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

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

朱見濬笑道:“君子六藝,孤還是有所研究的。”

廢話,朱祁鎮如何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

所以朱見濬的數學,乃是欽天監的人教的,甚至朱祁鎮有些時候也會親自教他。

也沒有多高的水平,但初高中的水平還是有的。

當然了,朱祁鎮自己也談不上什麼好老師,並且這麼多年了,早就將少年時候讀得書還給了老師。

他交給朱見濬都是一些基本且簡單的東西。

朱祁鎮也不在乎朱見濬成爲數學家,但是他希望朱見濬有最基本的數學思維,比如說下面報上來一些數據,自己能夠分析。

不能茫然一片,什麼都看不出來。

但是即便如此,朱見濬的數學能力在這個時代算不得多好,真正的數學家們都被朱祁鎮弄到了欽天監,正在計算日月軌道,甚至有一些人已經奔赴各地進行四海測量了。

只是比起朝廷正在推行的大事,這四海測量這一件事情,就不能說打了,花費也不多,不是專門的人是不可能注意到了。

除卻這些數學天文的大佬之外,朱見濬的數學能力在大明官吏之中,固然稱不上第一流的,但是足夠用了。

寇深說道:“既然如此。殿下對而今這些流程也都很熟悉了,臣也就斗膽了,請殿下帶隊去武進縣清丈土地如何?”

朱見濬說道:“孤盼望已久了。”

寇深早就將武進縣的情況梳理了一番,也知道武進縣沒有什麼大難題。

首先武進縣內部沒有是大族,雖然有些家族人口大,但是沒有高官顯貴,都稱不上大族。唯一有些氣候的惲家,但也是一個比較老實的的。

不會刁難太子。

至於武進縣令更是一個老好人。

是江南諸縣之中,阻力比較小的一個縣了。

寇深將朱見濬安排好之後,又專門叮囑錦衣衛保護好太子的安全,太子下去也不是自己下去,而是帶着隨從,一百多人都扮成了吏員。

這些乾清宮侍衛,談不上文武雙全,但是臨時徵調過來寫寫算算,卻沒有一點問題。畢竟一個個都是武學出身的。

再加上曹鼐專門從南京調了一支軍隊在附近。

即便出了什麼事情,也在一兩時辰之內到打朱見濬身邊。甚至寇深也傳出風聲,那就是太子是朝中某位大佬嫡孫。

也是爲了掩蓋太子的異常。

畢竟太子與身邊的相處的情況,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不對勁。

這也算是真假虛實之計。

這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寇深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手中的賬目之上了。這一個標明的地名纔是江南丈量的問題所在。

如果說,寇深想要糊弄過去,也不過是擡擡手而已。只是他不想。

畢竟他不願意一輩子的名聲付之流水,又不願意辜負了皇帝的期望。

畢竟皇帝爲什麼將這個已經致仕的老臣翻出來,寇深也是明白的。

得罪了江南這幫人,固然後患極大,但是如果讓皇帝失望,這個後患也是不小的。

“罷罷罷。”寇深心中暗道:“爲陛下做最後一件事情吧。”

寇深與江南某些人暗中看不見的廝殺,太子並不是太清楚的。

一來寇深瞞着太子,他不想將事情搞大,另外江南那邊也是如此。

他們也只是想讓寇深緩緩手,又沒有想做別的,自然是巴不得太子什麼都不知道的。

這種暗潮,只要等他們爆發出來的時候,局外人才會明白。

而太子卻帶着自己護衛,棄馬乘船,去了常州武進縣。

武進縣就是常州附郭縣。

到了常州之後,常州知州並沒有接待他們,而是直接讓縣令接待。

正如之前所言,縣令是一個老好人。太子到了縣衙之後,寒暄幾句,就令人拿出列代黃冊。太子就開始辦公。

先從魚鱗圖冊入手,分別將武進縣的土地劃分出一片片的,開始清丈,並與黃冊上相互對照。確定土地之後,然將召集當地人,將土地的所有人一併確定,並標記在魚鱗圖冊之上。

說起來很容易,卻是非常繁瑣的。

開始之後,太子更是明白,爲什麼寇深說他的數學好了。

因爲丈量土地這一件事情,在本質上其實是一道數學題。

而今常用的辦法,就是開方法。

當然這個開方法,並不是開平方,而是將不規則的土地,想辦法用種種手段轉化爲一個標準正方形來計算土地面積。

這其實是一道初中數學題。

說難也不是太難的,但是很是繁瑣。

畢竟現實之中的數學,並不會給你有零有整,要知道明代賦稅很多地方都有小數點後面七八位數,就可見這些具體賬目的繁瑣程度。

朱見濬一邊與自己的侍衛們一起計算,這一點上這些侍衛們也幫不上什麼忙?畢竟武學之中的數學,根本不教授幾何問題。一邊在心中不住的嘀咕道:“我回去之後,一定建議父皇,將小數點之後兩位以外的全部四捨五入。”

但是他心中嘀咕,但也是無可奈何,最少而今他只能按照這個辦法來做。

其實這些工作雖然繁瑣,但是朱見濬是可以勝任的。

而且朱見濬很明白,父皇派他過來,並不是讓他來做這些事情的,是讓他關注百姓民生。

所以當事情上了正軌,張懋等人可以代替他之後,或者說朱見濬的新鮮感之後,將注意力放在當地百姓身上。

首先當地百姓是怕官的。

雖然朱見濬是以吏員的身份出來的,爲了讓朱見濬辦事方便,寇深給他蓋上一個七品的官職。

這個七品的官職,在朱見濬眼中,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一般的小官,但是對當地百姓來說,卻是非常大的官職了。

與知縣老爺一般大。

足夠讓他們戰戰兢兢了。

朱見濬也是好了好幾天才與他們混熟了。

才明白當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首先,大部分村落之中其實都是小家庭組成的,也就是父母兒子兒媳再加一個孩子,這樣的結構。

所以很多人在電視看到的大宅門,一家人多少人聚居的情況,並非沒有,但是並不普遍,大部分百姓過的日子,其實與後世家庭結構差不多的。

如果家裡人多,老一輩都會主動分家。

很多時候,是養不起的。

因爲在村子裡面,生產資料是固定的,產出也是固定的,天下剛剛太平那幾年,還有荒地足夠開墾。

但是時過境遷,早就沒有荒地了。

所以村子裡面有很多人都背井離鄉到外面討生活了,爲人佃戶什麼,當貨郎,出城裡賣力氣的,各種方式都有的。

普通百姓是沒有能力將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

分家也就成爲必然了。

而嬰兒高居不小的夭折率,也讓普通人很難有多個孩子,大部分也不過是養育一兩個兒子而已。

甚至爲了養兒子,有溺死女嬰的傳統。

只能是一個悲劇。

而男耕女織,更是精確的描述了這個時代生產面貌,特別是這一帶臨近太湖,是傳統的絲綢生產區,養蠶更是數百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所以每年糧食收成,養蠶賣繭是收成。這兩種收成加在一起,固然在百姓依舊過得緊巴巴的,但是已經超過了大明大部分地區了。

而這些鄉下所產出的蠶繭蠶絲,源源不斷的流入蘇州,支撐起蘇州的幾萬臺織機,更是支撐起蘇州,這個大明超過兩京的大城市。

江南手工業不僅僅是絲綢紡織,還有很多東西,江南財賦甲天下,固然有江南的土地肥沃,但是更多是這些手工藝的支持。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