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

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

曹義與亦失哈來的很快。

幾乎是接到旨意之後,就快馬加鞭,頂風冒雪而來。

而且一來到了京師之後,朱祁鎮也立即召見,讓他們兩人越次覲見。

朱祁鎮在武英殿之中召見了他們。

朱祁鎮也沒有多話,先將錦衣衛從西北傳來最新消息傳給了他們兩人,上面赫然寫道,也先在哈密設大元甘肅行省。

朱祁鎮說道:“也先肆無忌憚,置本朝於無地,內閣與五軍都督府都以爲西北偏遠不可用兵,然朝廷不有所作爲,以何面目對天下百姓,英國公提議,合大同,宣府,遼東三鎮之力,北擊兀良哈。”

“正統以來,兀良哈屢屢犯邊,兩位久鎮遼東,以爲此策可行否?”

曹義沉吟一會兒說道:“英國公所言,自然無錯,臣回去之後,一定集結遼東主力,準備與兩鎮合兵。”

亦失哈也是同樣的意見。

朱祁鎮其實對他們這樣的反饋,已經有所覺悟了。

這也是朱祁鎮而今選擇以間接,而不是直接方式干預朝政的原因。

無他,英國公的身份地位在哪裡放着。曹義與亦失哈即便是心中有些意見,也不敢輕易發表出來。

英國公尚且如此。

如果他主動推行什麼政策,滿朝文武有幾個人敢與皇帝硬頂。

即便是楊士奇也沒有這樣做過。

真以爲聖明無過陛下,僅僅是馬屁。

不,這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沒有人會直接說皇帝錯了。

一般都是說下面的人矇蔽聖聰。一旦施政有錯,也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

但是朱祁鎮對這個時代越瞭解,越明白一件事情,或許他的主旨是對的,發展生產力,推進這個時代走向現代,走向科學。

但是具體到某一件事情上,他所想的就未必是對了。

如果他想推行的事情,一開始就是結構性的缺點,根本不能推行,很容易讓下面的大臣陷入兩難之地。皇帝的命令一定是正確的,不能是錯的。但是這一件事情卻根本不能完成。

這種情況,自然有大臣,骨頭硬,看捅破這種皇帝的新衣。但是問題是這樣大臣畢竟是少數的。

更多的大臣都會想辦法,將這一件遮掩下去。用一種能向上面交代過去的辦法。

政治謊言也就一個接着一個了。

甚至成爲大明官場之上,人人都知道,卻沒有人說破的秘密。

黃冊問題,就是明證。

最近南京後湖黃冊送到了北京,朱祁鎮雖然沒有全部看過,但是抽了幾個縣的細細看了一遍,確定一件事情。

黃冊的大規模造價,起於永樂初年。在洪武年間,黃冊並非沒有問題,但是大問題卻是沒有的。

但是在永樂初年,卻有一次大規模造價。

就是在太宗皇帝剛剛進入南京之後,下令編造的。時間很緊,任務很重,再加上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

太宗皇帝是爲了表明自己的正統性,所以這黃冊的數據一定要漂亮。

所以,就有大規模造假。

在此之後,也就更正,但問題是,學好不容易,學壞很難,再加上造黃冊這一件事情,本身是沒有中央撥款的,又是國子監監生的義務勞動。

於是乎在永樂後期,黃冊就不能看了。

有時候隔了一層,那麼大臣們知道這是皇帝的意見通過下面某個官員的馬甲發表出來,但是這些大臣反對的依舊是這個大臣,而不是皇帝。

這個時候,下面人的心理負擔,也就沒有那麼重了。

這也是朱祁鎮想明白的。

作爲皇帝將自己陷入具體某項事務,是非常愚蠢的。皇帝本身需要做的是聖裁。做判斷題,選擇題,而不是申論。

皇帝最好不要有旗幟鮮明的意見。

朱祁鎮說道:“兀良哈的情況先不說,朕想知道的是奴兒干都司的情況。而今瓦刺之心,昭然若竭。以朕之見,兩強之間,容不得任何一個方獨立於外。建州女真的情況如何?他們與瓦刺之間,可有聯繫?”

