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

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

皇帝天然有耍無賴的能力。

李賢自然知道,皇帝這樣說話,其實就是在搪塞他。

但是即便知道是搪塞,李賢也沒有什麼辦法。

朱祁鎮真想做些什麼?李賢又能硬頂不成?

李賢忽然改變主意了,他決定不在修《大明會典》上給予朱祁鎮太多的阻力,畢竟如果皇帝的心思不放在內,而放在一起對外打仗上面。對他們來說更加不是一件好事。

安南內亂的出現,反而緩和了內部矛盾,讓朱祁鎮有了新的感悟,這種感悟暫且不提。

朱祁鎮翻看太子從西北奏疏,已經太子身邊的奏疏。

朱祁鎮對太子的培養,是花了極大的心力的。

他的事業能不能繼承下去,有時候就要看太子如何了。

看太子在西北做的功業,朱祁鎮也很滿意。

他不在乎太子真做出了什麼事情,但是作爲一個皇帝必須瞭解最底層的百姓。同樣也要了解兵事。

這一次西南動兵,很可能是數年之內大動干戈的一次了。

畢竟在瓦刺退出漠北之後,解除對北京的直接威脅。朱祁鎮工作重心,也就從對外征戰,到變法上面了。

當然了,如此說來並非不要打仗了。

其實在沒有達成核平衡之前,打仗是很正常的事情。朱祁鎮只是不會處心積慮主動發起戰爭。

而朱祁鎮對李賢所言,固然有一些敷衍他,但是本質上也沒有錯。

如果這位殺了自己弟弟登基的黎宜山能坐穩王位,朱祁鎮也不會大動干戈。只要變法有成,國力大增,到時候只需出一旅偏師,就能抵定安南,朱祁鎮並不着急。

不過,朱祁鎮看來,這黎宜山隱忍多年,才一舉政變,想來是一個有心機手段的,不過,即便如此趁機大兵臨界,給他幾分顏色看看,也好安南吐出來一些好處。

朱祁鎮可沒有忘記,當初麓川之亂的時候,安南在邊境搞的小動作。

除卻這一戰之後,今後很長時間,估計也沒有什麼大戰事了,而太子也不能一直在外面。歷練幾年,還是要回到中樞的。

如此大戰,讓太子卻觀摩一二,卻是再好不過了。

於是,朱祁鎮傳令給於謙,令太子以蘭州衛千戶的名義,帶領千餘士卒南下廣西。

想來,于謙也知道,太子這千戶,定然是甘肅,寧夏等鎮的精銳馬隊,名義上是一個千戶,其實是太子衛隊。再加上太子身邊還有張懋這個將門虎子侍從,安全上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想想就知道,毛勝就是有十八個膽子,也不敢讓太子去衝鋒陷陣。

但是朱見濬卻沒有想這麼遠。

他得到了朱祁鎮的旨意之後,興奮的幾乎睡不着覺。

老朱家的血脈之中,還是有尚武的基因。

更不要說,朝廷更是先得到了燕然大捷,這樣輝煌的勝利,不要說太子了,就是普通宗室子弟,也常有想上陣殺敵的想法。

于謙也很明白皇帝的心意。

太子在蘭州衛的部下,幾乎一個都沒有選,而是從西寧,甘肅,陝西,寧夏,或三百,或五十的,抽調了千餘騎兵。

再加上保護太子的親衛,總共一千一百多騎,都是一等一的精銳。即便是與京營騎兵對衝,也敢說不弱於對方。

更重要的是一人三馬。更是家少府最新打造的武器,一股鬧的配了這支軍隊。

即便是戰場之上,保護太子衝出重圍,都可以了。

太子自然是喜出望外。

不過真正統領這一支軍隊,其實是張懋。

張輔雖然死的早,但是張懋卻也是勳貴之中少有的將才。

如果張懋沒有一點本事,單單靠父親的餘蔭,也不會讓朱祁鎮看重,放在太子身邊的。在英國公府中幾個家將的陪同之下。將這一支西北明軍精銳,掌控得牢牢的。

於是,太子就從蘭州到西安,從西安通過武關道,到了襄陽,從襄陽乘船,一路到了常德,然後再上岸。

卻是太子不想直接去廣西,他聽聞,項忠一路追擊李天保,已經將李天保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而今項忠已經帶着萬餘士卒,追入貴州。

