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

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

朱祁鎮笑道:“此戰之後,安南的局勢就抵定了,今年年底就可以安排安南撤軍的事情了。對於西域攻略也是一個大好事,喜事既然說過了,就說正事吧。”

安南而今滯留了近五十萬大軍。

其中有二十萬是京營。

雖然這二十萬京營是新編的人馬。但是經過安南之戰的磨礪,一個個都是從死人堆裡面爬出來的。

戰鬥力決計不容小視。

在安南大軍抵定的情況下,這二十萬人都能撤出來了,廣西與雲南的軍隊,也都能抽調出來一些了。

安南境內留下十幾萬治安軍,就差不多了。

這畢竟不是張輔滅安南之後的情況。

張輔滅安南,打得雖然犀利無比,但是安南軍隊並沒有戰死多少,都是大規模投降,這也是之後安南反抗的基礎力量。

但是而今,安南因爲戰爭而死的人到底有多少?是一個無法統計的人數。

最少讓安南境內,男人都成爲了稀有生物了。

這樣的情況下,安南百姓想要反抗也是有心無力了,真正想要反抗的高潮,反而是現在的安南的小孩子們長大之後。

國仇家恨之下,估計有一波反抗的高潮。

只是到時候就要看韓雍的治理能力了。

從安南抽調的兵力,未必能直接西征,卻可以補充進京營之中,再京營之中抽出一部分加入西征軍之中,還有節約的人力物力。

對西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利好消息。

“陛下,”石亨開口說道:“我估計等不到從安南撤兵,就西域就平定了,西域打仗,都是騎兵作戰,沒有那麼長的攻城戰,無非是雙方匯合,一場決戰而已。”

“以臣之見,假臣十萬騎兵,臣爲陛下取西域來獻。”

石亨是騎兵方面專家級別的將領,他在這方面的論斷也是有來由的。

首選,他判斷瓦刺騎兵總兵力並沒有二十萬,這是將瓦刺主力加上所有附從兵馬之後的數量。

如果再劃去和碩特部,應該不夠二十萬了。

即便多算了,瓦刺各部加起來,超過了二十萬,石亨也判斷,瓦刺在一個戰略方面投放的兵力,也決計不會超過二十萬。

至於如同當年貓兒莊之戰,瓦刺幾十萬騎的能力,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正面決戰,明軍騎兵的裝備優勢,訓練優勢,戰馬均勢甚至是優勢,後勤優勢,十萬打他二十萬,石亨都是很有把握的。

所以,只要有十萬明軍鐵騎,石亨就敢打包票將西域給拿下來。

石亨繼續說道:“臣以爲此次西征不走甘肅,而走北庭,以龍城爲出發地,一路西行進入天山以北地區,橫掃天山之北,在攻天山以南地帶。從此掌控天山南北。”

朱祁鎮皺眉說道:“這一條路可行嗎?”

石亨說道:“瓦刺就沿着這一條路逃到西域的,寇可往,我亦可往。”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恍惚,他依稀記得當初張輔所言,決計不可與瓦刺在塞外決戰,但是轉眼二十多年,石亨卻在他面前,侃侃而談,橫穿漠北,進攻天山以北地區。

朱祁鎮自己不知道,清廷進攻瓦刺後裔準葛爾的時候,就是這個行軍路線。

可見同樣的形勢之下,很多將領的判斷還都是一樣的。清廷之所以如此打,就是因爲清廷與蒙古聯合,擁有的大量馬匹。

而今大明佔據漠南漠北,草原各部或許在心中有所怨恨,但是在外表上卻不敢有一絲抵抗大明的意思。

大明官方的馬匹,已經超過百萬匹了。足夠打一場橫越萬里的騎兵遠征了。

石亨看朱祁鎮不做聲,以爲他在猶豫,他繼續說道:“陛下,臣之所以不走甘肅,卻是因爲陝西方面要支撐西寧方向,平定藏地,這也要消耗不少糧草,臣擔心甘肅糧食不足。”

