太宗皇帝責罰,下獄,幾乎要死了。不過太宗皇帝忍着氣嗎,看李時勉的奏摺,覺得李時勉雖然在很多時候說話不客氣,但是才能還是有的,這才保住了一條命。

一年多以後才放出來了。

這也罷了,永樂大帝不是一個脾氣好的人。又爲了打擊東宮太子,也就是仁宗皇帝,將很多人都下獄了。 Wшw• тт kǎn• ℃o

李時勉僅僅是其中一個而已。

但是仁宗皇帝卻是好脾氣。最少在禮遇士大夫上,做的不錯,否則也不會諡號爲仁。

李時勉依舊頂撞了仁宗皇帝。將仁宗皇帝氣得不輕。

氣到什麼程度。抄起身邊武士的金瓜,砸了李時勉,將李時勉打斷了三根肋骨,李時勉差點死了,又是下詔獄之後,楊士奇悄悄的接濟醫藥,才活了下來。

結果,他沒有死,但是仁宗皇帝不行了,仁宗皇帝臨死的時候,還對夏元吉說道:“李時勉辱我。”

宣宗皇帝從南京到北京繼位,來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見李時勉。先令人押李時勉來見,隨即又覺得氣極未解,傳令不必將李時勉押過來,直接午門斬首。

只是宣宗皇帝傳令的人,與李時勉錯過了。李時勉已經到了。

宣宗皇帝見了李時勉,操弓欲射,問李時勉上奏說了一些什麼。

結果李時勉一一道來,其中有,不應該遣太子遠離之話。宣宗皇帝聽了,其中雖然語氣太沖,但是卻沒有什麼不對的話。

左右又私下勸宣宗皇帝,爲仁宗皇帝身後名着想。

如果他殺了李時勉,就坐實了仁宗皇帝是被氣死的了。於仁宗皇帝身後名不利。

於是宣宗皇帝才放過李時勉。

李時勉兩次入獄都大難不死。但是脾氣一點也沒有變。

宣宗皇帝御經筵,賞賜諸位大臣金錢,所謂之金錢,就是宮中以金子鑄成銅錢狀的金錢。

接過金錢落在地面之上,大臣皆俯首撿起來,就李時勉不動,認爲這不是待大臣之道。

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
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章 太后二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