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

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

就在也先進行最後的圍剿的時候,楊洪也帶大隊人馬出了陽和口。

時間再往前撥一夜。

這一次出兵,有很大先斬後奏的成分。

郭登發現阿刺知院不在龍門的時候,立即派人通知了楊洪。楊洪頓時大驚,立即知道成國公危險,就與武興商議即可出兵接應。

武興自然答應下來,他們出大同的同時,給北京發了奏報,不等北京回信就出發了。

郭登知道之後,也挑選宣府精騎萬騎與武興,楊洪匯合。

所以纔有這一次出關。

朱祁鎮得到消息之後,立即批閱,並命令楊洪爲總兵官,總領大軍。

至於剩下的事情,朱祁鎮就沒有多管了。

他所有精力都放在重組京營上面,對邊境戰事,不去多關注。

並非,朱祁鎮不關注,而且他知道他關注了也沒有用?無非是做最壞的打算而已。即便宣大邊軍,京營精銳全部覆滅,朱祁鎮也要再拉起一支敢戰之軍才行。

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自古以來,河北與關西,都是出精兵的地方。所以,北京這個地方,招兵從來不是問題。

問題是如何調整兵制,適合招兵的情況。

衛所制度之中是沒有這些募兵的地位。

這正是朱祁鎮一直想做,一直慎重不敢做的軍制改革嗎?前線可能大敗的消息,反而是朱祁鎮兵制改革最大的推動力。

在北京可能危險的情況之下,誰都不會阻攔皇帝的任務舉動。

一時間朱祁鎮意志暢通無阻。

所以,朱祁鎮有另外一場戰役要打,對戰事,只能託付一個信任的人。

武興這員老將,或許太皇太后信任,當初朱祁鎮登基之後,太皇太后放出鎮守地方的將領之一,如果不是深得太皇太后的信任,這樣的重任不會落在武興頭上。

但是朱祁鎮卻更相信楊洪。

雖然武興是員老將,資歷還在武興之上。

朱祁鎮如此,並不是感情用事,畢竟楊洪駐守邊疆,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對這方面最有經驗。

而武興卻轉鎮內地,還擔任過漕運總兵官。在防禦韃子的業務上,朱祁鎮還是相信一直在邊境的楊洪。

等楊洪接到命令的時候,三軍已經到了陽和口。

如此一來,三人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卻有一點尷尬。

因爲武興資格最老,手中兵馬最多,雖然多爲步卒,三人已經都尊武興爲尊。但是朱祁鎮卻任命楊洪爲總兵官。這就有一點尷尬了。

鬆了一口氣卻是,皇帝沒有追究責任。

很多大臣將領出外的時候,皇帝都會授予便宜行事之權,但是一般大臣都知道分寸,一些小事,便宜行事是沒有問題的。

這一次動用十幾萬大軍,這一戰如果敗了,估計從邊牆到北京,再也沒有士卒了。事情如此重大,沒有皇帝背書,勝了負了都不好說。

如果不是,成國公所部情況太危機了,說不定晚了一步,大明的騎兵都會全軍覆沒,他們是萬萬不肯冒這個險的。

而今有了皇帝背書,總是好事。

楊洪接旨之後,立即向武興解釋道:“武將軍,此戰陛下信任我,讓我擔任總兵官。不過是我在宣大有一些虛名而已。武將軍乃是軍中前輩,如果有什麼事情,還請直言不諱。咱們都是爲了救成國公出來。”

武興臉色一絲也露不出來,說道:“都是爲朝廷辦事,誰當這個總兵,都無所謂。”

至於武興是真無所謂,還是假無所謂,此刻誰也看不出來。

楊洪說道:“根據顧興祖的消息,而今瓦刺已經佔據了貓兒莊,我派出的夜不收還沒有探明大軍所在,但是想來瓦刺既然想佔據貓兒莊,就一定有所企圖。”

“如此,大軍就在貓兒莊不遠處。”