“另外從甘肅入西域,必奪哈密。”

“而今哈密王卻未必是大明的純臣。”

這兩個因素,朱祁鎮也在考慮之中。

首先西北的糧食問題。這從來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不過情形並沒有石亨所說的那麼嚴重。畢竟朱祁鎮很早就在爲這一戰準備了,有于謙的經營,打上一仗的糧食儲備卻是有的。

只是另外一個問題,朱祁鎮卻不得不考慮。

那就是哈密。

哈密星星峽是從東進入西域的必經之路,哈密王而今雖然是的大明的臣屬,但是他與瓦刺的關係的確是不清不楚。

雖然哈密與瓦刺之間,有過很多恩怨情仇。但是在也先死後,阿次帖木兒一改也先之政,不再強求對各部的嚴苛控制。

對哈密放寬了控制,撤出了所有瓦刺人馬,扶植與瓦刺有親的現任哈密王上臺。

如哈密這樣的小國,他沒有能力選擇立場的。

只能誰強依附誰,大明強且遠,瓦刺雖然不太強,但是近,哈密的外交政策也就很顯然的。

不是大明純臣是在太貼切了。

這一點朱祁鎮也是默認的。

無他,朱祁鎮雖然在政治上一力拒絕瓦刺臣服,因爲一旦瓦刺臣服了,再想打仗就不大好辦了。

但是朱祁鎮也發現,雙方還都是有貿易需要的,畢竟西域很多商人來往,西北本來就很殘破了,如果連這一條商路都斷了。

對西北的經濟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於是乎,朱祁鎮默許哈密的地位,絲綢之路上的貿易中轉都通過哈密來進行。

在這一件事情上,哈密可以不清不楚,但是到了打仗的時候,卻不允許了。如果通過哈密,很可能失去突然性,如果攻下哈密,又要注意影響,畢竟哈密還是自己的屬國,無故而伐屬國未免不太好。

聽起來,石亨的辦法不錯。

“陛下,”楊洪開口了,說道:“瓦刺大國也,地方數千裡,人口數百萬,鐵騎之衆豈能僅僅有二十萬之衆?”

“臣以爲石將軍有輕敵之嫌。”

“且,攻如此大國,如何只能兵出一路。”

“臣以爲當令遣一軍,從東勝衛到寧夏以北,然後一路到亦集乃,西進哈密。分瓦刺之勢,如果瓦刺覺得大軍在東,則北入天山,如果瓦刺覺得大軍在北,則東入西域。”

楊洪不可能完全同意石亨的辦法,原因很簡單。

石亨的提議,自然是要用他在龍城的舊部,如此一來攻西域之功全部落在石亨一系將領身上,這怎麼可以?

楊洪如果不爲自己班底爭取機會,今後誰還跟他混。

當然了,即便如此,楊洪的意見也是比石亨的意見看起來更靠譜一點,不像石亨的意見,幾乎是孤注一擲。

朱祁鎮心中沉吟。發現兩人之間其實也是有共識的。

第一,多用騎兵。因爲這一路是草原行軍。不歷內地府縣,如果不是騎兵的話,消耗之大,根本不可能支撐。

這說明,楊洪在明軍騎兵可以在數千裡外與瓦刺騎兵作戰的判斷上,與石亨是有共識的。

其次,就是雙方都不行想通過甘肅,不知道想抄近路。還是擔心甘肅糧食不足。

至於爲什麼是近路,卻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要看地圖上距離那麼長,其實因爲地球是圓的,維度越高的地方,橫穿同樣的地帶,都是比低維度距離短。

而我們所看的大部分地圖都是投影法畫的,就會出現西伯利亞以及很多高緯度地區變得好大好大的。其實與現實是不相符的。

羅通忽然發言說道:“陛下,何不兩策並行之?”

石亨說道:“兩策並行也行,只是朝廷準備了多少兵馬?”

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
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十五章 禮樂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