亦失哈說道:“陛下,陛下登基之初,就示恩於女真,女真上下無不感陛下之恩澤,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更是願意爲陛下所用。臣敢以性命擔保,建州女真乃是大明的忠實藩屬。”

朱祁鎮說道:“建州女真可戰之兵多少?”

亦失哈說道:“建州女真比較分散,唯有李滿住本人有戰兵萬人上下。”

朱祁鎮說道:“萬人?一旦瓦刺來攻,那麼建州女真能不能自守?”

亦失哈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朱祁鎮見亦失哈這樣子,就已經很明白了。

說實話,擁兵過萬放在很多地方,都是一個不小的勢力了。但是與天下三百衛所,在冊兵馬有三百多萬的大明,還是號稱瓦刺四萬戶蒙古四十萬戶的瓦刺。都是一個彈卵而已。

現在李滿住投向大明,乃是大明能給這些部落好處。朝貢制度能給他們帶來利潤。但是這種好處與瓦刺的刀兵相比。

李滿住怎麼做,亦失哈也不能保證,雖然亦失哈是女真人,與女真有特殊關係,卻也不敢爲李滿住擔保。

朱祁鎮問曹義說道:“如果瓦刺大舉東進,遼東鎮能否做到,隔斷朝鮮與瓦刺。並保住建州女真?”

朱祁鎮所言的第一個任務,乃是遼東鎮在太祖朝的任務,那個時候北元還有相當的實力,朝鮮還沒有成立,還是高麗。

而高麗乃是元朝的最忠實的藩屬。

遼東鎮建立之初,就有隔絕北元與高麗的任務。

這一句話,表明了朱祁鎮對朝鮮的不放心。與瓦刺大戰之前,瓦刺在清場。朱祁鎮雖然沒有瓦刺的擔心,但是以瓦刺的思路一看,發現朝鮮其實有可能加入戰場的。

至於對建州女真的保全。卻是對哈密之失的反思。

哈密局勢已經不可挽回了,決計不能讓建州女真重蹈哈密的覆轍。雖然李滿住萬餘女真兵,在瓦刺與大明之間,算不了什麼。

但是女真如果倒向瓦刺,就等於瓦刺多一萬,朝廷少了兩萬兵。

朱祁鎮對軍事不能說太懂,真讓他帶兵打仗,他估計要抓瞎。但是最樸素的道理還是懂的,就是抓緊任何一個砝碼。

建州女真老老實實的跟着大明混,作爲老大自然會給糖吃,但是如果搖擺不定,朱祁鎮寧可讓他們變成死鬼。

也決計不會讓他投靠瓦刺。

曹義說道:“陛下的問題,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

朱祁鎮說道:“從何說起?”

曹義說道:“之前朝鮮並沒有開拓西北延邊六鎮才,遼東鎮足以將朝鮮與瓦刺隔斷,但是而今有了延邊六鎮之後,朝鮮延邊六鎮對面不是朝廷,乃是建州女真。”

“也就是說,如果建州女真在我方,足以隔斷瓦刺與朝鮮之間的聯繫,如果建州女真有失,則事不可論。”

朱祁鎮說道:“輿圖。”

趙環連忙雙手呈上一副遼東形式圖。

在武英殿之中,大明各地的地圖,軍機文書應有盡有。

朱祁鎮將地圖鋪在几案之上,令曹義上前,爲他指點這個缺口在什麼地方。

曹義行禮之後,上前,站在几案對面,點在門圖江出口一帶。明朝的地圖是有一點抽象的。故而朱祁鎮看到這一帶,一時間沒有想到對應後世的那一片。因爲我國在日本海上似乎是沒有出海口的,他向上看到一個狹長的半島,忽然心中一動,他想起來這一帶是哪裡了。就是符拉迪沃斯託克,也就是海參崴。

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章 災年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二章 肇州