似乎貴州土司真有響應李天保的人。於是此等夜郎自大之輩。就被貴州總兵李震給平定了,根本不勞項忠動手。

只是李天保滯留在黎平府。似乎只剩下最後一擊了。

朱見濬緊趕慢趕,都沒有趕上李天保最後的熱鬧。只能見了項忠,隨即也見了李天保的首級。

他這才轉道去了廣西。

黎平府距離桂林已經不遠了。不過一兩天之後,桂林城就遙遙在望了,有錦衣衛在,朱見濬即便沒有進桂林城,對廣西的局面還是比較瞭解的。

文官方面是以廣西巡撫葉盛爲首。朱見濬在半路上聽到了風聲,項忠平定李天保之亂後,將會轉任兩廣總督,接替韓雍的位置。

韓雍已經回家丁憂了,而今兩廣總督府的事務,由葉盛暫時代理。

武將方面自然是毛勝這個老將爲首,以下有朝廷這邊的衛所諸將,聽名頭倒是不少,但是真正堪戰之數,不足五萬。

其中有不少都是樣子貨。

廣西戰場,幾乎就是大明南方衛所的試金石,看能不能戰,只要在戰場之上走一圈就行了。

說實話,大藤峽侯大苟所部軍民一併算,不過幾十萬人而已,其中壯丁能有幾萬就不錯了。生活在山中,固然是比一般百姓,矯健一些,但是說能戰,卻有一些太誇張了。

只能說,南方衛所大多數都是渣渣。

倒是能在廣西戰場上堅持下來的各部,在與大藤峽各路人馬頻繁的磨礪之下,朝廷的物資補充之下,倒是有了幾分戰鬥力。

很多時候,軍隊都是打出來,再弱的軍隊,打上幾場勝仗,也會有幾分戰鬥力了。

當然了其中還有一些其他能戰的軍隊,比如毛勝帶來的滇兵,都是滇兵精銳,畢竟滇兵到底是經歷過麓川之戰的磨礪,比尋常衛所軍隊強大了不少。

這一兩萬人馬,由毛勝直轄。是廣西戰場的支撐力量。

當然了,這也是京營還沒有到達的情況下。等京營到達了就不一樣了。

不過,除卻這些大明衛所軍之外,還有就是廣西土司的軍隊,自然是以黃,岑兩將爲首了。兩家每年都帶來萬餘人馬,如果再加上各路土司的人馬,桂西地區的土司各部,能出五萬人馬上下。

其中戰鬥力有高有低。

最厲害的是廣西狼兵,就是各土司的親衛隊,戰鬥力非常強悍,比明軍大將的親衛不差多少。

只是數量並不多。

廣西狼兵本來就是指這些兵馬,但是後來泛指廣西土司的兵馬。廣西土司除卻狼兵之外,其他兵馬比狼兵差了不少。

但是總體上,只要給銀子還是能戰的。

畢竟,窮山惡水的百姓,是黑眼睛見不得白銀子,在他們的眼中,人命是不值錢的,所以爲了銀子,敢拼命,敢死,他們很多生長環境,未必比大藤峽山中好多少。

如此一來,他們的戰鬥力也是相當可觀了。

如果單單看數量,明軍對大藤峽的亂軍,有着壓倒性優勢。

只是有什麼不能但看人數,最少在很多明軍心中,土司各部未必都值得信任,因爲去年纔剛剛將田家之亂給平定下去。

就是一場土司做亂。

如果不是有這個亂子,讓大藤峽亂軍有了喘息之機。說不定,韓雍早就平定了大藤峽了,也不至於而今經營數年,到了該摘桃子的時候,卻不得不回京丁憂了。只能將功勞讓給別人。

真是有幾分時運不濟。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章 馬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六章 經筵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二百章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