“所以,我軍出關,直撲貓兒莊,奪下貓兒莊之後,步步爲營退入關中,須在陽和關北三十里處留一部駐守,然後在晾馬臺,再建一營,如此前後呼應,就算是瓦刺有三十萬人馬,也撼動不了,我軍的退路。”

顧興祖此刻已經成爲階下囚。如果不是顧興祖的爵位,朱祁鎮的聖旨之中,就捎帶將顧興祖給斬首了。

只是胡濙勸朱祁鎮,這個時候不管什麼原因都要慎重一點,不是擅殺大將的時候,即便要殺,也要三法司會審,明正典刑,不可如此草率,否則人心不定。

朱祁鎮明白。大明處死一個殺人犯,也要再三審覈。最後皇帝御筆勾絕,對於大明高官勳貴,想殺並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是有流程的。

顧興祖怎麼說也是一個鎮遠侯,老侯爺顧成也是爲大明穩定西南,爲太宗皇帝靖難,立下過不少功勞的。

聽信一面之詞殺了。恐怕軍中不滿,更可怕的是,如果下面人說法有誤,顧興祖罪名不夠,朝廷擅自斬殺,很可能引起事端。

朱祁鎮只能按捺下來,將顧興祖押送進京師,由錦衣衛押送。如果真是臨陣脫逃,是免不了項上一刀。

至於楊洪的建議,其實就是太宗皇帝當初做過的事情。

太宗北伐的時候,動用了五十萬大軍,其實大部分都是民夫壯丁,他們就是以這樣步步爲營的辦法,將糧食一點一點的運到草原之上的。

而這一路上城堡爲了防止蒙古人偷襲,都是要駐紮人手的保護的,真正與蒙古人打仗的,不過數萬騎而已。

而今楊洪手中的資源自然不如太宗皇帝當時了,但是楊洪要去的地方,也不是數千裡之外的漠北,不過是距離邊牆七八十里的貓兒莊。

所以,楊洪有十足的把握,能進能退。

武興與郭登也挑不出什麼問題,但是隻有一個問題,就是太慢了。

是的,慢。

武興提出了這個問題,說道:“三地安營紮寨,最少要一天的時間,所以到貓兒莊最少也是明天,或者是後天了。”

“成國公那邊能熬得住嗎?”

楊洪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朝廷不能再失去這一十三萬大軍了,就按這辦法來,真出了問題,我擔着了,我是總兵官。”

楊洪固然擔心成國公所部全軍覆沒,畢竟這個損失太大了,但是楊洪更明白,他手中的人馬是什麼?

是大明在方圓數百里之內,唯一的機動軍隊了。

這方圓數百里,也包括了北京城。

成國公全軍覆滅,他們還能來接應,營救,如果他們再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說宣大是抽不出一支人馬,同樣北京也沒有了。

這根本就是在賭國運。

楊洪不敢賭,所以他雖然在救援成國公,但是在他心中,救援只是第二,保存自己的纔是第一。

這個想法,如果在瓦刺沒有南下之前,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但是此刻卻是很多大明將領的想法。

誰能想到,也先這麼大的胃口,還有這麼大的牙口。誰能想到大明十五萬騎兵,居然能被瓦刺給包圓了。

武興心中暗道:“陛下的眼光不錯,楊洪此人有擔當。”

武興對於自己處於楊洪之下,心中其實有些不舒服的,他當一省都指揮的時候,楊洪還是小小的千戶官。

但是老將軍對大明忠心耿耿,見楊洪有這個能力。反而願意爲楊洪當一次墊腳石了。

一個獨擋一面將領,最重要的就是決斷與擔當,就拿現在處境來說,成國公可以說是他的頂頭上司,不管是從朝廷法度,還是道德規範來說,都必須救的。

而楊洪的方案,卻是一心爲了國家利益,並願意承擔這個結果的反噬。

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
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六章 經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