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

第一百四十二章限山隔海

王文說道:“今有逆臣,以冒進之策,違背祖訓。念之已死,當不與追究,但是請陛下重申祖訓,以正視聽。”

陳文聽了半日,心中也明白,他被人拉偏了。

他今日來,是來說藩王的嗎?

也算是。

但是卻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維持太皇太后一直主張休養生息的國策,而不是回到永樂年間的情況。

這些從永樂年間走過來的老人,自然知道永樂年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且不說大規模戰爭對民間的傷害,南征安南,北征大漠,如果不是百姓不堪重負,唐賽兒起事,也不會鬧得那麼大。

單單說,大規模用武,武將地位上的提升,就是他們不願意的。

洪熙之後,文臣的地位大規模上升,甚至出現了王驥這樣的人。

王驥作爲大明文臣領兵第一人,也讓文臣將手伸到了軍中。五軍都督府的職能一點點被架空,幾乎成爲一個養老部門。

不管是從政治理念上來看,還是從實際利益上來看。這都是王文不允許的。

而王文所說的,十五不徵之國,也是太祖皇帝對外擴張的理念。太祖皇帝的原話是:““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爲不祥。彼即不爲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不過,對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文臣心中解釋,自然如宋太祖玉斧劃大渡河一般,對一些偏遠地區,治理成本高的地方,就不要了。

但是武將們的理解卻又有不同。

張輔朗聲說道:“王大人此言差矣,太祖所言,乃是其不爲中患,則與之共享太平,不無不可。然而太宗之伐安南,乃是安南殺我使者,與瓦刺韃靼,乃世仇,我欲與之共享太平,則彼必不與。”

“麓川跳樑小醜,也足敢有辱大國,可見四夷之輩。蠻夷畏威不懷德,不足以論仁義,此太宗之大征伐也。”

“太祖所言,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因此爲不徵之國,然犬子之策。易其地爲親藩,百年之後,未嘗不可,以夷變夏,此乃先聖所言,教化之功也。”

“此爲兩全其美之策。”

“有何不可?”

王文抗聲說道:“英國公好大言,卻不知道戰端一起,百姓忙於轉運,將士死於溝壑,以百姓之肝膽,士卒之首級,換一姓之榮華。不念安南二十年之徵戰,騷動天下,今日欲重蹈覆轍,卻是英國公覺得,死的人還不夠多嗎?”

張輔聽了勃然作色,雙目通紅。

王文此刻也撮中張輔痛處,張輔也一輩子順風順水,爲天下武臣之首,但是心中卻有兩痛。

一痛安南之棄,半生功業付之流水。二痛張忠之死,此生功名,所寄何人。

而王文簡直是一舉而兩得,真正惹怒了張輔。

張輔雙手抓住衣領,撕裂公服,卻露出白色的裡衣,將起拉開,卻見胸前遍佈傷口,新舊疤痕累累,似乎沒有一處是平坦的。

張輔幾乎是咬着牙,說道:“張某人十五歲跟着父親上陣殺敵,英國公這爵位,乃是先父陷陣以死,張輔半生九死一生得來的。王大人既然知道征戰之苦,爲什麼不念將士之辛苦?昨日棄安南,今日棄大寧,後日棄奴兒干都司,再棄哈密數衛,這些無用之地,我等百戰而得,爾等一言就棄之。”

“令將士們所葬之地,都爲異國他鄉,這就是王大人所言之道理嗎?”

“卻不知道王大人死後,何以見太宗皇帝於地下?”

張輔言辭如刀,目光如火,逼着王文一時間說不出話來。

王文喉頭微微一動,說道:“下官不是這個意思。”

“那是什麼意思?”張輔說道:“本公不客氣的說,而今瓦刺以並韃靼,成爲草原之主,脫歡雖死,但也先也不是省油的燈,多則十幾年,少則數年之內,瓦刺必然南下。”

“不管王大人想打不想打,都要打了。”

“既然要打,就要想清楚,安南之棄,也要說清楚,到底是我等不能除惡務盡,還是有些人,不能安撫百姓,使安南百姓歸心,以至於戰事連綿二十多年,耗盡國力。”

“對。”成國公朱能大聲說道:“爲什麼黃福在交趾,交趾就太平,結果黃福一走,交趾就亂了,其中誰功誰過,一定要說清楚。”

太皇太后忽然說道:“好了。”

太皇太后的聲音不高,但是她一發話,下面的人立即躬身行禮不敢再說了,太皇太后微微咳嗽一聲,說道:“陳年舊事,有什麼好說的,事情總要向前看。太宗皇帝時教訓,功是功,過是過,總要查漏補缺纔是,最重要的是不能重蹈覆轍。”

棄安南乃是宣宗年間的事情,而今哪裡能撤清楚,將舊賬翻起來,只能讓局勢更混亂。

“是。”張輔將衣服披好,躬身說道。

朱祁鎮連忙說道:“王愛卿,張忠遺折不過是一個參考,王愛卿以爲不可,但是總要給朝廷一個章程。”

“就如今日麓川一戰,麓川地處偏遠,又多深山老林,大軍敗之容易,滅之難,而麓川之南,又有緬甸。自持偏遠,藐視朝廷。”

“如果滅了麓川,得力最多的是緬甸,緬甸去一對手,則稱雄南疆。朝廷壓制緬甸,必然在雲南駐守重兵,則千里轉運戰事不息,又有瓦刺在北。”

“郡縣之,則不可守,分地於各土司,則各土司力弱,難以抵抗緬甸,獨令一土司勢大,則今日之忠臣,卻不知道是不是明日之思家?”

“如果棄麓川,則大理危險,雲南幾近不保,是進也不能,退也不行。”

“朕也是處於兩難之間,即便卿等不說張忠的遺折,朕也會找一個時間,與卿等商議一下,此事總要有一個定論?”

朱祁鎮言語之中誇大了困難。

而今的緬甸與後世的緬甸還不一樣,麓川都敢壓着緬甸打。滅了麓川,大明耀兵南疆,數年,乃至十幾年之間,各地土司是不敢冒犯大明天威了。

至於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

但是很多情況,除非瞭解實際情況的大臣,大部分文臣對麓川的情況並不瞭解。最少並非詳細的瞭解。

何文淵的奏摺之中,就有明顯的錯誤。

這到不能怪他們。

畢竟,朱祁鎮作爲皇帝,接受的各方面的信息,決計比這些大臣要全面的多。東廠錦衣衛就是朱祁鎮的耳目,而大內各秘檔,就是朱祁鎮的資料庫。

有不少上過內書堂的大小太監,爲朱祁鎮效力。

下面的大臣哪裡有這條件。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大臣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少楊榮就清楚的很。

楊榮作爲宣宗謀主,對天下形勢,如掌觀文。朱祁鎮這些小伎倆,能瞞得過別人,決計瞞不過他。

但是楊榮爲什麼要拆除朱祁鎮。

這數年來,朱祁鎮一直表現出倚重楊榮。楊榮自然也想朱祁鎮靠攏,甚至想借助朱祁鎮將楊士奇給掀翻,當一當首輔。

自然當做什麼也不知道,任朱祁鎮說了。

或許大臣們之中也有人覺得朱祁鎮所言有問題,但是隻要長得不是一個驢腦子,就不會想當場揭穿朱祁鎮。

一個個都沉默了。也不知道真不知道怎麼辦,還是裝傻。

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
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章 諸子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